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的董瑞代老先生身体还算硬朗,讲话时声音依旧洪亮,这是多年从军养成的习惯。但毕竟是上了年纪,去年老人住了两次院,其中有一次是在党员义务劳动时,董瑞代拿着大扫帚累倒了。“在医院住了几天,自己把针头拔了,他不愿意给人添累赘,”老人的女儿说,“回家之后也待不住,党员大会照常参加,每次结束回来都很高兴,讲这讲那。”
董瑞代拍拍胸脯:“我从小就胆子大,不怕死,当了兵也不怕死,就想着出去了,就得是个好样的。”这是一个有些倔强的老兵,不服输,不服老。
鬼子进村时,董瑞代还不到10岁。按照老人的记忆,第一次直面侵略者是个夏天,他和小伙伴在河边的斜坡上光脚“打刺溜”。“有人喊说鬼子来了,顾不得穿鞋,我就往上跑,追着去看,那时候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害怕。”
小小少年对侵略者心无恐惧,却在一次次目睹其暴行后心生愤恨。“那时候鬼子进村扫荡,祸害东西,老百姓日子苦,养的牲畜不舍得吃,都让日本人宰了。最恨人的是鬼子吃不了,剩下的都扔进茅房,就是不给中国人吃。”热血涌上心头,想狠狠地跟日本人打一仗,却苦于没有领头人,更没有武器,这是董瑞代少年时最大的遗憾。
无法正面交锋,倔强的董瑞代只好选择曲线抗战。年龄稍大一些的时候,机灵又大胆的他终于有机会参加了地方的民兵团,为驻扎在大王家寨以西的中共地下党组织传送情报。躲鬼子,防汉奸,电影《鸡毛信》里的海娃就是少年董瑞代的写照。
传送情报,危险不在于穿越枪林弹雨,却在躲避难防的“暗箭”。白天不敢行动,只能选择午夜时分投送,将情报封入腰带或塞进鞋底。有几次危急时刻,老人仍然记忆犹新:“有一回走着走着,突然东西各来了一伙人,应该是伪军和国军,掏枪就打,我也跑不了,看见旁边一口枯井,跳进井里才保住了命。”那时候的董瑞代渴望成为一名有枪的军人,然后把枪口牢牢地对准日本人。
17岁那年,他等来入伍的机会,身为家中独子的董瑞代不顾老母亲的劝阻,毅然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回忆起那时离家的情景,老人说,他当时是没想能活着回家的,但他就是不怕,好男儿理所当然要离家去从军。
从滨海二团到陈毅将军的三野,从淮海战役到抗美援朝,炮火洗礼中的董瑞代,用倔强续写着他的顽童本色,不怕死,不叫累,听指挥,打硬仗。
抚摸军功章时,老人不见萧瑟,不见沧桑,有的只是一股浓浓的自豪。不需要太多喟叹,那是属于他的倔强,一位老兵的硬气。(此文原标题为“董瑞代:大胆顽童 倔强老兵”山东省日照市委组织部)
浏览:3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