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履谦扭转身来面向田心镜,愣愣看了一会,叹口气说:“我在反省。杨履谦东奔西跑20余年,到底是为国为民谋福利,还是为别人做嫁衣?”
不解其意的孙子义想说几句安慰话,于是接上杨履谦的话茬说:“履谦啊,你疯了?净说些古怪的话,谁不知道,你参加北伐,南征北战,为国家险些丧命;你办学校,四乡称颂,誉满全县。我孙子义若得此荣,已知足矣!你还在想些什么呢?”
杨履谦摇摇头说:“日寇占我东北,虎视华北,国民党政府不思抵抗,冯玉祥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吉鸿昌起而响应,抗日救国为民族伸张正义,为国家领土完整甘愿献身。这本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然而却遭到了杀害!爱国有罪,卖国光荣,何情何理,难道不值得我们这些国民党员反省吗?”
“安内攘外,是蒋介石的既定国策,宣传抗日者抓,起而抗日者杀。像吉鸿昌这样的大人物都不能幸免,我们这些芥子小民只可空怀愤愤,安能扭转乾坤?”有人答话。
杨履谦气愤地说:“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大敌当前,岂可同室操戈!蒋介石不御外侮,反勾结日寇,与卖国贼何异?日寇得寸进尺,将亡我国矣!我们何去何从,必须迅速抉择。履谦决心抗战,只是苦无良策,谁能告诉我,如何抗战方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我心中之闷不解自消矣!”
杨履谦的发问犹如春水投石,激起层层涟漪,让众人陷入了沉思。这时,老成持重的关兆瑞打破沉寂,对杨履谦说道:“这个问题事关大局,我们这些循规蹈矩的国民党员怎能讲得清!要是突破‘规矩’二字,也许有法可想。舍弟最近从天津给我来了一封家信,转抄了冯玉祥先生今年5月在芝罘中学的讲话和游威海时的杂吟。丽庵兄看看也许大有裨益。”
关兆瑞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一封信递给他,杨履谦浏览信后,大声说道:“好!‘我国要复兴,必须打败日本兵’,‘谁要坚决抗日,谁就要与共产党联系在一起’。大树到底看得高,我杨履谦不妨试试。”
至此,杨履谦开始主动靠近共产党,渐渐接受了马列主义理论,跟随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里,功绩卓著,成为鲁西南进步人士的典范。
一
杨履谦,字丽庵,号更生,1898年出生在山东省东明县许寺村(现属菏泽市牡丹区)一个颇为富有的农民家庭。他幼年聪慧,学业精进,1916年考入菏泽南华小学。南华小学校长曹香谷思想进步开放,因而学校气氛比较活跃。从闭塞落后的农村走出来的杨履谦,呼吸着新鲜空气,开阔了眼界,明白了拟古复旧不能救中国,只有富强的国家才能外御列强,内削霸权;只有接受新思想,学习新技术,办自己的工厂、矿山、学校,才能实现国富民强。在救国必先勤学的思想指导下,他勤奋读书,刻苦钻研,逐渐产生了民主革命思想。他在给职工班同学的条幅中写了“做工即是求学,求学即是做工,大家努力做先锋,同样做的是有意义的劳动”一句话,明确提出了靠脑力谋生者和靠体力谋生者都是劳动者,都是平等的,反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积极拥护曹香谷先生提出的“勤、俭、诚”,反对铺张浪费、弄虚作假,并身体力行,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行为规范,要求“生活必须贫民化,工作莫存私己心”。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菏泽各中学的学生奋起响应。在省立六中学习的杨履谦,邀约东明籍学生返回东明县城游行示威,到各商店盘查抵制日货。1924年春,杨履谦和同学结伴来到京津,准备参加大学招生考试。路上的耳闻目睹使他更加看清了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意识到实业救国的道路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于是,他弃理从文,转考入河北大学历史系。当时的保定是河北省城,各种新思想都在传播。杨履谦把全部精力贯注在如何改善中国社会的问题上,他每天都和同学们谈论国家、社会和人生问题。他没有接受马列主义,而是对空想社会主义较感兴趣,曾一度鼓动过建立“新村”。不过这种幻想不久便破灭了。1925年,南方革命浪潮高涨,群众运动如火如荼,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一路势如破竹,直逼河南,在北方求学的学生纷纷南下投军。受革命浪潮的洗礼,杨履谦离开保定,回到东明。在左派国民党人士刘文彦的影响下,他接受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加入了国民党,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被委任为第三骑兵旅书记官。
1926年春,杨履谦随吉鸿昌到达宁夏,任省政府秘书。在此期间,他极力协助吉鸿昌开发西北,并参与起草了开发西北的一系列措施,受到吉鸿昌赞扬。不久,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吉鸿昌被调往前线。吉鸿昌后因反对内战,曾一度被扣压,杨履谦也险些被捕。他从此弃职回乡,脱离了军旅生涯。
二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篡夺了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杨履谦认为,民智不开,战争难收;民智开启,战争自息。从此,他下定决心办好学校,开发民智,走教育救国的道路。1928年,他在家养伤,看到“蒙童失教,父老嗟叹”这句话后,随即就以自己的客房作校舍,暂时延师招生办起学来。后来在本村开明士绅杨殿午、杨道一等人的慷慨资助下,杨履谦正式开办了许寺小学。此后,许寺小学规模逐渐扩大,成绩日佳,深得乡邻赞许。
1931年,杨履谦提出创办东明三区高级小学,得到该区士绅们的拥护。他到东明县教育局申请解决办学经费和师资问题,但遭到拒绝。杨履谦遂开始四处游说,筹集经费,东明三区士绅纷纷署名认捐,资助办学,东明教育界的著名人士关兆瑞、刘汉珍、刘宗道、冯天爵、孙子义等都自愿到该校任教。于是,杨履谦携带捐款名单,带领全体认捐人员及教师,直接找到东明县县长任传藻请求准许办学。此时,刚刚经受过盐民运动冲击的任传藻,担心再起事端,立即同意三区高小在县里备案,并任命杨履谦为校长。东明三区高小“官办民助”的办学方式,开创了先河,各区也纷纷效法,不仅为部分失业知识分子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为共产党开办夜校、宣传马列主义开辟了阵地。
浏览:8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