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二路军小分队队长姜墨林小英雄

Admin 发表于2016-01-05 09:32:16
    1940年深秋的一天,在黑龙江省东宁县以西100多里的二十八道河子,一场酣战突然停止了。河道两旁的枯木被火舌舔得吱吱作响,硝烟弥漫着天际,一群日伪军簇拥在河谷周围。
  河谷中心,一个年轻的关东汉子,手端烧红了枪管的机枪,面对拥来的敌人,巍然屹立。敌人看他没有开枪,喊叫起来:“上啊,他没有子弹了,抓活的!……”他两眼扫了一下敌人,用力将机枪甩到河里,然后抽出腰里的盒子枪,“砰,砰,砰”,前面几个鬼子倒下来,然后他顶上最后一颗子弹,对准了自己。这位英雄的抗联战士,宁死不屈,壮烈殉国。
  一个日本军官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连声说:“厉害,厉害!中国人不怕死!”敌人在这位战士的衣兜里翻来翻去,企图发现一点秘密。结果,只翻到一张纸条。日本军官急忙打开,只见上面用红铅笔写着23个汉字:
  “中国必胜,日寇必败!
  中国共产党万岁!
  抗日救国胜利万岁!”
  鬼子恼羞成怒,把字条撕得粉碎,将这位英雄的抗联战士的遗体举起,残暴地投入了二十八道河的激流之中。
  河水载着烈士的遗体滚滚东去。然而,英雄战士的形象依然活在关东父老的心中。他,就是抗联五军的小英雄姜墨林。
  姜墨林,192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红土墙子一个贫苦农家。1932年参加了党领导的地下组织共产主义儿童团。他聪明、机智、勇敢,经常接受任务到日军占领区东京城、马莲河、宁安镇等地侦察敌情和联络组织。无论任务多么艰巨,情况多么危险,他都能巧妙地摆脱敌人的盘查追问,闯过险关完成任务。在接触群众的地方,他抓住时机进行广泛的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不久,党组织把他调入由党直接领导的绥宁反日同盟军当了战士。有的战士见他年纪小,常与他开玩笑。他攥紧拳头,暗下决心:“战场上比比看!”
  姜墨林很快掌握了各种武器的射击要领。不到3个月的时间,他就学会了1300多个字,能写便条和一般书信。一天,同盟军与日军在镜泊湖北面的杨胖子沟一带开了火。战斗一打响,他就像小老虎一样活跃在战场上。他趴在一块大石头后面,用枪瞄准一个日本兵,100米、50米……日本兵越来越近了,他才屏住呼吸,不慌不忙地稳扣扳机。日本兵应声倒下,后面那个日本军官喊叫着冲过来,姜墨林眼疾手快,一颗手榴弹砸过去,一声爆炸,敌军官也随着烟雾完蛋了……
  战后的评功会上,战士们争先恐后地嚷起来:“姜墨林功劳大!”“人如枪高,胆比象大!”有个领导干部抚摸着他的头说:“小伙子,真了不起,应该表扬!”姜墨林开心地笑了。
  过了些日子,姜墨林被调到反日同盟军军事委员会,在周保中将军亲自领导下做通讯侦察工作。他乔装成学堂里的学生、百姓家的穷孩子、到处流浪的讨饭娃,经常混过敌人的关卡盘查,出色地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使军队与地方在白色恐怖时期保持联系。
  1935年,姜墨林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还调到军部直属教导大队。12月下旬,日本侵略军集结大批兵力,向抗联游击根据地“讨伐”。敌情严重,部队党组织研究决定,由五军军部直属队和二军一部分队伍组成一个行动部队,突袭双河镇,以此转移敌人的视线,减轻根据地的压力。
  这时的宁安,冰天雪地。姜墨林随教导大队,从距宁安县约百余公里的平岗密营地出发,昼夜兼行。翻过冰雪覆盖的老松岭,来到双河镇附近。双河镇当时驻守日伪军400多人,镇外筑墙挖沟,设置连环据点。其中东关据点最大,是敌人戒备森严、地势险要的核心据点。能否攻下它,是这次战斗胜败的关键。领导经过研究作出了组织突击队攻克东关据点的决定。姜墨林经过再三请求,领导上同意他参加突击队。他们迅速翻过一条一丈多宽的壕沟,靠近敌人的铁丝网。一名战士刚刚剪断了铁丝网,敌人发现了他们。照明弹接二连三地腾空飞起,十几名突击队员暴露在旷野中,碉堡里的机枪、步枪一齐向战士们袭来。情况危急,撤下去,攻城计划就要失败;哪怕是再犹豫下去,十几名队员就有可能全部牺牲。怎么办?姜墨林果断地对大家说,借助积雪,就势从不同方向挖雪挑沟,匍匐前进。战友们会意地挖了起来,雪成了天然掩体,雪沟一米一米地延长,一米一米地靠近敌人的碉堡。突然,姜墨林一个鲤鱼打挺,跃出雪沟,将事先捆好的集束手榴弹猛塞进敌人的机枪眼,“轰”的一声,敌人的机枪哑巴了,队员们都冲了上来,日伪军乱作一团。姜墨林冲着敌人高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伪军闻声动摇,有的举手投降,有的弃枪逃跑,只剩下30多名日本鬼子负隅顽抗。这时后续部队冲上来,很快歼灭了残敌,占领了核心据点。
  这一仗打得很漂亮,歼灭了100多名日伪军,缴获了许多枪支弹药,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敌人调集大批兵力反扑双河镇。然而,反日同盟军早已胜利转移了。
