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鼎烈士传略(上)

莱州警事 发表于2016-01-09 15:48:47
    孙鼎,字象九,是掖县第二任县委书记。一九○六年出生于掖县六区西北障村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孙培琛是清末秀才,颇重礼仪,喜欢结交社会名流,思想比较开明。孙鼎自幼受其父亲的影响,养成了侠义豪爽、仗义疏财的品格和长于交际的本领。在小学期间,他看到有的小伙伴家境贫困,总要尽其所能,进行帮助。
    一九二三年,孙鼎小学毕业。翌年,其父在平里店开了“天祥义钱庄”,孙鼎襄理其事。经营不足两年因亏损倒闭。一九二五年,孙鼎与同村孙永恩去哈尔滨学做生意。他在姐夫(“恒顺昌商行”三掌柜)郭眉山帮助下,开了个酱醋店,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很多民族工商业纷纷破产,孙鼎开的酱醋店也未能幸免。不久,孙鼎重返故里。东北一行,使孙鼎亲眼看到了广大人民的悲惨境遇,亲身经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压榨欺凌,萌生了抵御外侮、拯救中华的强烈念头。
    一九二九年,孙鼎考入山东省立第九中学(现莱州一中前身)。九中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进步老师王升初、耿维福等经常向学生传播马列主义。许多进步刊物,如鲁迅著作、《光明杂志》、《世界知道》、《哲学街头》等在学生中传阅。通过阅读进步刊物和老师的教育指引,孙鼎进一步认识到旧社会制度的黑暗腐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使他形成了革命的思想。他经常邀请一些进步青年聚会在一起,痛陈军阀的昏庸腐败,并表示:“不为升官,不为发财,不怕艰险,决心与黑暗的旧社会斗争到底。”孙鼎在同学中的威信和影响不断提高,不久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激起全国人民的极大义愤。孙鼎与李佐长、沈石如等学生自治会领导一起,鼓动全校同学痛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露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革命主张。他们提出“国难当头,中华男儿应勇赴国难,为国捐躯”。一时间,全校同学个个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发动起同学以后,孙鼎与李佐长、沈石如一起来到校长办公室,与校长当面交涉,要求停课进行抗日宣传。彭沛民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孙鼎与学生自治会的领导连夜进行研究,一致认识:“抗日救亡是正义之举,我们要不怕困难、不怕开除,与彭沛民进行坚决斗争,迫使他让步。”第二天,学生自治会组织全校学生到学校礼堂,要求校长接见。彭沛民得知学校的教室个个空无一人时,慌忙来到学校礼堂。为了安抚学生,他学着蒋介石的腔调对学生说什么:“抗日救亡是国家大事,政府自有安排,学生安心学好功课就是爱国”等等。孙鼎义正严辞地反驳说:“把东三省拱手让给日本,难道这就是政府安排?千百万人无家可归,四处流浪,难道政府就做到这样安排?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强盗已经临门,你却让我们在强盗的枪口下保持沉默,究竞是何居心?”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驳得彭沛民理屈辞穷。他见众怒难犯,只得同意停课。停课以后,孙鼎带领全校同学首先来到九曲巷国民党县党部,列队高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并提前布置,如果县党部无人出来就冲进去进行说理斗争。口号声惊动了国民党县党部,县党部组训委员杨文郁慌忙出来接见。孙鼎上前陈述了学生进行抗日宣传的要求:一、县党部立即致电国民党中央,吁请蒋介石宣布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二、县党部要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给予必要的物质支援。之后,孙鼎又带领学生到县政府请愿。为了扩大宣传,唤起民众,敦促政府抗日,孙鼎等人一方面组织一部分学生分赴招远、昌邑、平度等县的中学进行联络,相约选出学生代表,一起奔赴南京请愿;一方面组织同学走上街头,到县城和重要集镇张贴标语,散发传单,进行演讲。查禁日货的同学到各个商店进行检查,发现日货动员货主当场销毁。他们还以快邮代电的方式,致电南京国民政府,要求政府出兵抗日。在进步老师王升初、耿维福帮助下,马少波、王登寿等同学还创办了宣传进步思想的文艺刊物《天外周刊》。《天外周刊》深受校内外人士欢迎,行销掖县教育馆、邮局、书店和各学校。
    九中学生运动在县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彭沛民想方设法进行破坏。他慑于学生会的号召力,不敢对孙鼎等人下手,便煽动少数落后学生,以鼓动学潮为由,企图驱赶进步老师王升初和耿维福,封闭《天外周刊》。并决定开除闹学潮和创办《天外周刊》的活跃分子王登寿。彭沛民的倒行逆施,引起同学们的极大愤怒。孙鼎组织全校学生与彭沛民进行了坚决斗争。他一面亲自与彭沛民辩论交涉,一面发动学生坚持罢课,致使彭沛民面对全校无法收拾的局面,而被迫下台。
浏览:137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