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父亲韩曙(60)

leo韩 发表于2016-02-23 17:13:57
1947年10月,父亲奉命到东北民主联军上级干部大队学习。这个大队由民主联军总部直接领导。住在民主联军总部所在地双城。大队由一、二、三个学员队组成。一、二两队为军事队(一队为师团干部,二队为营职干部),三队为政治干部。大队长陈伯均,政委刘兴元兼三队队长。一队队长罗华生,二队队长陈金玉。除了大队和各队领导干部外,没有专设的教育部门,每队只有两名助教。父亲在一队学习,住在双城城内西北角一个伪满大官僚的宅院里。院子很大,都是平房,冬天靠烧土炕取暖。父亲所在的组共有十名学员,分住两间平房。组长是刘顺文同志,他是独一师(三五九旅)的团长,是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个头不高,工农干部,为人忠厚老实,注重实际,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巧得很,六年以后,父亲和刘顺文又同入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第三期学习,而且又编在同一小组,是由父亲担任组长。1968年父亲调湖南四十七军工作,此时刘顺文同志任长沙政干校校长,受到文革冲击,被隔离审查。为了避嫌,父亲在长沙没有去看他,在心里留下了遗憾。
上干队是短期轮训性质,学期只有半年时间。主要学习林彪的“一点两面”、“四快一慢”、“四组一队”、“三种情况三种打法”、“三三制”等战术。结合林彪在这些论述中提到的一些典型战例如:秀水河子战斗、德惠战斗、四平战斗、王道屯战斗、沙后所战斗、彰武战斗,在地图上和沙盘上进行研究讨论,吸取这些战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有时也讲到中央红军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以论证林彪提出的作战思想。学习中不进行测验,也不进行毕业考试和鉴定,提倡回到部队,在实战中检验考试。
通过半年的学习,父亲体会最深的是:用战例教学,尤其通过自己亲身参加或指挥过的战斗,进行总结,是提高自身军事素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在学习期间,林彪亲自给全体学员做过两次报告,讲述他的战术思想。并且强调这些思想是根据毛主席的军事思想,结合东北作战的实际经验总结出来的,是行之有效的,必须在实战中遵循的原则。林彪做报告时不拿讲稿,手里拿着一个小纸卷,但很少见他把纸卷打开看上一眼。他不是坐着做报告而是站在台上左右来回走动,不断挥动着他的两只手,用以加强他讲话的表情。他的报告有条不紊,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习惯于运用东北的一些战例,论证他提出的战术思想、作战方法和战斗作风。而且善于用中国传统式的表达方式,用简单的几个字如“一点两面”、“四快一慢”、“三三制”给予概括,便于人们理解记忆。这些战术原则在东北战场上,经过实践检验,是行之有效的的,是打了胜仗的。因此林彪的六大战术原则在第四野战军,乃至全军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林彪是一个很会打仗的人,是一位有才华的军事家。要不他凭什么从一个小小排长,很快上升到方面军的司令员,抗战时期任一一五师的师长,指挥八路军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解放战争在东北他和罗荣桓政委统帅进入东北的各路“诸侯”,很快形成统一指挥,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全歼东北敌军。随后在兄弟野战军配合下,解放平津,进军中南,建国以后被毛泽东提拔为国防部长,军委副主席,直到成为毛泽东的唯一接班人。由此可见,毛泽东是很器重林彪的。刘亚楼在给上干队的讲话中也曾说:“斯大林十分重视林彪,说中国的林彪了不起”。
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问题,建国前和建国后的林彪,都是历史事实。只要研究历史,就无法回避,不论是正面还是反面。谈论毛泽东,研究中国革命历史,尤其研究中国革命战争史,必然避不开林彪,总有一天历史学家会做出全面而公正的评论。
1948年5月初,父亲结束了在东北双城上干队的学习,回到六师任十七团参谋长。

浏览:164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Doberman
    Doberman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