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裕南下回忆之五:在怀远县整编接管上海

Admin 发表于2016-03-02 00:38:57
在集中整编中,最有意义的是组织学习了毛主席在七届中共二中全会上作的报告以及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有关接管城市的政策。这些都为我们以后搞好城市接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棊础。因为过去是农村包围城市,大家只熟悉农村工作,现在将要转向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作,所接触到的必定都是新鲜事物,所以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学习。大家怀着浓厚的兴趣讨论了学习文件,特别是对毛主席预示的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问题,大家结合阅读郭沐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吸取历史教训,更是烙印很深。在学习的同时,政治部的同志还分别看了每个同志的档案,有的个别谈了话,原则确定了每个人进城以后适合做什么工作,这也为以后进城迅速分配工作打下了组织基础。
3月下旬,从怀远向东,经过蚌埠进人江苏地带。此时行军速度仍是日行80里左右。这时女同志多了,又有些病号,上级不得不派一二辆马车让我们乘坐,但要求共产党员要带头背着行李步行。经过多日的连续行军,同志们都感到十分劳累,有时一面走一面瞌睡,有趣极了。到宝应后,我们又进行了多日休整。然后,乘船过洪泽湖,上岸后再乘坐刚从敌人手中夺取的汽车,经过高邮,直奔扬州。在扬州短暂停留期间,纵队宣布了渡江纪律,如不准喧哗、不准在船板上走动等等。在4月下旬的一个夜晚,同志们急行军赶至江边,有秩序地进人轮渡底舱,坐在自己的背包上,又觉得过了很长时间才到镇江,因为大家都没有手表计时。上岸后继续南行,在丹阳一带我们与野战军汇合,这时,远方的炮声和近处的歌声(“打得好”这支歌似乎各军队都会唱)交织在一起,有野战军要同我们拉歌,我们却有点儿自量不如了。不久解放无锡,我们在离无锡约30里的一个村子里驻防待命。
都说江南山水如画,是鱼米之乡,来到无锡农村一看,果然名不虚传。这里几乎全是稻田,且河流交错,小桥流水,水牛耕地,农妇播秧,到处一派春忙景象。毛主席讲的“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里正是这样一幅画面。这里是新区,我们刚到时,群众对我们有点不信任,不敢接近我们。后来通过向他们讲形势,进行个别交谈,他们看到我们纪律严明,才逐渐信任我们。再后来。他们又自发地召集起来开会,请我们的领队王星九同志去讲话,因当地听不懂山东话,还请了一名文化人当翻译,他们这才听懂了。他们的主食是大米,不会做北方的馒头,但品尝了我们的馒头也觉得很好吃,于是好些家庭主妇便向我们的炊事员学习做馒头的方法。他们看到我们没有吃过蚕豆,也让我们品尝了她们做的蚕豆。就这样,群众同我们的关系逐渐密切起来了。在这里驻防20多天,上海很快解放,我们又一批批地送走战友,最后在6月初乘坐专列火车向上海进发了。
我们这批南下干部,行军历时五个月,途经三省20多个县,迂回行程3000里,因沿途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因而受到群众的称赞。行军途中,我们每到一地便帮助房东挑水扫院,临走时还要检查群众纪律,保证借用的碗盆随时偿还,如有损坏则按价赔偿。同时,我们还利用驻防间隙向群众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实实在在起到了宣传队的作用。
至今我们感到,行军中发扬集体精神仍至关重要。不论行军列队,外出办事,都采取集体行动。因为南下干部虽然经过了挑选,但思想觉悟、身体条件总有所差别,因此发扬团结友爱精神,互帮互助背行李,互相帮助解决行军中遇到的各种思想问题都是非常必要的。那时行军,党的组织生活是很严密的,党小组生活会、支部大会都要按时召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而且要求党员骨干时时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真正做到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5月27日,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解放了。解放军进人上海,不人民宅,露宿街头,长期被誉为美谈。接着,便是我们开展的紧张的接管工作。我进上海后,先在市贸易总公司做人事工作,后在华东财经委员会、华东军政委员会党总支任宣传千事,长期参加建设新上海的工作。
浏览:618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