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大革命失败,共产党转入了地下工作。我的老家在浦东祝桥,距张闻天的故居不远,我的伯父早已在张闻天的影响下参加了革命工作,我的父亲与张闻天的妻弟是好兄弟,人称陈小弟、卫小弟。1928年起,伯父让我父亲和卫小弟也参与了地下党的工作,以捕鱼为职业掩护,帮助传递情报与联络。因领导渔民抗捐斗争,1933年伯父在南汇被捕,以“政治犯”死于狱中。1935年,父亲与卫小弟在上海四马路地下党处所加入了共青团,之后转为共产党员。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11月,浦东地区成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父亲加入了“农抗二中”任区队副,延续到后来就是连伯生部队、朱亚民部队,浦东老一辈人都称他们是“三五支队”。解放战争中,父亲属于三野的叶飞部队,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固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渡江时他是20军辎重营副营长,进入上海后转业到嵩山公安分局工作,以后辗转调到南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父亲成了南汇县最早的两位离休干部之一。
烽火岁月,使他有着一身的伤病。我小时候,常被父亲带去惠南浴室洗澡。看到父亲身上大大小小的伤疤,两腿上的伤疤最多,父亲讲述着一个一个的故事。其中小腹沟深深的枪眼最明显,父亲说,那时候,肠子都流出来了,但还不能撤,把肠子往里塞一塞,继续打下去。父亲的眼睛一直不太好,父亲说,那是在淮海战役打扫战场时,战友不小心碰响了炸药,现场人都变成了“黑人”,从此眼睛就出了问题。父亲的耳朵听觉也差,他说在莱芜战役时,他们坚守弹药库,敌人摸上来了,只打枪不行,就一拉炸药包向下扔,一仗下来,都听不见声音了。父亲打仗时,胆大心细,在浦东打游击时,有一次部队难得的聚餐,但敌人来了,敌强我弱,大家只能快速撤离,留下父亲拿着机抢作掩护。父亲打开后窗,边扫射边抓起桌上刚烧好的红烧肉吃,一碗肉全吃下去了,临走时把煮鸡蛋放满了衣服各个口袋。晚上赶到队伍的新住地,大家很饿,而父亲就拿出鸡蛋给大家吃,乐着说,就是死了也是个饱鬼。
父亲说,战争年代,我们没有老百姓的掩护,早就不存在了。抗战时,有一次,六灶的老渔民冯凤山,看到日伪军抓到了一个部队上的人,正向部队驻地方向行进。老渔民扔下鱼船,抄小路抢先到达部队所在地,使部队提前转移。在浦东的奉南川三县这么小的地域,我们部队能及时了解到敌人的动向,敌人却很难找到我们,都是因为我们依靠了老百姓。我们游击队没有医院,伤员都是住在老百姓家中。到了一个村庄,就有老百姓把藏着的粮食拿出来给我们做饭吃。
我小时候,常有人来家里,大多数是浦东农村里的人,而且大都要吃午饭的。有人叫父亲“陈首长”,有人叫父亲“陈科长”“陈站长”,也有叫“老陈”的。有时父亲不在,也会有人来,而“文革”开始后,来的人更多更频繁了。父亲对母亲说,他们都是过去帮过我们部队的人,他们有吃的,就有我们吃的,现在我们进城了,他们的生活还有困难,一定要善待。母亲总是要把来人的空瓶打满酱油,或给点其它什么生活小物品。每天做午饭,总是一大锅,如果今天没人来,就留着当晚饭。那时候每家口粮有定额,经常搞得家里粮食不够吃,有些农村的亲戚朋友有时也送一些大米或杂粮来接济我家。父亲虽然工资不算低,但往往还没到下个月五号发工资,母亲手里已经没钱买菜了。所以,父母亲没有任何积蓄。“文革”中大搞极“左”路线,一大批人受冤枉,许多人因为帮助过地下党游击队,却遭到打击,说你帮助敌伪和土匪,都来找我父亲要求作证,有一段时期,没人来的日子没有,一下子来几个人的常有。大家一起回忆过去的那些事,我不上学的时候,也在一边听着。父亲很热心,有求必应,自己知道的,一定当场答应帮助,自己不清楚的,就转介绍他们去找其它相关的老同志。后来,我也能写写了,就常常抓我的差,写一下情况反映或证明信,他再签字。因为他没读过书,只是解放后去松江的干部扫盲班认了点字。但他学习很努力,能描花一般写一些我能看懂的字,离休后,他写了一些回忆文稿,说留给我以后帮他整理出来,只是我至今还在为生存而奋斗,还没时间去打开整理。
父亲曾告诉我,他们在五、六十年代下去工作时,自带干粮出门,一辆自家的自行车,跑了不少路。我还记得小时候的晚上,母亲给父亲在煤炉上摊饼子的事。其实,老一辈的革命者,包括解放后参加工作的那一批干部,总体给我的印象都不错。记得七、八十年代,我在上海纺织局下属工厂工作,当时,纺织局领导(国家厅局级干部)来厂公务,是自己到职工食堂去排队自买饭菜,与职工一样吃。那时候,纺织局的饭菜票在全局各单位通用,我们叫它“局饭票”。
纺织行业的不景气是改革开放后的转型之阵痛,所谓“壮士断臂求生存”,我们的“牺牲”,才使经济更好地转型。当时,我也可以托关系去找好一些的工作,跳出纺织。父亲过去的通信员已是省军级的高干了,再说他在南汇当地也是资格最老的离休干部,但他不去找关系,也不让我离开,说是国营工厂培养了你,现在需要你在困难当中做事,就要坚持。自此,我就没有再去找什么好单位。而今,原国企早就不存在,找工作的年龄也早就不是了,虽然后来也去民营企业工作过,但都不甚理想。艰难曲折,最终,我遇上了汤臣倍健,走上了自主开店的创业路。
近来,人们对十八大以后的变化,特别是党和政府在清廉和作风方面的变化感受颇深。作为老革命的后代,我觉得,这种变,其实只是一种恢复,是在恢复优良的传统,是一种“不变”。在这变与不变中,中国看到了希望!我相信,最终会受益于我们每一位老百姓。
陈福 作于二零一三年三月二十七日
浏览:64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