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父亲亓象岑无疑属于后者。
上个世纪末的1995年6月6日,他在刚到来的炎夏时节离开了我们,没有给我们留下句话就走了。我们把病重的母亲搀扶到他的遗体面前,母亲已经没有气力流泪了,可是我们儿女们都知道,母亲无泪的痛苦远比她有泪的痛苦更让她心如刀绞。当我们在与父亲遗体告别的那刻,终于按不住心中的的悲坳放声痛哭时,我们才充分体会到父亲活着对我们意味什么,他的离去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失去了他,对他无尽的思念将与我们终身相伴,他正直、豁达、热情、真诚、善良、宽厚、俭朴、急公近义乐善好施的人生品格将为我们终身之师,他留在人世间的那些温情和恩泽,将永远浸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品味着它的甘甜。父亲出生于上个世纪初中国那个风雨如晦的岁月里,列强虎伺,军阀混战, 民生凋敝,国势日颓,让每个有民族良知的中国人都刻骨铭心的感到巨大的创痛。父亲就是在这样的个时代,在他很年轻的时候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的道路的。
我们的爷爷在山东莱芜带本是家业殷家的望族,父亲是家中的独子,又天资聪颖,所以有很好的条件获得读书的机会。父亲读书刻苦,十几岁时,就在当地颇有文名,写得手文言好文章,“起、承、转、合”有致,文风激扬峭利,不乏针贬时弊之见,每每被当地名士和学校学富识深的校长、老师点批为“妙文”、“高论”,更有“少年文章见雄奇”的褒掖,所以父亲的文章常在学校内外被学子们当作范文传诵研习,父亲也在当地享有“神童”、“奇才”的称谓。父亲生在人面前都是对那些他所认识的有才学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大加称赞,从不炫耀自己,但提及自己少年时代勤奋好学颇得奖励的往事,却总是掩饰不住份得意,以此来教侮我们要树立好学求进的精神和志向。
父亲文章写得好,字也写得漂亮,然而他的志向却是要学理工科,当名科学家。多少年后他对我们说过,那时他的愿望是“科学救国”,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在于科学落后,在于有知识的人大多轻视科学漠视民虞而热心求仕争权。所以,当我们的爷爷过早去世家道中落,父亲已没有再继续学业的财产条件时,父亲靠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去北京读高中的全额奖学金,只身来到北京求学,并在几年之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燕京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入读燕京大学物理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然而日本侵略者挑起的“七、七事变”彻底击碎无数中国人的梦想。国难当头,中国共产党要担国难,率先向全国人民发出团结抗战号召的正义之举,让父亲放弃了个人的追求,义无反顾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走上了抗战、革命救国的道路。在父亲的大学同学当中,当时立即分成了三种人,一种就是象父亲这样坚决持共产党抗战立场的人,一种就是持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立场的人,一种就是继续读书实现个人理想的人。对追随国民党的那些人,父亲不屑顾,而对那些坚持学业的同学,父亲还是怀有些羡慕之情;他知道自己别无选择要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之路,因为他认准了只有共产党才是中国实现民族解放和走上富强之路的中坚力量,认准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才是自己的当务之急,但是割舍了自己多年奋斗才争取到的学业,不能再继续“科学救国”的追求,毕竟是件令他痛苦的事情,对那些心读书的同学,他没有过多地苛责,反而认为他们一旦成功,将来也会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之材。几十年后,父亲老迈多病,离休在家,而当年那些心读书的同学中已多是名满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科学家,并且仍在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工作着,忙碌着,父亲与他们相见,总是嘘烯不已,感慨万千,不是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而是对自己已经没有余力再走上求学之路、实现自己青年时代的梦想而无奈和痛苦。他说过,如果人还有第二次生命,他一定会选择去当科学家。
浏览:188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