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抚今追昔思悠悠,往事依稀入眼前。
为人耕田时日艰,弃农从军觅食餐。
人民军队大学校,觉悟方知革命难。
戎马北战松花江,挥戈南征五指山。
忠胆驱倭为救亡,壮志灭蒋酬我愿。
仆仆风尘六十年,离岗豪气尚盘旋。
历经沧桑人未老,夕阳红时身犹健。
有生之年做何事?革命经典需精研。
这是一位新四军老战士以《岁月》为题写的一首诗,诗对自己人生进行了总结。这位新四军老战士的名字叫张凤鸣。
张凤鸣老人住在沈阳大东区航翠园小区,今年93岁,出生在河南南阳的一个贫寒之家,于1944年离开家乡参加了新四军,在三师七旅十九团一营一连当战士。在认识张凤鸣老人之前,我一直以为新四军仅在江南一带活动,这也许主要与“江南一叶”的影响有关,其次也与《沙家滨》有关——南方许多地方都叫什么“滨”。自从认识张凤鸣老人以后,听了他的讲述,我才对新四军有了新的了解,才知道新四军战士曾经南征北战,而且南方籍老战士到了1949年已经所剩无几。
张老所在的部队可不简单。三师不简单,师长兼政治委员是黄克诚;七旅不简单,旅长是彭明治,被陈毅称为“华中主力的主力,党指到哪里,就是哪里的钢铁部队”;十九团也不简单,其前身是北伐时期赫赫有名的“叶挺独立团”,其十九团四连的82位勇士,曾在淮阴区北乡的刘老庄与3000多日寇浴血奋战,全部壮烈殉国,史称“刘老庄连”;一营一连更不简单,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战功卓著的红军连队,秋收起义时称“秋收起义红一连”,1927年“三湾改编”时,毛泽东亲自在该连发展了6名新党员,创立全军第一个连队党支部,开创我军“支部建在连上”的历史,从此也确立了立军之本——党指挥枪。辽沈战役开始时,张凤鸣老人任“红一连”第36任指导员。张凤鸣老人在这样一支光荣的部队里,打鬼子,打伪军,一场淮安歼灭战,击毙日伪军450多人,还俘虏了日伪军100多人,缴获武器200余件和其它军用物资,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的气焰。
抗战胜利后,张凤鸣老人随着“红一连”转战南北,从淮北打到东北,又从东北打到海南岛,著名的秀水河子歼灭战、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四保临安、辽沈战役、解放海南岛等等战斗战役,都有他英勇战斗的故事,他的连队曾被授予“英雄连”、“百战百胜连”等诸多殊荣。
解放后,张凤鸣老人被我党我军作为“保护干部”选拔到军校学习,由于他学习用功,成绩优秀,获得二等“学术奖金”,后又留校任职,从此在军校一干就是几十年。他曾获得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政治部”林彪、罗荣桓、邓子恢、谭政、陶铸等几位首长联名签发的立功证书。1955年时是营级干部,1966年是师级领导,到1986年退休是副军正厅级。他说:“我一直清楚我自己,我当兵从南打到北,又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完全可以说是南征北战,九死一生,我能活到今天,没别的,就是自己比死去的战友幸运些,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命大。我从战士到营级,九年升了九级,也是没别的,就是能吃苦,好学习,原则性强,能严格要求自己,可以说,我是干干净净。”
张老一直保持着革命老传统,从来不占公家一点便宜,就是到了退休以后,他也一直保持操守,比如他要复印什么材料,而那材料多是剪报,内容多是党的政策什么的,他印了也是为了免费发给大家看的,就是这样的材料,他也是自己花钱到街上的店里复印的。有时儿女要拿到单位复印,他也不让。他说:“我最烦搞歪门邪道那一套,对占便宜的人就是瞧不上眼,个人的事就应该花个人钱,为什么一些人总是想着占公家的便宜?”
他对孩子也一直严格要求,他曾对子女们说:“不凭关系凭能力,爸爸妈妈不会为你们走后门,不希望你们成龙,成个虫子也要成个益虫,决不能成为害虫。”
张凤鸣老人曾于2013年去广州看望当年的营教导员单任章,他们在医院里一起回忆往事,想到当年好多战友死了都没有档案,没人知道他们家在哪里,也不知道是谁家的孩子,是他们拼没了命才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才让一些人有了军功和地位,两位老人共同感慨:不感谢他们对不住良心啊!
张凤鸣老人说:“我们唠够了,临走时我说下次再来看你,他说,下次就看不到我啦!”说到这,张凤鸣老人的眼睛湿润了。我看着老人,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浏览:77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