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海娃”孙应考的故事

new4army 发表于2016-01-02 23:02:23
送鸡毛信的海娃,是我华北地区产生的抗日小英雄,他将记载情报的鸡毛信塞在羊尾巴里,历经艰险交给了八路军。海娃的故事广为流传,曾被收录在电影和中学课本里,而事实上,全国这样的抗日“海娃”不知有多少。位于淮安市淮安区钦工镇镇西村半岛园,就生活着一位淮安“海娃”——89岁的抗战老兵孙应考老先生。
负重任  义救人
钦工镇镇西村村如其名,位于镇中心以西500米,村口有块大石碑“镇西村”。镇西村原名西孙村,村中大多数人家姓孙。1926年9月5日,村中一孙姓人家传出婴儿脆亮的啼声,宣告家中生了一个男娃,浓密的黑发,挺直的小鼻梁,惹煞大大(爸爸)妈妈喜欢。他就是故事的主人翁孙应考。
男娃是三代单传,朴实的父亲给他起名应考,寄托了家族的期望。小应考长大到启蒙年龄,家中虽然贫寒,父亲还是将他送到庄里的私塾读书,让他有了读书认字的机会。后来家境难继,他不得不辍学回家帮助父母农耕。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应考听大人说“鬼子来了,不能当亡国奴”。家族中一位表哥参加了新四军,对应考影响很大,身边大人有参加民兵自卫队的,应考还小就参加了少年抗日先锋队。
1943年春天,日本鬼子在苏北大扫荡,安据点,筑炮楼,钦工、马厂都安有鬼子的据点,派伪军把守,鬼子集中在淮安县城。钦工周围挖有土围子,设东西南北四个门,据点就安插在镇中心钦工小学位置。
时年,应考16岁,担任少年抗日先锋队小队长。为掌握敌人据点内情,区委研究决定,派民兵自卫队队长曹梁打入敌人内部,当时驻守伪军团长张学谦也是钦工人。一天,联防队颜队长看应考个小机灵不引人注意,就让他通知曹梁准备战斗。曹梁到达联防队所在地郎颜村后,队长要求应考连夜带出围子里曹梁的母亲和媳妇。一个小孩要去救两个大人,而曹家附近就有敌人的北门岗哨。怎么办?应考飞奔回家,“大大,听我的……”儿子领着父亲,爷儿俩摸到北门附近的围外,父亲在熊家东山头望风,儿子伺机翻过围子摸进去。父亲警觉地观望四周。焦急等待中,他依稀看到一个小身影,身后跟着大点的身影,依次翻过围子来。四人会合,顺着乡野的壕沟摸到西孙村。一进村,他们就看到新四军八旅小分队、县大队、自卫队正在运动。不一会,战斗打响了!攻打钦工炮楼的战斗持续了一夜。对外宣称一个团,实为两、三个连的伪军,除逃跑少数人外,为我歼灭或俘虏。后来听说,在敌人反扑中,伪军曾到曹梁家找人,没找到人,烧了房子。
上抗大  锤壮志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陈毅任代理军长,刘少奇任政治委员。随着抗日武装的迅速扩大,部队新,干部缺,成为突出的问题。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和毛泽东同志在《论政策》一文中:“每个根据地都要尽可能的开办大规模的干部学校,越大越多越好”的精神,新四军军部及师部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本部及各分校。
1944年7月,18岁的孙应考参加了新四军,进入新四军三师抗大五分校学习,成为一名抗日战士。新四军三师师长为黄克诚,抗大五分校校长为谢祥军。
首先让他感受到的,是抗大严明的纪律、严谨的作风、严格的要求。学校十分注意培养学员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队里规定十分钟吃完饭,不准讲话、不准掉米粒,每次队长掐表计时,“时间到”,吹哨集合。紧急集合,习以为常,每周、10天、半月来一次,不准点灯,穿衣服、打背包、扎绷带,取武器,捆铺草……,规定5分钟内完成。孙应考和不少学员战友3分多钟就搞定。
抗大更是他人生观的塑造摇篮。开篇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整风报告和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的修养》。理论联系实际,检查入党的动机,有没有“打完鬼子就回家”的半截子革命思想,有没有“只想当军事干部”的患得患失情绪?遵照抗大校训,滋养家国情怀,振奋抗战精神。“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艰苦奋斗,英勇牺牲。”
