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榆洞是金矿区的居民点,处在东西走向的山沟中,附近有矿洞可用于防空。居民点西北山坡一片小台地上有矿山的几处木板房。司令部的作战、通信、机要处的办公和彭邓洪领导人的住处和办公室,都在木板房内。彭德怀的住处原是木工房,隔壁是他的办公室,墙上有地图,桌上有电话机,为这个办公室服务的,是作战处副处长兼司令部办公室主任成普,参加昼夜值班的参谋是龚杰、徐亩元,杨风安、高瑞欣,毛岸英因翻译任务不多,担任办公室机要秘书,也参加值班。
美军统帅麦克阿瑟不甘心被志愿军第一次战役打击的失败,倾全力准备与部署后,于11月24 日宣布发动“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彭德怀针对敌军部署和行动,已下令于25日晚,在西线发起第二次战役反击。高瑞欣初到,正赶上第二次战役的紧张准备和部署,他立即投入熟悉和掌握敌我情况的工作中。
11月25日7时前,大榆洞的志司机关,除值班人员外,均进人防空洞待避。洪学智强拉硬拽把彭德怀拖进防空洞内。但两三个小时后,敌机未来,毛岸英和高瑞欣从防空洞回到办公室,与值班的成普、徐亩元谈当晚我军发起攻击的事。11时,敌机4架到大榆洞上空,防空警报发出后,成普等4人离开办公室去防空洞,但敌机飞去,以为去炸鸭绿江桥了,4人又回到办公室。但很快,发现敌机4架临空,警报齐鸣,徐亩元首先出来,成普也随后跑出室外,仰视空中,看到许多白色球点,即大阳光照耀下的凝固汽油弹,成普连喊不好,正欲回房喊叫毛岸英、高瑞欣出来的瞬间,近百枚汽油弹纷纷落地,彭德怀的住室和办公室被击中,1093摄氏度的高温烈火浓烟,霎时吞没了木板屋,成普浑身起火卧地翻滚,脱掉棉衣,脸被烧伤,幸免于难。毛岸英和高瑞欣未能奔出室外而牺牲。
事后,成普说:当时毛岸英靠西墙近火炉处取暖,高瑞欣靠北墙正凝视壁上敌我情况图,均因距房门稍远未能冲出来。
彭德怀办公室南邻木板房是作战处办公室,当天丁甘如处长带两名参谋值班,木板房被汽油弹击中,房东北角起火,他们立即奔出室外,看到彭的办公室起火,急忙招呼警卫排战士扑救,但在高温烈焰面前无能为力。丁甘如事后推测,可能是毛岸英、高瑞欣只想到防爆破炸弹,往桌下躲避,未想到是燃烧弹,未能在百分之一秒瞬间内冲出门来。
警报解除后,彭德怀得悉毛岸英、高瑞欣遇难,悲痛、负疚的震撼使他精神上失去平衡,中午饭不吃,皱眉呆坐,思绪烦乱,下午提笔拟电稿上报军委,时写时辍,114个字的电报,写了1个多小时,报告了毛岸英和高瑞欣不幸牺牲的经过。电文如下:
军委并高(岗)、贺(晋年):
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3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又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两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来不及跑出被烧死。其它无损失。
志司11月25日16时
中央机要室收到电报后,首先送给周恩来阅。周恩来阅后在电报上批:“刘(少奇)、朱(德):因主席这两天身体不好,故未给他看。”
直到1951年1月2日,周恩来才将此电送给毛泽东,并附上一封慰问信,该信如下:
主席、江青同志:
毛岸英同志的牺牲是光荣的。当时我因你们都在感冒中,未将此电送阋。但已送少奇同志阅过。在此事发生前后,我曾连电志司党委及彭,请他们注意指挥机关的安全问题,前方回来的人亦常提及此事。高瑞欣是一个很好的机要参谋。胜利之后,当在大榆洞及其它战场多立些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烈士墓碑。
周恩来1月2日
彭德怀写完致军委电后,又以志司名义致电西北军区,告知高瑞欣牺牲情况说:“高瑞欣同志在解放大西北的战争中是有贡献的”,望军区向其亲属予以慰问。张宗逊副司令接到电报后,与甘泗淇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阎揆要参谋长商议,鉴于高瑞欣的妻子李翠英已临近产期,决定暂时保密,待以后适当时机再告知她,高瑞欣罹难17天后,女儿高彦坤出生。又过了几个月,李翠英得悉丈夫牺牲噩耗,当即晕倒在地,悲痛欲绝。
在高瑞欣牺牲两周年之日,1952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与政治部联署,给河北省安国县石佛镇高瑞欣之弟高子刚发出了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1997年4月,高子刚把证明书转给了高瑞欣的遣腹女高彦坤永久保存世代相传。
彭德怀和浦安修对李翠英惦记不忘,每逢兰州有人来北京均要询问。当知其已入工农速成中学学习,后又得悉与军区司令部干部杨守信重组家庭,感到宽慰说:“应该如此!这样就好!我们也放心了。”
志愿军干部部于1954年12月20日致电军委总干部部,提议把毛岸英遗骸运回北京安葬。彭德怀于23日把电稿转送周恩来,翌日写一便函:
总理:
昨二十三日赖传珠同志拟一电稿,收到。毛岸英尸骨运北京,我意即埋在朝北,以志司或志愿军司令员名义立碑,说明其自愿参军和牺牲经过,不愧为毛泽东儿子,与其同时牺牲的另一参谋高瑞欣合埋一处,似此对朝鲜人民教育意义较好,其他死难烈士家属亦无异议。原电稿已送你处,上述意见未写上,特补告。妥否,请考虑。
彭德怀 12月24日8时
周恩来于25日批“同意彭的意见,请总干部部另拟复电。”同时将此件转送刘少奇、邓小平阅。
志愿军干部部遵照总干部部复电,于1955年把毛岸英遗骸从大榆洞移葬志司驻地成川郡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并立大理石墓碑,镌刻“毛岸英同志之墓”。
成普回国后在总参军务部任处长,1956年6、7月间人朝到志愿军部队检查工作。在志司驻地桧仓凭吊烈士陵园,看到了当年共事的毛岸英水泥墓和墓碑。巡视全陵园未看到高瑞欣墓。回国后,8月间奉召到北戴河参加彭德怀在中共“八大”发言稿的讨论,闲暇提及赴朝之行,说在桧仓陵园未看到高瑞欣墓,彭德怀听后没有说话,但脸色流露诧异和不怿之情。或许是重拟的复电稿中漏掉“与其同时牺牲的另一参谋高瑞欣合埋一处”所致,或其他原因。
高彦坤于上世纪60年代到兰州石油化工公司工作,儿子王磊90年代大学毕业。李翠英和杨守信在兰州军区干休所安度晚年。高瑞欣和彭德怀在天之灵,亦可嗟足自慰了
事后,从手表残骸认定毛岸英遗体,因为当时办公室只有毛岸英戴手表。工兵制作两副棺材把他俩安葬在北山坡,用砖头刻毛、高烈士碑,立于坟前,以作标记。
志司办公室6人,主任成普、参谋龚杰、徐歆元、杨奉安、高瑞欣加上毛岸英。11月25日,成普、徐歆元留办公室值班外、龚、杨、高、毛4人均于7时前进入防空洞。高瑞欣刚从兰州18 日赶到志司,25日晚发起第二次战役,高瑞欣同志急于对照地图默记敌我军师番号、位置,他回办公室有加班性质,以致与毛岸英一同罹难。( [北京] 王亚志)
浏览:149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