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锐华回忆二十八军文工团的发展历程(下)

Admin 发表于2016-03-02 09:06:15
    解放上海后,我们文工团又吸收了原上海剧校(戏剧学院前身)、儿童剧团以及育才学校的五六十名青年专业文艺骨干和部分文艺爱好者,文工团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各类艺术骨干增强了,演员的行当更齐全了,演出实力也更为雄厚,可以说,全团跃上了一个较大的台阶。福州解放后,为了开展新区群众的宣传工作,重排了《白毛女》等一批老解放区的保留节目,这既有宣传群众的一面,又是对文工团自身大量新兵进行一些具体生动的艺术示范,籍以对新团员进行更为实际的业务训练,可谓之一举多得。
    值得大书一笔的是,1950年12月。根据中共福建省委、福建军区的指示精神,我军从各师抽调班、排、连、营、团各级骨干和个别老战士计1200多人组成土改工作队,分赴建瓯、水吉、政和、松溪等县,投入这场土地革命(统称土改镇反)运动。我军文工团全部以及全军3个师政治部文工队的大部,也参加了这次运动。我军土改工作队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土改政策。广泛发动群众,依靠贫雇农,发展党的组织,选拔基层干部,建立农民协会等群众组织,摧毁了农村的封建势力和旧的土地制度.迅速建立健全了农村政权。土改当中,军文工团和各师文工队主要分布在建瓯县境的几个区,他们除了发挥土改队员的作用以外。没有忘记发挥文艺武器的特殊功能,他们所到之处即组织各式各样的小型演唱队.一直活跃在翻身农家的山山寨寨。一旦土改胜利结束,这些地方大都成了县境或地区范围的文艺骨干的集聚地,其中突出的则成了文艺活动的“基点村”。文工团、文工队员通过参加这次土改镇反运动。既做了自己的一份贡献,又锻炼了队伍。大家与当地干部相处非常密切,搏得当地领导和广大翻身农民交口称赞。土改结束后,军文工团进行了一段时间休整。在这一空隙里,经当地党委的要求,我们重新排演了歌剧《白毛女》。各地都派出代表到建瓯城里观看演出,看后广为宣传,真是说的比演的还要红火。直到演出后的一两个月.还有一些人特意从远地赶来建瓯城要看“大军的白毛女”,可见影响之深。
     1952年“三反”运动之后,根据军委指示,军文工团撤销编制,分为三大群体划归3个师政治部的文工队,以充实加强师文工队的实力。这样就为深入连队.辅导连队俱乐部文艺骨干,开展连队业余文娱活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例如八十二师政治部文工队充实加强后,有计划的指导连队俱乐部分期分批辅导各类文艺活动骨干.对于健全连队俱乐部的活动制度,深入开展业余文艺活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要唱歌,有连队歌咏队带头演唱;要跳舞,有舞蹈骨干带领学跳各种健康活泼的双人舞或集体舞,要办墙报,有业经初练的创作骨干和美术骨干带头去办。对连队在战斗中及平时训练中的突出好人好事,辅导战士当中的骨干自编自演,搞些兵演兵、兵唱兵。这样既培养锻炼了文艺骨干,又丰富活跃了连队生活。在实践中,对文工队的基本任务也进一步明确了,那就是有计划地培训连队俱乐部文艺骨干,把连队活动搞起来,做到连队本身能组织自编自演以兵演兵为主要内容的小型文娱晚会。
     1953年全军向文化进军的运动中,文工队员理所当然的一变而成为部队的文化教员,边教学文化知识,边收集连队(包括机关)各个方面的先进人物事迹,自己动手并帮助连队文艺骨干随时创作一些反映这些好人好事的小节目。当时。文化教员与连队骨干一起创作了“炊事员学文化”等短小精干的优秀节目,后来经过专业人员的加工.便成了军区业余文艺汇演获奖节目。文化教员与连队文艺骨干共同编导的反映闽北剿匪反霸英雄人物事迹的小舞剧“剿匪英雄马增文”也成了常演不衰的保留节目。尤其使人难忘的是在1953年7月的东山岛战斗中,八十二师文工队的一个小分队于战斗之前就在二四四团十连驻连队作文艺辅导,一声令下,他们全部随同连队一起奔赴已经打响的东山岛。十连在张太恒连长的带领下一直打到东山岛的制高点——200高地,经十几小时的激烈战斗.登陆敌人有的被歼被俘.也有的夹着尾巴狼狈逃窜了。就在枪声刚刚停下来的短暂几分钟里,十连的文艺骨干们带头跳起了刚刚在战前学会的集体舞,并高喉咙大噪门喊着舞曲.自己伴奏自己跳.那真是一番非常特异的战场风情。此情此境,一时间被部队传为佳话。若干年后,老战士们每谈起东山岛战斗200高地上的集体舞,依然是那么津津乐道,余味无穷。东山岛战斗中,二四四团出了个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张学拣,他在200高地敌堡前,以身躯扑向敌机枪口。掩护我部冲击,光荣牺牲。华东军区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英雄生前所在班命名为——张学栋班。连里的创作骨干为了宣传张学拣的英雄事迹.当即编写了说唱快板,后又加工成为比较完整的中小型歌剧,演出后效果很好,成了保留节目。以上节目由于素材大都来自连队,经过加工整理再回到连队演出,深受战士欢迎。从这里也使我们文艺工作者进一步体会到,要提高剧目和演出的质量,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同干部战士同甘共苦.共命运。例如八十二师文工队在东山岛战斗中,男队员主动带担架,护送伤员,女队员积极为伤员做包扎.组织护理.不少人立了功,受到师党委的嘉奖,战斗结束后,又同广大指战员一起练兵.一起摸爬滚打,与战士们打成一片。因为真正深入了实际,反映现实斗争的作品生活气息就比较浓厚,连队战士们看起来、听起来就感到格外的亲切,教育作用也格外明显。同时.组织开展好连队的活动,也为组织师或团的较大型的战士演出队创造了条件。
    回颐二十八军文工团建团以来的全部历程,确实是很不平凡的。几年来.文工团一直紧随大部队艰苦跋涉,行军作战,在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中.从内线打到外线,从小规模战斗到大兵团运动作战.从打莱芜打泰安到解放济南,再到参加潍海战役、渡江战役、淞沪战役.直到解放东南重镇福州,他们始终与广大指战员战斗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全国解放后.又参加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农民土地改革运动,经受了严峻的锻炼和考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确立了革命的人生观。
    40多年后的今天,当年参加创建第28军文工团的老团员、老同志都已两鬓秋霜,也有不少人已经作古,但他们坚持和实践“为兵服务、为战争服务”的战时文工团的宗旨,为发展和繁荣人民军队文艺事业所做出的尝试和贡献,今天、明天的人们将永远不会忘记。
浏览:1279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