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31日,记者慕名来到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后街的兵团老干部住宅区,寻访功绩卓著、德高望重的江西籍老红军战士贺劲南。我一进贺老家门说明来意,老人就乐了,大声说:“噢,记者采访,记者同志,你好哇!”他精神矍铄,嗓音洪亮。凭我的直觉,岁月可以将他变得衰老,可改变不了他历来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贺老的客厅挂着几个大镜框。镜框里边镶嵌着几十张老人精选出来的记录老人一生足迹和情感的老照片。一谈起那么多年来的革命生涯、沧桑巨变,老人显得格外兴奋,眼睛里满含着激动的泪水。他深情地望着镜框,如数家珍,颤巍巍地一张张指给我看:“这是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战友合影;这是1944年在延安南泥湾;这是1949年在西北战场的甘肃酒泉;这是王震将军和我;这是原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这是兵团第二政委张仲翰、兵团第一任司令员陶峙岳……”
虽然,岁月风雨无情地让这些照片和老人一样变老了,可是,从那一张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上,看着当年革命军中那一个个年轻的身着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军装的战士,一张张透着英气豪情可亲的面庞,一杆杆迎风招展的战旗,随着老人的指点,历史轨迹沿着时间的隧道,把我的思绪带到了炮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和艰苦卓绝的屯垦戍边的峥嵘岁月……(一)
1917年7月,贺劲南出生在江西永新县象形乡上车岭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小时候做过缝衣工人。1930年,位于湘赣边界井冈山一带的土地革命风起云涌,13岁的他便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乡工会和少年先锋队,不久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刚满16岁的他戴着大红花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于是,一种叫他终生刻骨铭心的“跟共产党走”的革命信念便激励着他奋斗一生。
在数十年传奇般的革命生涯里,贺劲南跟随贺龙、王震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浴血奋战太行山,参加南泥湾大生产;曾随著名的三五九旅南下北返,突围中原,其艰苦程度无异于又是一次“长征”;亲历了解放战争,跟随彭德怀转战陕北保卫党中央;1949年又跟随着王震将军解放大西北,挺进天山,屯垦戍边……
在这一次次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贺劲南老人最难忘的还是二万五千里长征。老人说:“那个时候我还是十七八岁的小青年,不懂得多少大道理,但相信一条:红军是为受苦人闹翻身的队伍,跟共产党走就是胜利。长征走了一年多,有一次我遇到了意外伤害,还是王震将军救助了我……”老人和他的家人给我讲述了贺老70年前的长征故事。当年,24岁的王震是红六军团的政委,赫赫有名。贺劲南分外感到高兴和幸福的是,自己调到王震将军身边当了三年半警卫员。贺老回忆说:
“1935年春,在长征途经云南罗次县敌人的封锁线的时候,由于部队天天行军打仗,走了一天一夜也没休息。拂晓时,瞌睡得实在不行,在翻越一座小山的时候,我的头碰着了前面走的骡子。那受惊的骡子踢了我一蹄子,踢掉了我的两颗门牙,痛得我浑身直打哆嗦,血流不止。我头昏脑胀,眼前金星乱冒,加上几十个小时没合眼,特别犯困,一躺下就起不来走不动了。我心想,这下完了。可我万万没想到,王震政委不知怎么发现了满嘴流血的我,他急忙跳下了骡子,关切地问:‘你怎么啦?要紧吗?疼吗?’说着,就叫医生赶快给我包扎伤口,又叫饲养员老吴把他的骡子牵过来,扶起我让我骑着骡子行军。我内心十分不安,骑了一段路,血也止住了,说什么也要把骡子还给首长骑。可是,王政委硬是不同意,执意要我骑着骡子走,他自己却和战士们一道徒步行军。一路上,我激动得眼泪哗哗直流。心想,我们共产党红军的干部多好呀,官兵一致,首长多关怀自己的战士呀!后来,也是在革命队伍中的长期锻炼和熏陶,让我懂得了好多革命和做人的道理。”
“长征途中,最艰难的一段莫过于爬雪山、过草地了。部队配给王政委的那头骡子真是立了大功了。那骡子虽说是王震的坐骑,可是大部分时间里王震却把它让给了伤病员、身体瘦弱的老人和女同志骑。大骡子驮着为数不多的毯子、粮食、牦牛肉干等,在最饥寒交迫的关头,也大部分分给了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或者去救济生命垂危的老同志。我好幸运呀,能活着走出雪山草地无人区,多亏跟着这么关心群众的领导,多亏一开始就下了跟定中国共产党的决心。”(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贺劲南历任人民解放军一野一兵团二军五师七一七团政委、党委书记兼中共新疆库车县委书记,二军五师副政委兼库车、沙雅、新和三县中心县委书记。