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籍的新四军女兵--胡修亚

Admin 发表于2016-02-16 19:28:45
1938年,我在上海清心女中读初中参加了当时上海地下党领导的外围组织“上海市学生协会”。我们这个小组有八名学生,组长是潘仁爱。地下党的一位同志和潘仁爱单线联系,我们每星期开一次会,阅读学习解放区传来的文件。
1942年7月,我从清心女中高中毕业。经学校历史老师秦铨中的介绍找到新四军在上海的一个地下联络站。
1942年8月5日,我们一行6个学生在组织的安排下,由一位姓徐的交通员带着我们越过敌伪的重重封锁,到达新四军一分区的所在地南通。我和洛尉,叶林留在四分区的报社《江海报》工作。
初到解放区,心情特别激动,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我们可以高声唱歌,可以倾心交谈。把在上海时那种小心紧慎的压抑情绪完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江海报》大概有二十几位同志,当时报社社长是樊发源。那是一份四开四页的报纸。每二三天出一期。如有胜利捷报,另出号外。我被分配刻钢板。每天晚上我们在一支微弱的烛光下刻写稿子。一张蜡纸每次只能印六七十份,因此每次出版的报纸也只有六七十份。
    当时我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有时行军到宿营地,老乡家也没有多余的房子让我们住,我们就抱一捆稻草在外露宿,寒冬腊月也是如此。吃的粮食是当地产的元麦,很难下咽。长期吃不到新鲜蔬菜,只能吃老乡家腌的咸菜,偶尔能买到一些辣椒,大家就高兴得不得了。
    1943年4月,组织上调我和洛尉去浙东根据地,我们捻转上海,
    乘船到了宁波。又从宁波换了小船到了陆家埠。在一位交通员的带领下,我们找到浙东支队(三五支队)的司令部。我们见到了宣传部的张瑞昌部长。第二天,我们被分配到《新浙东报》报社,我的工作仍然是刻钢板。我们报社有好几次从油印改为铅印,又从铅印改为油印,
    这取决于根据地扩大或缩小。我们的印刷厂建在一个山坳里,报社在梁弄镇,有一段时期,我负责校对并看大样,经常一个人提个小灯笼
走三十多里山路到编辑部取稿。
    1945年8月日本鬼子投降,部队奉命北撤。我和一部分同志坐海船经过崇明岛到达江苏启东,与大部队汇合后一路向北撤退。一路上遭到国民党军队的追击和围攻,我们边打边撤,三个月后到达山东根据地。我们的部队被编入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
我被分配在《前锋报》工作。在编辑部当编辑。社长是王平夷。
    主要负责收听编辑国际新闻。因为我就读的清心中学是教会中学,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这期间,我们一般是晚上行军,白天工作,睡眠时间很少。我的工作时而当编辑,时而刻钢板,还曾做过一段时间的通联工作(即负责与前线的记者和通讯员的联络工作)。
    1948年下半年我因病住院,病愈后,老部队已南下,我被组织分配到华北军区政治部的战地报社工作。
    1949年1月随大部队进入北京。在北京,我采访了第一届全国妇代会和第一届全国青代会。并随上海的代表一起南下,于上海解放的第二天1949年5月27日回到了我阔别多年的上海。
附:解放后,胡修亚曾经在23军《战地报》报社,新华社九兵团分社工作过,曾被派到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工作。抗美援朝回国后一直在北京新华通讯社总社国际部工作直至离休。1986年离休后被派往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1991年回京。现仍健在,今年89周岁
(庞建华摘自《胡修亚自传》)

浏览:623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