  1937年冬,日本侵略军调动数万大军向抗联游击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大“讨伐”,切断了抗联二路军指挥部和在外地作战的部分部队的联系,以及中共吉林省委机关与上下党组织的联系。眼看大雪就要封山了,可在山里的总指挥部和省委机关人员越冬的粮食和棉衣还没有着落,解决军需物资迫在眉睫。
  派谁去最合适呢?经过研究,指挥部决定派姜墨林率领一支小部队,突破敌人的封锁,去寻找地下党组织和抗日救国会。并告诫他们,如果地方党组织有困难解决不了军需物资,就想方设法自己动手购买。姜墨林凭着跑交通、搞侦察的经验,率领指挥部组成的最精干的轻骑队踏上了征途。他们穿密林,跨雪岭,躲过敌人的明碉暗堡,来到距依兰县城七八里路的一个低洼草地。姜墨林看到这里地势复杂,便于隐蔽和作战,就把战士们安顿下来,自己换上一身破旧的便服,背着一条又脏又破的黄豆口袋,藏好钱款,只身奔向依兰县城。
  姜墨林大模大样地在守城门的日伪军岗哨和巡逻兵身边混进了县城,很快找到了地下党组织。从途中的情况看,购买大批军需物品是不可能的,仅出县城这一关就无法闯过。经姜墨林和地下党组织同志商议,决定采取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救国会会员以零凑整的办法,从四面八方购买所需物品。然后,发动老人、妇女、儿童,把这些东西零零散散地带出城外,送到指定地点。一天后,这一“庞大的运输队”,把一斤一斤的棉花,一块一块的棉布,一双一双的、胶鞋,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悄悄地送到子弟兵的手中。不到一星期,就集中了100多匹棉布,500公斤棉花。姜墨林立即指挥战士们把物资装上爬犁,沿着松花江向驻地火速前进。
  小分队行至距依兰县城45公里处,接到抗日群众的紧急报告,日军正从后面追来。姜墨林观察了周围的地形,此地位于牡丹江东岸的土城子附近,地势起伏较大,对打伏击战比较有利。于是,他命令小分队一分为二,一部分队员变为运输队马上出发,把军需品运回驻地;然后,命令剩下的一部分队员把马藏在灌木丛中,占据有利地形,埋伏起来。他对战士们说:“我们一定要拖住敌人,哪怕我们全部牺牲了,也要让运输队安全返回驻地。”
  午后两点多,敌人追兵到了。敌人骑在马上,耀武扬威地拼命往前赶,没想到已走入抗联战士的埋伏圈。姜墨林大喊一声:“打!”随即手榴弹在敌人队伍中开了花。日伪军被打得人仰马翻、晕头转向,日本军官哇哇怪叫,也指挥不灵了。姜墨林他们利用有利地形,沉着射击。战斗一直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北方的冬夜来得早,夜幕很快降了下来,枪声逐渐稀落了。姜墨林看出敌人不敢在黑夜中恋战,乘机率领战士们迅速上马,撤离了战斗。他们摆脱敌人后,连夜赶上运输队。第二天下午,他们又击败了另一股敌人,与前来接应的部队会合,顺利地回到了大森林中的营地。总部领导人握着姜墨林的手,看着一路风尘的战士们,高兴地说:“你们全胜归来,真是一个奇迹!”
  1938年8月,为了适应新环境下的斗争需要,党组织派姜墨林去苏联学习无线电技术。回国后,他奉命率领小部队,活动在牡丹江中东铁路沿线一带,也时常到宁安、敦化等地活动。
  1940年深秋,根据斗争需要,姜墨林率领小部队转移到绥芬河大青山一带活动。他们从牡丹江以西出发,一直向东挺进,来到乜河镇附近。乜河镇是一个军事要地,驻守着大批日伪军。镇南有一个敌人据点,驻有日军20余人。姜墨林率队路过这个据点时,发现敌人没有防御准备,未设岗哨。于是,他们乘机消灭了敌人,摧毁了这个据点。然后,又继续向东方前进。
  乜河镇的敌人,听到据点被端的消息,立即纠集骑兵、步兵几百名,向姜墨林的部队追来。姜墨林发现敌人追击,立即改变方向,从东北转向东南,直奔东宁县南部山区。部队到达东宁以西的二十八道河子,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姜墨林所率的部队已被日伪军包围在河谷里。姜墨林指挥战士们突围,由于敌众我寡,几次突围都没有成功,敌人反而从四面八方重重包围上来。姜墨林烧毁文件,砸碎电台,准备决一死战。黑压压的敌人在优势火力的掩护下向小分队扑来,战士一个个壮烈牺牲,最后只剩姜墨林等四名勇士了。姜墨林把牺牲的战友的机枪、手榴弹集中到自己身边,命令其他三名战士说:“我一个人顶着,你们立刻突围!一定要活着回去,报告总指挥。”三名战士不肯离去,姜墨林厉声命令:“你们快走!”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了姜墨林的腿,他趔趄了一下,不顾伤口的疼痛,端起机枪,向敌人猛烈射击。又侧过头来喊道:“执行命令!”战士们含着眼泪顺着水沟突围了。姜墨林向敌人扫射,直到打光了所有的子弹……(沈阳军区政治部、黑龙江省军区政治部组稿张敏杰撰写)
浏览:923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