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才烈士传略(上)

Admin 发表于2016-01-28 16:08:56
张有才,原名张适,曾用名张来顺、张适斋、张弓,字子良,1904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日出生在山东省昌乐县城东圈子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天资聪慧,认真好学,青少年时便初露才华。1923年,张有才在昌乐县立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济南育英中学。当时,由于各派系军阀混战,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供他上学,全家人节衣缩食,使得他更加勤奋读书,各门学业成绩优异,成为育英中学的高才生,他写的小说、话剧、诗歌、游记等经常受到老师的赞扬,如《珞珈山游记》,长达万言,读起来如身临其境,意词精深,令人感叹。
张有才胸怀远大理想,立志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在学生时代不仅刻苦读书,而且时刻关心政治风云变化,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籍,写下大量的读书笔记,开始接受革命思想。1924年至1925年间,张有才先后写了《我对段执政之感想》、《五四纪念之我感》、《农业为兴国之本论》、《对于此次市民大会的感想》、《重民权说》、《庆贺云南起义纪念之我感》、《我对于国耻纪念日之感想》、《我们怎样反抗国际帝国主义》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文章。他在《人民何以为国家要素之一试略言之》的文章中写道:“天下要素有三:即土地,人民,主权也。斯三者 ,富国之基础,强国之根本也。故欲富强其国家者,皆宜等视斯三者是。何也?盖主权所以维持人民,土地所以生殖人民,此三者如子女不可分也。苟有人民而无土地则人民无所依之生;有人民而无主权则人民任性放纵无所缺其一也,然而更宜重视人民,何则盖人民者立国之本,凡国家之强弱兴衰,全在于人民程度之高低,人民众者,其国必强;人民寡者,其国必弱;人民智者,其国必兴;人民愚者,其国必衰。”张有才中学作文,现存于中共沈阳市皇姑区党史研究室。
作为一个中学生,能对国家大事有如此精深的宏论,集中反映了张有才的博大胸怀和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
由于他思想进步,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经山东中共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育英学校教员王翔千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末,张有才在育英中学毕业后离开了家乡,先后到上海、南京等地做党的地下工作。北伐战争时期,上海党组织选派他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昌分校(即黄埔军校第八期)学习,后分配到教导团工作。1927年由于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张有才曾与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学员一起,参加了由卫戍司令叶挺指挥的保卫武汉、回击国民党夏斗寅叛乱的战斗。
1927年7月底,国民革命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为了扩充实力,强行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昌分校的学员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四军教导团,并率部队于10月初开赴广州。11月间,由于粤桂军阀之间争夺地盘而爆发战争,张发奎的粤军主力调往梧州、肇庆一带布防,广州市内兵力空虚。中共广东省委根据中央指示,成立指挥起义的革命军事委员会。12月11日凌晨,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领导第四军教导团全部、警卫团一部分和广州工人赤卫队联合起义。张有才随同部队参加了起义并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起义的第二天,张发奎、李福林等军阀在英、美、日、法等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包围了广州,经过激战,起义部队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出广州〖ZW(〗《杨一辰谈张适斋烈士》的访问记录,现存中共沈阳市皇姑区委党史研究室。