1945年6月,三师最后一期抗大学员毕业,战友之间依依不舍,更有一份早日上战场杀日寇的期待。大家相互拥抱,互赠留言。对孙应考,战友王锡仪题:“庆祝你毕业上前线,发挥你的本领杀敌。”战友典彦题:“为人类谋幸福,建筑世界新园地。”战友唐光题:“勇敢地向前线去,和战士打成一片,在实际中提高你的能力吧。”战友杨培林,将孙应考的照片贴身收藏,历经战火,被服被毁,而照片幸存,60年后参加孙应考80寿辰完璧归赵,足见战友情深。
抗大毕业后,孙应考随新四军三师七旅21团奔赴东北前线。
娃娃亲  战友情
现在的半岛园,三面环水碧波荡漾,岛上青竹拔节,绿荫葱葱,四季桂发出丝丝的幽香。89岁的孙应考老先生,雅号“半岛翁”,和88岁的老伴赵怀莉仿佛是神仙眷侣,在这里过着平静、幸福的晚年生活。
没想到,孙应考老先生的老伴赵怀莉,比丈夫早两年入党,1927年7月出生,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少年中国共产党员。曾担任大赵村党支部委员,解放战争时期参军加入军旅。
更没想到,孙应考老夫妻俩是娃娃亲,风雨同舟71年,岁月镌刻的是苍老的皱纹,不变的是永远年轻的爱情。老伴赵怀莉患糖尿病,三次脑梗,孙老先生和子女一直呵护左右。
老俩口是怎么定的娃娃亲?当年怀莉还在摇篮里时,父母就定下了娃娃亲,而男娃孙应考只有一岁多,满地跑还跑不稳呢,根本不懂娃娃亲为何物,更不懂娃娃亲不是玩的,是终生大事。
到了孙应考十岁出头,懵懵懂懂知道父母给他定了娃娃亲,大人们说大赵村人家的女娃很不错。第一次见怀莉,在田野,远远地,应考不好意思直视,只用眼睛余光看见一位小姑娘;而怀莉呢,结婚前从没有见过未婚夫。
1943年夏,赵怀莉嫁入西孙村孙家,已是共产党党员,而丈夫孙应考还没有入党。1944年5月,孙应考加入共产党,第一次参加党组织会议,一踏进门,孙应考就看见自个媳妇,心里才有数。为什么她能这么早地加入共产党?原来,怀莉有一位堂叔赵秉衡,号赵心权,是淮安县共产党第一任县长,县委书记李风,是一位女同志,较早地对怀莉进行了革命启蒙教育。
入党后,孙应考和赵怀莉,是夫妻,又是战友,更是肩并肩的党内同志。丈夫担任和平乡武装委员会主任、农民抗日救国会土地委员等职,负责西支、西孙、韩庄、大赵庄的自卫队武装,筹粮、换钱、购枪。甚至要到盐河以东、废黄河以西的夹滩地带购买,那是日本鬼子的伪化区,他们利用土匪大小头目“大呆子”、“小呆子”,多渠道购枪。一共买了20几支枪,其中还有2把盒子枪。
1944年7月,孙应考参加抗日新四军,一个将会奔赴前线,一个坚持地方武装,怀莉持枪送行,尽在不言中。
非等闲  传家宝
半岛园的南边临水有个半岛斋,半岛斋是孙应考老先生家的书房。屋正中是一个大大的一个“敬”字。东上方是孙老先生父母的合照,父亲是剑眉,透着威严,想到他配合儿子去救人,更让人感觉他威严背后的慈爱;母亲慈祥,听说生有多胎,只留下应考一个独子,在民族危亡时刻,深明大义,毅然送儿参军,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有《半岛斋诗存》,知交为孙老先生写照:“壮志凌云非等闲,从戎投笔跨江关。艰辛历尽酬民族,生死屡经扫敌顽。”
孙应考老先生家有一块黄颜色的牌匾,上书“光荣之家”四个红色毛笔字。匾宽3寸左右,高7、8寸,斑驳的匾面,油漆已经多处剥离,红色“光荣之家”四个字上,有一颗红色的五角星。这是一个革命的文物,是当时共产党政府授予抗日革命家庭的褒奖,全西孙村只有两个家庭获得,一块十分珍贵的革命传家宝。
知历史方能向未来。
愿以孙应考老先生临江仙词一首作为本文的结尾。
向抗战老兵致敬!向抗战精神致礼!
临江仙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滚滚狼烟平地起,东瀛倭寇侵疆。野心妄想比蛇狂。奸淫烧杀抢,恶作胜魔王。
奋举镰锤奔战场,救亡报国图强。呕心沥血力扶匡。拯民于水火,社稷得重光。
(作者王浔宏淮安地税局)

浏览:119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