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浩深情缅怀老首长八二师文化科长王锐华同志

Admin 发表于2016-03-02 09:09:24
王锐华同志是从28军文工团长职务升任军政治部文化处长的位置,于1952年戴着“三反分子”帽子分配到八二师任科长的。
我在1947年第十纵队文工团时(即28军前身)他就是我的领导,他1938年参加革命,1944年就任军分区宣传队长,他是部队老文化工作者在八二师都叫他老科长,我却习惯叫他老团长。
2006年8月30日12时30分与世长辞,享年85岁。好人长眠去,泪洒几成河。
当我接到山东发来哀电后,双手举起电文,双腿跪地,泣不成声……
为他的理智而自豪,为他的冤案而不平,
缅怀与悲痛交织,鲜花与泪水相伴。
眼前像电影一样,老科长的影子不时的浮现在我的眼前……
他出身在一个革命家庭里,是个典型的北方大汉,一米八五的个头,一见面叫人怀然心动,他那有棱有角的面孔,也看出刮过胡须后留下的青花,胳膊上有显示力量的青筋。性格刚强、幽默,语言宏亮富有磁性,身材魁梧,目光锐利,风度翩翩,从里到外一派军队文人的儒雅形象。
他在1938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刻参加革命,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4年就担任某军区宣传队长,他是一个老党员老干部,1947年二十八军文工团(十纵队文工团)成立时,他就是我的领导,当时我们部队驻在山东梁山,第十纵队代号叫梁山部队,司令员宋时轮,纵队政治部主任肖望东,他是江西吉安县人,是老红军,他在大会上说:“正好文工团有一0八名,就叫你们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吧!”老团长就是一百单八将的领导之一。
历史每次重大战役他都有战绩,1948年济南战役,他带领几名团员进城执行任务,抓到了一名漏网的少将旅长,还有一个作战处长而荣立二等功,在河南开封战斗中,他带一个小组炮火刚停便走进城内,用敌战区使用的法币购置了当时文工团所需要的演出物资,为演出古装话剧打好基础,1949年解放上海后,他走进市区招考了六十多名艺术院校的学生入伍,成为文工团的业务骨干,当时他穿着黄军装,带着通讯员,身背卡宾枪,一身正气,走进上海大专院校,他的威严,他的气质,使人萧然起敬。当时新参军的战友说,我们跟着王团长来到部队觉得很荣耀。
50年初,福建闽北剿匪、土改。他带领全军三个师的文工队,一个军文工团,外加部分连队连排骨干共1200余人。在闽北山区剿匪进行土改建立基层政权,功不可灭,战绩显著。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正当他年富力强,发挥才干的时候,一场政治运动。“三反五反”以莫须有的罪名,职位降下来,脱下了呢子军装,戴着“三反分子”的帽子离开了军部,来到八二师任科长。在那极左思潮泛滥的日子里,总有那么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利用手中一点权利,打着组织的旗号,变着花样整人,制造谎言,蒙骗群众,使人防不胜防。
记得50年代“三反”运动,就有内定指标,60年代“反右倾”运动,也暗定“名额”。使一些有能力有独见,敢创新的人,打成“老虎”“右倾机会主义”分子。60年代反右倾,82师4个团政委三个打成“右倾”分子专业去地方工作,文革时期又挨整,被整无非是妒贤,嫉能。
看着他们青春逝去,才华被埋,这种痛苦也许局外人难以体会得到的。政:以得贤为本。国:以任贤而兴。眼睁睁的眼看青春逝去,才华埋没.而专门整人的人,却借机踩着别人的头,血淋淋的往上爬,居然得到提拔重用.想起来真叫人心惊胆颤。
老科长可是他:不为己而悲,不为物而喜,不为世俗所忧。胸怀坦荡、乐观、开朗,昂首挺胸大胆工作,身处逆境,红心向党,是金子放在那里都发光。
他戴着“三反”分子帽子来到八二师工作,不仅没有受影响,在他领导下,全师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图书下连队,电影下海岛,文工队员以连为家,为兵服务,连队建立了演唱组,创作组,舞蹈队,通称为“三组一队”,做到处处有歌声,周末有晚会,经常出墙报,假日有活动,官兵同乐,热头朝天,上下一致,亲密无间。俱乐部紧密配合着战斗训练等中心,开展工作取得明显效果。他也模出了一整套的基层文化工作经验。