后来,他又担任过兵团农一师政委,新疆阿克苏地委书记,阿克苏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党委书记,担任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商业厅党组书记、厅长,1988年离休前担任了7年之久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常委、兵团副政委、兵团党委政法委书记等职务。在新疆艰苦创业、勤勉工作半个多世纪,岁月沧桑,理想和信念已经将他和祖国的边陲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他已经把祖国的宝地----新疆认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在事业上、生活上,乃至情感上已经和新疆各族人民融为一体,难舍难分了。正因为老人将自己的后半生都毫无保留地交给了新中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所以,他对“屯垦戍边”格外深情,情有独钟。 如果说,南泥湾是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摇篮、学校和发祥地,那么,驻新疆部队的屯垦戍边就是新中国农垦事业的开端。驻疆人民解放军一野一兵团二军五师,按部队番号的衍变就是当年战斗在湘赣苏区、长征路上的红六军团,抗日战争时期从太行山回师延安在南泥湾大生产的三五九旅。贺老自豪地说:“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我们开赴南疆阿克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政权建设。紧接着,就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发出的指示,开始了新中国屯垦戍边大业的军垦第一犁。我们二军五师改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发扬光大在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周边……”
1953年初春,农一师顶着风沙、料峭春寒,浩浩荡荡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的塔里木沙井子原野进军。战士们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向亘古荒原宣战,开荒造田、挖渠修路。当年,战士们将作战地图变为勘测荒地的地图;将炮兵瞄准镜改做水平仪;用炮弹皮打造成开荒的坎土曼开荒造田。机力、畜力不足,就用人力拉犁。为了造福于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有的战士手上肩上打满了血泡,有的因体力透支倒下了,还有的将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塔里木。到了1953年年底,农一师全年开荒造田3.8万亩,生产粮食2525吨、棉花139吨,工农业生产总值959.24万元。在被晚清政府高官李鸿章称做“不毛之地”的南疆沙漠边缘,“塞北变江南”的屯垦戍边大业初战告捷。在欢庆的锣鼓声中,当年任农一师政委的贺劲南即兴挥毫作诗:“戈壁沙滩起变化,田园无边美如画。转业屯垦沙井子,军垦戍边第一家。”
说到当年一起长征、一起打日本鬼子、一起参加南泥湾大生产、一起保卫延安、一起挺进天山屯垦戍边的许多老战友一个个相继离去,贺劲南老人情不自禁泪水潸然;看到今天戈壁沙滩的沧桑巨变,老人乐观开怀,感慨万千。 (四)
1988年,老红军贺劲南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常委、兵团副政委、兵团党委政法委书记的位子上离休以后,革命情怀依然。他笔耕不辍,经5年多的不懈努力,于1994年出版了革命回忆录《跟随王震长征》。他阔别多年的老上级、老师长徐国贤将军撰文称赞说:“我清楚地记得他(贺劲南)刚入伍时连一封简短的家信都不会写,曾因请人写家信而闹过笑话。可是,他后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竟能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了。这回竟写出并发表了洋洋数万言的革命回忆录。由此可见,他的革命精神和学习精神之坚韧……”
是的,离休后的贺劲南进取的锐气一直未减。这位为革命事业献出毕生精力的三五九旅老兵,依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在长期患有严重的糖尿病、白内障等疾病的情况下,拿着放大镜看,也要坚持读书、写作,已经撰写和出版了革命回忆录百万字之多。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然而,一种执著的理想和信念却永远不会衰老。我捧着89岁的贺劲南老人赠送的洋洋45万言的近作《金秋颂》,心中“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意愿油然而生:愿红军老战士贺劲南颐养天年,健康长寿。(2005年《老友》11期)
浏览:29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