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锐华回忆二十八军文工团的发展历程(上)

Admin 发表于2016-03-02 09:07:04
  (作者简介:王锐华,山东省沾化县人,1938年入伍,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宣传员、文娱干事,分区书记、宣传队长,团俱乐部主任,十纵二十九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十纵(二十八军)文工团副团长。建国后,曾任二十八军文工团团长、二十八军政治部文艺科科长、文化科科长。转业地方后曾任专署文化局副局长等职。)
    1947年4月,我渤海军区主力第七师、十一师参加莱芜战役并取得胜利后,移驻渤海区境内章丘县相公庄一带,遵照中央军委和华东军区的命令,正式组建为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并随即展开了以政治思想教育与加强党政工作为重点的整训。此时,纵队政治部决定,筹建纵队政治部文工团。建团地点就在纵队留守处所在地北镇(今滨州市)。当时真可谓是白手起家,一切人员、物资均得从零开始。建团总负责人是纵队政治部宣传科的副科长史风。我当时是二十九师(原十一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正负责来后方等集师宣传队所需要的布幕等器材.史风同志请示了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张辑光同志.把我一起调到北镇共同筹建文工团。我曾任渤海区行署宣传队副队长,对行署宣传队的情况自然比较熟悉,便通过组织,由行署宣传队抽调十五六人作为建团的基础;另由纵队的教导大队(教导团前身)吸收了二十几个刚刚入伍的胶东区的中、小学生,他们都是些喜爱文艺的青少年,一听要他们到纵队文工团,都兴高采烈。这近40余众就成了文工团的最初班底。
    从建团伊始,确切说从新老团员入伍的第二天,史风同志就亲自讲授了建立文工团的宗旨、方针和基本任务,要求所有文工团员都要积极学习.刻苦锻炼,尽快掌握基本功,为工农兵服务,特别是为兵服务、为战争服务,并强调把这个基本内容贯穿于团的建设全过程,作为激励、检查、考核每个文工团员及全团一切工作的基本准则。文工团组建后,在两个多月的整顿编组、练功、学习中都是严格按照上述要求进行的,也就是说,文工团从一组建就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1947年秋.文工团奉命扩编,二十八师(原七师)、二十九师的两支文工队统编于纵队文工团,队伍由四五十人扩大为100多人,人员装备增多,工作条件也进一步得到改善。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部队的新解放成分(即起义、投诚参加我军的原国民党军官兵)愈来愈多。为进一步提高部队的政治觉悟和战斗力。我纵党委决定,利用战斗间隙.于1947年底和1948年初开展新式整军运动,即诉苦和三查。为配合好这次运动,我们动员全团力量,赶排了大型歌剧《血泪仇》。这对刚刚组建不久的新文艺团体来说,任务是相当艰巨的。然而,全体演职员却以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群策群力啃了这个“硬核桃”。演出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每次演出几乎都是台上台下哭声连片,有的中、老年妇女竟放声嚎啕,每逢如此情景,不得不中场“休息半小时”。演出当中曾两次发现个别战士端枪瞄向舞台,想要打死戏中正在抓壮丁的“田保长”和“孙副官”.仇恨怒火,可见一斑。自此之后,领导机关专门下通知。来看演出之前及部队到场坐定之后,班、排、连都要逐枪检查,枪膛里一律不准上子弹,这作为一条临时纪律严格执行.以防不测。《血泪仇》的演出,对于提高部队的阶级觉悟,激发战斗意志,密切官兵关系,坚定胜利信心,以及巩固和发展部队,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文工团本身,通过这次演出,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
浏览:171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