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在南馆陶一带广泛传唱着一段卫西特务营和县大队在秤钩弯以北“牛鼻圈”大堤消灭日寇的战斗凯歌(故事)。多少年来,这个段子唱遍了冀鲁豫边区,在卫运河两岸传唱至今。唱词是: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营镇日军沿堤要北犯。牛指挥决心歼敌在秤钩弯,六中队埋伏在常庄、杨庄和王庄,三中队埋伏在孙庄南。堤东埋伏下神抢手,堤西埋伏下机枪连。打阻击的是特务营,县大队埋伏在称钩弯。特务营的指挥叫穆虹,这位曾教书的先生可不一般,指挥战斗呱呱叫,消灭日寇有仨班……”
经走访与调查,传唱这个唱段的人是馆陶县大刘庄村刘玉高,外号老帽,人称“帽爷”!解放前,他酷爱戏剧,曾徒步走天津,访名师,跑龙套,经过名人指点,他擅长京剧与河北梆子。唱词是不是他的首创,不得而知。在当时唱得非常火热。
帽爷唱的是1939年12月发生在南馆陶南部卫河弯一带的一场著名的战斗。
1939年12月3日(阴历十月十五日)上午9点,卫西特务营侦察员报告:有一股日军50余人,伪军100余人,携炮2门,机枪4挺,乘3辆汽车,沿卫河大堤由大名营镇向南馆陶进犯。卫西指挥部总指挥牛连文得到情报后,决心打一场伏击战。整个战斗的布局是:主战场由特务营担任;县大队断后,由牛连文指挥;三中队和六中队打援。
特务营9月底在西河寨组建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整训,以连为单位,活动在朱庄、影庄,大名沙疙瘩,广平东张孟等地。特务营接受战斗任务,吴新芝与穆虹紧急商讨作战计划后,一面派通讯员通知一、三连火速跟进,并立刻命令二连连长张振江、指导员胡英哲率全连180余人火速到孙庄以南阻击敌人。当吴新芝与穆虹跑步赶到孙庄以北大堤上的时候,侦察员报告敌人已过了秤钩弯。二人登上大堤,机警地观察了地形,选择有利地形埋伏下来。
漳卫河在馆陶南部徐万仓交汇后,在焦圈村南向西,绕了一个“C”字型弯向北流去,从孙庄与南馆陶城的东南角,形成了一个开口向东南的“U”型弯的大堤,人称牛鼻圈大堤。战斗迫在眉睫,穆虹迅速指挥二连埋伏在牛鼻圈型大堤的西北坡。一、三连较远,尚未赶到,由吴新芝接应,接到后随时指挥投入战斗。
上午11点,当骄横的日军、伪军大摇大摆地进入我部特务营伏击阵地后,穆虹一声令下,我方机枪、步枪一齐响起。日军龟缩、后退。这时,吴新芝与三连长王敬斋、指导员杨中道率领三连增援上来,我部二、三连呐喊着冲向敌人,一步步把敌军压到卫河滩上,对敌人形成三面包围态势。打得敌人晕头转向,乱窜乱跳。日军依仗先进武器优势,在机枪炮火掩护下几次向我方阵地发起强攻,我英雄的指战员顽强坚守阵地,与敌人对峙起来。
吴新芝对穆虹说:“二三连就交给你了,我带一连去阻击南馆陶出援之敌,绝不让敌人越雷池一步……”之后,吴新芝率领赶上来的一连去阻击南馆陶之敌。
日军的汽车火炮在卫河滩上难以施展,且无处掩蔽。日军伤亡惨重,伪军也付出了伤亡。为了活命,大部伪军丢下枪支,悄悄开溜。
日军屡攻我部阵地,不克,一直打到下午3点,日军向我部阵地施放了毒瓦斯,想趁机逃窜。穆虹见状,命令司号员吹响了冲锋号,我指战员奋不顾身地冲向敌人。日军不敢恋战,仓惶逃窜。慌乱中又闯进入了县大队的伏击阵地。一阵枪响,又摞倒几个敌人,日军不敢停留,夺路而逃。牛连文指挥县大队冲上大堤,进行追击。不料,牛连文臀部挨了一枪,三个手持双枪的警卫员与战士一起追击敌人,两个警卫员架着他退下战场。
这次战斗,毖伤日军三十几人,伪军十几人,缴获很多物资及武器弹药。我军牺牲7人,负伤7人。其中,特务营战士王观堂、刘金义光荣牺牲,负伤的有:司鲁民(后在武汉炮兵部队)、王敬斋(东古城郑疃村人)、潘玉海(馆陶潘庄人)、孙俊义、吴清和、张存柱(张存柱头部被炮弹炸伤)。
战斗结束后,穆虹亲自带领一个班,买来两口棺材,巧妙地通过敌占区,亲自护送王观堂、刘金义二人的遗体安葬故乡。王观堂是馆陶县王安堤村人(今属山东冠县)。那晚是农历十五,皓月当空,王家人一片哭声,寒夜的村庄一片悲戚。穆虹对王观堂的父母悉心安慰,对在场的青年进行鼓励,鼓励大家把悲痛变成跟随共产党坚决抗战的力量。王观堂的父亲泪流满面,把次子拉到穆虹跟前,他一手握紧穆虹的手,一手抚摸着次子的头,哽咽道:“二小(指王观堂的亲弟弟)才七岁,他要是十四、五,我把他交给你,当八路,打鬼子,给他哥哥报仇,给乡亲们报仇!”
此战,是保安大队改编卫西特务营后的第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也是南馆陶一带与日军作战的第一个大胜仗。这次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军民的抗战决心与斗志。当凯旋而归的战士回到根据地中心驻地时,附近村庄的百姓纷纷送来熟食热水,帮助抬担架救治伤员,犒劳八路军战士。百姓们还自发地敲起了锣鼓,吹响乐器,欢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