1953年,东山战斗前夕,他组织一个小分队去二四四团十连(当时连长张太恒,后任济南军区上将司令员)做文艺辅导,非常有起色。战斗一打响,男队员参加火线鼓动,抬担架,送伤员,女队员做护理。枪声一停下来,十连文艺骨干就在阵地上跳起了集体舞,当时我就是小分队的分队长。战斗中我也立了功,过去下基层工作,都是归队后再评功授奖,这次是由基层连队根据个人表现,共有六位同志得到了喜报和立功奖状,意义非凡。
使我记忆深刻的,王团长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1949年春天,发起渡江战役前部队思想情绪波动严重,部队向南进军,北方籍的同志们特别想家。王团长亲自和我讲局部与整体关系,他在一次夜行军的路上,王团长拉着我的手与我谈心,他不批评我,什么“地域观念”,“半戴子革命”而是启发诱导,叫我心中要有一个大家,只有全国解放了,才有自己的家……,我仔细想一想,觉得这话极富有哲理,给人启迪,从此我暗下决心,要以党员的条件要求自己,打到江南去,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
在老团长的耐心教育下,认真学习党章,刻苦钻研业务,在渡江前,我光荣加入共产党。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你是否活着,重要的是你怎样活着。
揉碎了的玫瑰,泪流着粘稠的液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的冤案得到平反。军党委特把他接回老部队,设盛宴欢迎他。为他平反,恢复名誉,恢复职务,把一些不实之词推翻。罩在王团长头上几十年的阴雾,终于得以驱散。
回首峥嵘岁月,追忆战火流年。似彩色雪球,如珍珠雨点。他在欢笑,欢笑却伴随泪水……。
追求、成功、挫折、奋起、苦乐、沉浮……
他像一叶孤舟,但他又有一颗赤诚的心,他相信明天的太阳,更向往美丽的彼岸……,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他仍然自信从容,带着希望的响箭,必将射中预定的靶心。
人生中所有美丽,都在过程……
从五十年代戴上“三反分子”帽子,到八十年代恢复名誉,整整三十多年头。心随物换,神随境迁,三十个春秋,八千个日日夜夜,凝聚着多少悲苦,酸辛啊!
西藏有一句谚语:皮绳栓不住太阳,手指戳不穿雪山,老科长又见到太阳啦。
只有晚年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不能太计较往事,计较往事等于自己整自己。
平反消息,他第一个写信告诉我,这是对我一个老部下的信任。来信中,我感到老团长激动和兴奋。生命之舟有驿站,精神之船无码头。他对党依然是那么忠诚,对组织是那样信赖,对事业是那样执着。
看着这封信,眼泪粘满脸额。
坎坷道路成往事,疾风劲草有今天……
从1947年跟着老团长唱着:“一百里路走了九十九,要想胜利还要往前走……”的行军歌,向南进军,跨垅海,越平汉,战南洋,到大别山。睢杞打五军,八天破济南,冰天雪地战淮海,横渡长江破天险。红旗插遍京、泸、杭胜利进军到福建,全国解放啦!
我跟老团长从渤海平原打到了武夷山,整整与老团长战斗生活十多个年头。
老团长晚年生活是丰富的,在病重期间有不少老部下,不怕路远专程探望老团长,抗日战争参加工作的老部下董肯同志从美国乘机赶到山东看望老团长。我和赵本经、李华专程赶往济南千佛山医院老干部病房与老团长见面述说往事。
老团长应享受改革带来的大好成果时,他却离开了我们,他走的那么祥和,那么平静,给人们留下了一个老党员的情怀。
万里红心霜满天,
坎坎坷坷几时年。
那艰难的岁月,终将成为历史,而新干年的革命交响曲响起来了,发出的音符,以排山倒海之势,万马奔腾之力,演奏出动人的时代乐章,雄浑、酣畅、激越、挥宏,他必然辉煌的响做新千年的始终。
是金子一定闪光。
哀乐带不走您的笑容
泪水遮不住您的身影
安息吧老科长一路走好!
浏览:1816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