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增华烈士传略

Admin 发表于2016-01-29 23:11:02
穆增华,化名王喜田,曾用名陈克,1917年8月出生于陕西省蓝田县九间房乡穆家堰村一个穷苦农民家庭。6岁丧母,靠兄嫂扶养成人。8岁起随当教师的三兄穆增举先后就读于渭南固市及蓝田葛牌等地。一次,他帮穷人的孩子反抗豪绅子弟的欺辱,惹下乱子,三兄斥责他,他自比陈植(戏剧《打柴劝弟》中的人物),据理力争,和哥哥辩理。他人小志大,颇受家人和乡邻称赞。
1925年农历正月,穆家堰一带赌博盛行,害得许多农家不睦,甚至倾家荡产。一些回乡度假的学生对此深恶痛绝,自动组织起来,强行抓赌。8岁的穆增华为他们侦探情报和引路,顺利地捣毁了一个个赌场,砸坏了许多赌具,痛打了屡教不改的赌徒,并且揭其内幕,扬其罪恶,迫使赌风大敛,受到群众的欢迎。
翌年秋,本村乡约(豪绅恶霸势力)借为围困西安的军阀刘镇华筹粮之机,层层盘剥,从中渔利。穆增华跟随一些进步青年和村民核粮查帐,同乡约进行斗争。乡约仗势欺人,犯了众怒,被煽了一个耳光,穆增华又顺手提起一个尿罐,扣在他的头上,并和众人一起,押着乡约游街示众,灭了恶势力的威风,长了老百姓的志气。通过这次斗争,使年幼的穆增华认识到了“团结力量大,坏人不可怕”这一朴素的真理。
穆增华的三兄穆增举和当地共产党人多有深交。1928年春,刘志丹、唐澍领导渭华起义时,他尽力资助起义部队。当地反动民团头子岳文绪对此一直怀恨在心,于1933年冬私设公堂,捏造罪名,对穆增举毒刑逼供长达20多天。年仅17岁的穆增华对此十分痛恨,亲手抓捕了岳文绪,在法庭上与岳针锋相对,痛斥其一贯鱼肉乡里,欺压良善,私收税款,草菅人命的罪行。西安进步报刊对穆增华的正义斗争予以报道声援。但终因官场腐败,穆增华反被定罪为“私通共党,宣传邪说”,收监下狱。
穆增华虽身陷牢笼,度日如年,但狱中所接触到的共产党人、进步人士的影响,更加激起了他那颗决心砸烂镣铐、跟着共产党求解放的火热的心。
1935年10月,穆增华在陕西省第二师范学校(同州师范学校)上学期间,对学校实行包灶制、克扣学生伙食费,以及限制学生抗日救亡活动的作法极为不满。一天午饭前,他在饭堂前贴出了一首打油诗,上写:“同是同学,胡兮不幸,一日三餐,温饱不保,上至校长,下至公差,层层加码,层层勒索,无微不至,无可奈何……”学生围观叫好,并且敲着饭碗大声朗诵,惊动了学校当局。校长斥责穆增华,穆增华在同学们的支持下据理辩驳,毫不退让。事后,学校以“宣传异端,煽动闹事”罪名,将他开除出校。
穆增华回家后,在本村小学当代理教师,给学生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启发学生的爱国思想,严惩豪门不法子弟。同年底在蓝田县民教馆工作期间,经郗执中(后为革命牺牲)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春季开学,经人疏通,他始得返二师复课。这次回校他旗帜鲜明,用犀利的文笔,引用曹植“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指责蒋介石卖国求荣,“围剿”红军,攘内媚外。大声疾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声援抗日救亡运动。同年秋,由二师毕业,回到家乡,在蓝田县民教馆协助郗执中开展救国会工作。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后,为配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许权中旅和红十五军团进驻蓝田县城。12月17日,蓝田县各界召开欢迎大会。会上,穆增华代表蓝田青年学生界致欢迎词,他热情诚挚的发言,受到了军团领导同志的称赞。这时,他在赵伯平、汪锋等同志举办的抗日民众训练班学习和工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红军奉命撤离,穆增华毅然参加了红军,在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任干事。他临走回村向父兄辞行时,向乡亲们宣传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时提出的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并动员了本村好友穆志端等五六个青年一同参加红军。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红军整编为八路军。穆增华任一一五师政治部民运部干事,奔赴抗日前线。曾参加过平型关等战役,后转战于河北、绥远、晋南等地区。