1927年12月16日,起义部队1200多人撤到广州附近的花县以后,在一个学校举行了党的会议,决定将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张有才被派到三营任党代表。会议还决定部队开往海陆丰与彭湃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师会合,那里依山临海,而且早已成立了工农民主政府,地形条件和群众基础都很好。1928年农历正月初一,部队向海陆丰撤退时,张有才因在战斗中负了伤,被敌人冲散,与部队和党组织失去联系。他凭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隐姓埋名,一路乞讨,经过千辛万苦,徒步回到原籍山东昌乐县老家,准备继续革命工作。但是,当时山东的形势也是十分险恶,家乡的人又都知道张有才是个革命党,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革命活动,很容易暴露自己。于是他在家人的帮助下,筹集了路费,继续北上,来到东北黑龙江。他坚信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党还在,革命就一定能继续下去,只要找到党组织,自己就有了希望。张有才在哈尔滨找到他的同学——杨子珍,经他介绍到北满绥化当伐木工人,后又到一家木工厂当会计。暂时站稳了脚跟,同时继续寻找党的组织。
1929年春,张有才通过杨子珍结识了开明人士姜鹏博。为了取得合法公开身份,他到由姜鹏博资助开办的绥化县四方台博文学校当了一名教员。从此,他以教员的身份奔走在呼海铁路沿线的海伦、绥化、呼兰、巴彦等地,一边传播革命思想,一边寻找党的组织。1930年初,中共呼海铁路特支创办的《知行月刊》登载了中共呼海铁路特支代理书记罗烽(笔名洛虹)的文章。张有才看到文章后,就给罗烽写信约见,经北满特委领导杨靖宇同意,罗烽与张有才取得了联系,先后两次与张有才见面。第一次是在哈尔滨一个浴池里,张有才向罗烽介绍了自己的情况;第二次是在罗烽家里,这是罗烽向杨靖宇作了汇报,杨靖宇与张有才见面谈话布置了工作事隔3个月之后。罗烽对张有才在那样恶劣环境下仍积极找党的行为非常钦佩,并送其钱物。这样,张有才几经周折,终于与中共北满特委接上了关系。《罗烽同志的回忆录》,现存于中共沈阳市皇姑区委党史研究室。
1930年春,中共满洲省委派张有才以省委巡视员的身份在绥化开辟党的地下工作。在那艰难岁月里,和党失去联系3年多的张有才,又重新回到党的怀抱,就像久别家乡的赤子见到母亲一样激动和兴奋,他更加努力工作,积极发展组织,以追回失去的时间。张有才借职业的便利条件,在当地一些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众中进行秘密活动,宣传拥苏护共的道理。经过一年的努力,绥化地区的党组织有了很大的发展,他先后在四方台、海伦站、绥化站发展了张冠英、韩子成、吕德宽、陈大凡、雷严、田成孝、王洪伦等人入党。接着,又在海伦站、秦家站、呼兰县的青浦站,以及四方台镇的朝家烧锅屯等地组建了党的基层组织。1931年10月10日,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又在绥化县四方台站建立了特别支部,张有才任支部书记,直属中共满洲省委领导。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大愤慨。张有才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顺应新的形势,将四方台镇的“反帝大同盟”改为“反日会”。并以“反日会”的名义发表了《告同胞书》,号召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反对内战,反对蒋介石进攻江西苏区,要求全国一致对外,反抗日本侵略者。
抗日组织很快波及到整个绥化地区,南到秦家站,北至张继屯和克音河等车站,先后建立了“反日会”。
1932年春,根据满洲省委的指示,中共绥化县四方台特别支部组建了一支200多人的抗日义勇军,转战在绥棱、上集(镇)、海伦一带。但由于义勇军的成员成分复杂,又遭到鬼子汉奸的分化,不久,这支队伍便出现了开小差的现象 ,到了当年8月间,只剩下十几个人。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张有才决定化整为零,分散潜伏,以待时机。 不久,张有才调至中共满洲省委工作,先后担任中共哈尔滨市委委员、道外区区委书记、中共满洲省委呼海路、吉长路巡视员等职。
1932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张有才正在吉林巡视工作。这时吉林的党、团员已经发展到五六十人。女子师范、第一中学、毓文中学、文光中学和吉海铁路都有党的组织,木材厂也有党、团员和党的积极分子。张有才此行的主要任务,是指导组建中共吉林支部。
经过一番筹备,正式建立了中共吉林市支部委员会,同年10月改为中共吉林特别支部,由李维民任支部书记。在此前后,为纪念劳动人民的节日,并借以号召吉林各界人士积极行动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张有才亲自起草传单、标语的宣传稿,吉林特支连夜将传单赶印出来,贴在大街小巷,对群众的教育影响很大。同年12月初,张有才第二次以省委巡视员的身份到吉林去巡视工作。适逢广州起义纪念日的前夕,中共吉林特支书记李维民还特别邀请他为特支作了关于广州起义的报告《李维民回忆录》,现存于中共沈阳市皇姑区委党史研究室。

浏览:1896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