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们家并不宽裕,解放前靠佃户生活。我们兄妹又上学又工作,家里一直缺劳力,特别在那靠工分吃饭的年代,生活更是紧张。但这些都不影响父亲帮助别人的行动,有两件感人的事很能说明问题。
有一年正月初三,村民张义华来看望我父母,当回忆往事时,突然伏在我父亲双腿上失声痛哭,哭诉道“大叔,在我们家吃不上饭走投无路时,您老人家送去粮食,把我们全家从死亡线上救回来。我知道您也很困难,口里不吃肚里挪,省出粮食帮助俺度过了难关。我死也忘不了您老人家的好处……”。
村民杜纪春,年轻时失了家,留下三个只有几岁的孩子。一个人外出种地,三个孩子无人看管,照顾家庭又无法种地,又当爹又当娘,生活困难到了极点,经常以泪洗面和孩子苦熬。面对此情此景,我父亲数次送去粮食和干菜等帮助克服困难。杜纪春不忘旧恩,逢年过节,都来看望我父母。有一次流着泪说“在俺一家困难的活不下去时,是大叔您同情我,可怜我,都是您老人家救了俺一家人的命,您比我亲生父母还好,您老人家的救命之恩,到死我也忘不了……”
我记得还有几户吃过我家的粮食。
还有的曾借钱买粮、治病等,归还时,父亲都未要。
父亲曾多次教导我“在经济部门工作,天天和钱物打交道,一定要清清白白,把财物看得远一点,永远不能占小便宜……”。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在经济部门干了几十年,始终清清白白。有两点可以看出他的廉洁和清正。一是他参加工作后年龄较大,每当逢年过节,领导都安排他到某一个门市部去看门营业,替年轻的营业员回家过节。年轻人节后返回,他才离开门市部,来去好几天,从不清资和交接,不用任何手续。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绝对不符合经济手续,但当时他就行的通,从未出问题,足以证明他的清正和领导对他的信任程度。二是在几十年的工作期间,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经济部门更是运动的重点,能不在运动中呛几口水的很少。我父亲就是例外,所有运动都参加了,全都能清清白白度过,从来没有成为运动对象,在经济部门职工中十分少有。
回顾父亲的一生,平凡而不平淡,有好多事情值得学习和肯定。前半生在村里当干部,在极端困难的战争环境里,任劳任怨,为群众、为国家做了那么多工作,其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他坚定不移,百折不挠抓经济的眼光和头脑也是令人佩服的。干了那么多行当,虽然没有成为富翁,但抓经济的思路是正确的。成绩不突出,不是能力不够,完全是社会环境造成的,那样的乱世局面,兵荒马乱,谁也干不成事。
另外,父亲重义轻财的思想也是可贵的。战争环境当农村干部,一无报酬,二无补贴,还担惊受怕,吃苦受累,能做出那么多牺牲,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他全身心的冒着危险做工作,对财物却看得很淡。费尽精力、财力建起的油坊,正干得红红火火时,看到国家需要,爽快的无私交给集体。1947年自家房子被解放军不慎炸毁,不仅毫无怨言,政府送来赔偿时,一分不要。刚参加工作时,没有工资,从不在乎,该怎么干就怎么干,从不计较。在经济部门工作几十年,清清白白,连个污点也没有,人格是高尚的。
我父亲1975年以65岁高龄退休,过了13年平淡、顺心、舒适、安逸和无忧无虑的生活。1986年我也退休回家,我们已是三代革命两代退休,经济等方面大有好转,生活甜淡而美满。
父子两代退休健在,同在一起生活的家庭,不仅我们村、我们镇所仅有,在全县也为数不多。
我永远不忘父亲的教导,敬佩他的为人。也期望后人以祖辈为榜样,克勤克俭,敦本务实,光明正大,懂礼守法,堂堂正正做人,为我氏和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南岩麓村有一位朱姓老太太,老伴去世早,二十多岁开始带着两个儿女守寡,又逢清末民初社会动荡,“光棍”乱世,生活十分艰苦。好不容易熬到孩子成人,女儿出嫁了,儿子也娶上媳妇。苦尽甘来,终于有了盼头。
万万没想到,性格差异,生活中婆媳不和,常闹矛盾,无法调和,在一起吃住,水火不容。年老了,又只这一个儿子,老太太感到走投无路,悲观厌世。得知这一情况后,我父亲将老太太接到我们家,一住就是好多年,上世纪五十年代,老太太才被接走。老太太及全家,对我们的同情和关照,十分感激。因此,我们两家世代友好,成了世交。
浏览:40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