孙毅民:战士马革裹尸还/《邯郸发布》2015年05月12日河北

恩厚如水 发表于2025-04-23 16:08:55

早年,在长女孙爱蕊的心中,父亲孙毅民是一位抗日英雄。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孙爱蕊和家人开始收集有关孙毅民的资料、照片,寻访他的老战友,孙爱蕊才知道自己有一位平易近人、一心为公、受人爱戴的好父亲。

孙毅民 1914 年出生,是河北新河县人,小学毕业后即在布店学徒。1933年,孙爱蕊出生的年月,孙毅民考取了冀县乡村师范学校。由于父亲常年在外上学、革命,很少回家,童年的孙爱蕊对父亲几乎没有印象,甚至记不清父亲的模样。后来,通过父亲老战友的讲述和当年的历史资料,父亲模糊的面孔在孙爱蕊的脑海中才逐渐清晰。

孙爱蕊说,父亲在乡师读书期间,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豺狼当道,猛虎横行,睁眼细看,热血沸腾,加快磨石,马上扫平,救出难胞,共过新生。”表达了他救国救民的思想。1933年,由乡师教师王旭东介绍,父亲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地下革命活动。

通过老战友的讲述,孙爱蕊了解到,父亲为人正派,革命热情高,有胆有识,作风泼辣扎实,加上他年龄稍长,许多学生总是团结在他的周围,亲切地称他“老“七·七事变”后,孙毅民看到大片国土被日军占领,决心参加抗日武千岁”。装斗争。在他的积极请求下,1937年,李力派他到南宫苏村参加东进纵队,在政治部任民运干事。1938 年南宫县战委会成立,孙毅民调任县战委会组织部长在他的领导下,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等群众抗日团体很快建立起来,各阶层抗日人士紧密团结,群众性抗日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地方工作与部队工作差异较大。”孙爱蕊告诉记者,1938年,父亲任南军区四分区政治部主任。改做部队政治工作后,他勤学好问,又善于联系群众和倾听同志们的意见,很快熟悉并掌握了军队政治工作方法。孙爱蕊说,受父亲的影响,母亲也早早地入了党。同时,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她和两个弟弟在上学期间就积极申请入党,想像父亲一样为党奉献和工作。

1941 年,四分区抓到一批伪军俘虏。当时,干部战士对伪军痛恨异常,纷纷要求把他们杀掉。孙毅民针对这种思想情绪,耐心地做工作,扭转了部分干部战士的错误思想,释放了大部分俘虏。这批俘虏释放回去后,在伪军中产生了很大震动,“孙主任”的名声更是在伪军中产生很大影响,他们想不到八路军对俘虏会这样宽大。获释的俘虏们不再为伪军卖命,一有机会就向八路军通风报信,“扫荡”时更是暗中保护八路军。

回忆着父亲的种种事迹,82岁的孙爱蕊时而兴奋,时而深沉,她似乎已回到了当年的峥嵘岁月,感受着父亲的气息。孙爱蕊说,父亲不仅在组织工作、政治工作上是把好手,在制订作战方案与指挥作战方面,也很有见地。1941年春军区交给四分区打通临西至邱北、企芝通道的任务迟迟不见成效,孙毅民提出集中力量攻打临西的意见,得到军区批准。经过一个月的战斗,临西的局面打开了整个形势也发生明显好转。

“父亲生活俭朴,作风朴素,他变换那么多工作岗位,从没有和哪个同志合不来,在干部群众中威望很高!”孙爱蕊为有这样一位受人爱戴的好父亲而感到骄傲。孙毅民穿的衣服总是补了又补,但却经常把节省下的好衣服送给战士们穿在部队里,他从没有提起过自己的家。一次,一位同志问他想不想家。他沉吟了会儿,意味深长地说:“青山处处埋忠骨,战士马革裹尸还。”表明了自己献身革命的坚定决心。

孙毅民从 1933 年入党参加革命,到 1942 年对日作战中壮烈牺牲于临西县西务头村,没留下一点积蓄,没留下一封家书,但却留下了崇高的革命品德。

临西人民怀念他,冀南人民怀念他。1942年10月,经南行署批准,在临西一带成立宏毅县,以纪念孙毅民、杨宏明两位烈士。新中国成立后,孙毅民烈士移葬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接受着后人的瞻仰和怀念。

浏览:15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Chief
    Chief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