1938年初夏,穆增华受命从华北抗日前线回到延安,进入抗大四期第一大队学习,住子长县瓦窑堡。第一大队也叫红军干部队,大队长苏振华,政委胡耀邦。尽管抗大生活艰苦,但学员们朝气蓬勃,革命情绪高涨。穆增华当时改名叫陈克。他曾写信给家里,表示了一切由组织安排、献身革命事业的决心。年底,学习结束后,党组织又调他到延安抗大第五期敌工参训队学习,担任该队党支部委员,兼任区分队干部队的指导员,负责全队民先队工作。敌工参训队的主要课程是日语,为适应战斗需要,他刻苦学习,常和同志们进行日语会话,夜深人静还在背诵、默写单词,掌握语法。为了粉碎敌人封锁,穆增华和学员们一边学习,一边从事生产劳动,用一年时间学完了日语高级班全部课程,还被评为劳动模范。
一天,一起参加红军的同乡好友穆志端、穆仰贤去找穆增华,他拿出3个月的津贴请大家吃了一顿饭。他对好友感慨地说:“两次上抗大,胜读十年书,人们喊‘抗大万岁’,一点不假。在抗大我先后听过毛主席、张闻天、刘少奇、陈云等领导同志的报告,使我这个山野村夫茅塞顿开。我们穆家堰村跟共产党干革命的人不少,看我们这些人中以后能出几个秦琼、敬德!”一席话说得大家忍俊不禁。
1939年底,穆增华被派往山东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敌工部任干事。不久又先后在三四三旅、鲁西军区、冀鲁豫军区、冀鲁豫军区第二军分区、一一五师教三旅政治部任敌工干事、科长、部长等职。其间,为了对敌斗争需要,化名王喜田,用了他乳名中的“喜”字,表达了对蓝田家乡的热爱与思念。
1942年初,经过5年战火洗礼的穆增华,正值26岁的青春年华,潇洒精干。他能阅读日文报纸、杂志,还能讲一口流利的日语,中文水平也较高,平时不多说话,但说起话很有口才。是年春,穆增华从旅政治部下到八团加强敌工工作,负责编写对敌宣传标语,搜集情报,研究敌情,与敌谈判,以及提审战俘等工作,积极开展对敌伪的政治攻势。他和八团的同志一块编写对敌宣传资料,曾编印过一份图文并茂的《关云长人在曹营心在汉》的传单,在敌占区及游击区广为张贴、散发,对感化伪军、瓦解日伪关系起了积极作用。他还计划在3个月内,教全团每个战士学会几条日语口号和简单的日语喊话。每次战斗,不管兵力多少,穆增华都无所畏惧,坚决要求参加。当时,冀鲁豫边区连年干旱,加之敌人连续“扫荡”,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八路军和人民群众的处境极为艰苦,战士和人民都处于半饥饿状态。穆增华和同志们克服种种困难,英勇战斗,坚信胜利的一天终将到来。
1942年6月的一天晚上,八团奉命奔袭梁山县戴家庙一个日伪军据点。出发前,穆增华特意向教育干事周正借来了茅盾所著的《子夜》,打算在战斗间隙挤时间看一看。可谁知,壮士一去不复还,把一腔热血洒在了齐鲁大地。
战斗首先由穆增华的政治政势打响:“日军士兵们!我们是反战同盟华北联合会的成员,日军在南洋的战事已经遭到惨败,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已经破产了!治安区已成为八路军的游击区、根据地,皇协军不协皇了,有良心的中国人逐渐调转枪口,一致抗击日本的野蛮侵略了,我们的反战同盟日益壮大了。你们的父母、妻子儿女正在盼望你们早日回到祖国。日军士兵们,放下武器吧!不要再给统治者当炮灰了……”一遍日本话、一遍中国话在轮番播送。数分钟的沉默过后,顽固的日本军官呜哩哇啦地怪叫起来,接着机枪、步枪从几个方向朝着声音发出的地方疯狂射击,担任夜袭任务的八路军一一五师教三旅八团的部队立即给予还击。
在一道残破的土墙的后边,穆增华跃身而起,用日语对着喇叭筒向日军继续开展政治攻势:“……日军士兵们!放下武器吧,你们已经被八路军包围了……”子弹朝着声音飞来,他身中数弹,但还坚持喊话。突然,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他的腹部,穆增华身子一晃,倒在身边团组织股股长惠毅然的身上。
“王干事!王喜田!”
惠毅然一把抱住他,急切地呼唤。温热的、粘糊糊的血从王喜田腹部和后腰的伤口喷溅出来,浸透了他携带的标语、传单,浸湿了惠毅然的衣裤。惠毅然在宣传员小傅的协助下,把王喜田背下前沿阵地,上药、包扎。
返归驻地的路上,担架上的穆增华用几乎听不见的微弱声音对惠毅然说:“我……不行了。我别无他求,只希望……给我家中写信,说我是在抗日前线牺牲的……”他喘息了一会儿,又说:“挎包里还有本《子夜》是借周正同志的,请还给他……”说完,壮烈牺牲。
(穆特生宋登)
浏览:1258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