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当时父亲和许多同志对主力地方化的决定并不十分理解,加之在一块工作的战友要各奔东西,真有点难舍难分。但是大家相信中央的决定,相信毛主席的决策。愉快地服从组织的分配,叫到哪里就到哪里,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因为这是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个深秋的夜晚,父亲他们从沭阳以东马厂附近出发,从沭阳以东的韩山、龙苴之间越过沭(阳)海(州)公路,进入沭阳以北沭河大队所在地区万匹镇附近的一个小村子里宿营。
为了欢迎从主力部队来的干部战士,沭阳大队领导派人专程来万匹迎接。他们把二十八团来的部队安排住在一户开明的地主家中。经过一夜晚紧张的行军,通过敌人封锁线,大家都有些疲劳了,倒在铺有麦草的地铺上就呼呼睡觉了。大约九点来钟,太阳已高挂在东南的天空,来迎接的同志喊道:“快醒醒,快醒醒。快晌午了,大家起来洗洗脸吃饭”。
父亲他们这一伙人,听到喊声都起来 ,把自己的背包打好,洗了脸,然后被人引到一间堂屋围桌而坐,准备吃饭。房东为了表示对远道而来的新四军的欢迎,端出一大盆玉米粥,两大盘叠得整整齐齐的黄色煎饼,还有几碟小菜。有一位同志和父亲咬了一下耳朵,他说:“小韩你看,这家房东对我们满客气的,还给我们摊鸡蛋饼吃”。
从头天下午三点多钟吃过饭,到现在有十八个钟头没有吃饭了,大家的肚子也确实饿了。一见端来饭菜,就毫不客气地吃了起来,这黄饼子越吃越不像是鸡蛋饼,吃起来很费劲,但大家不好说什么,只是狼吞虎咽地吃下肚子就是了。饭后有人问来接待的当地同志:“我们吃的是什么饼,是不是鸡蛋饼”?当地同志说:“这可不是鸡蛋饼,这叫做煎饼,是用玉米和小麦磨成浆摊成的。这种饼现摊现吃香脆好吃,如果放久了,冷了吃起来就费点劲,人们称它为“摇头饼””。父亲后来才了解到,煎饼是当地人民习惯吃的常用食物,家家户户都会做,也是群众支援部队的主要口粮,是妇女们烟熏火燎,一张一张地摊出来供给部队的给养,是妇女们支援新四军抗战的一大贡献。
第二天,父亲他们到了沭河大队大队部驻地——麦墩,县委也住在这里。实际这里已是潼阳地区党政军机关常住之地。因此人们把这个小小的麦墩村称之为潼阳的“莫斯科”。当时在麦墩乡当乡长的就是只有十八岁的年轻姑娘倪敬兰同志。她是一位很能干的年轻女乡长,人们也称她为“首都麦墩市市长”。倪敬兰同志长得粗壮结实,工作泼辣能干,人们送她一个美称为假小子。1975年父亲到上海治病时,倪敬兰同志是上海瑞金医院门诊部的党委书记。倪敬兰同志长期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积劳成疾,身患重病,但仍在工作岗位上坚持工作,对过去的老同志热情关怀和帮助。知道父亲是当年的韩教导员后,她十分高兴,很热情地帮父亲找医生看病,并且请父亲到她家做客。他们俩谈起四十年代初期在潼阳根据地坚持敌后斗争的往事,回忆当年倪敬兰担任麦墩乡长的情景,以及人们对她的美称。她也风趣地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你那时年轻漂亮,潇洒能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两人都被往事引得哈哈大笑。
到麦墩的第二天,沭河大队召开了欢迎大会,欢迎父亲他们这些从主力部队来的同志。出席大会的还有潼阳县委和县政府的章维仁、江剑农等同志。
王通吾大队长首先讲话,他以浓厚的沭阳地方乡音,欢迎二十八团同志的到来:“为了巩固扩大潼宿海抗日根据地,扩大和建设一支坚强的抗日武装,我们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起来,为革命事业作出新贡献”。
一个月以后,父亲调任三营(原东海大队)任教导员。这是他第一次在一个营级的战斗单位工作。直接带领部队冲锋陷阵,这对父亲来说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从主力部队转到地方部队工作的同志,在地方同志关怀下,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同时也对提高地方部队的战斗力,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经过三年时间,潼宿海地方武装,有了新的发展,沭河大队编为淮海分区第三支队,下辖七、八、九三个团,成为具有机动作战力的野战部队。1944年三支队同泗沭地区的二支队组成新四军独立旅,先是南下皖江作战,随后又归建新四军三师挺进东北。这支部队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建立了卓著功勋。三支队成立之后,各个县又组成了新的独立团,日寇投降后也上升为新的野战兵团。
浏览:295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