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海阳县海阳村是有名的地雷战村庄,让日本鬼子闻风丧胆。海阳县是属胶东军区,军区司令是许世友。我参军后就在军区五旅十四团特务连当战士。海阳县是游击区,我们是游击队。就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发动群众抗日,部队刚建立不久,条件比较差,主要是武器不足,刚开始一个连队只有八条十条枪。我们的武器来源基本上是靠从敌人那里缴获。“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游击队之歌》唱的是真实的。我刚参军根本领不到枪,只发给四个手榴弹,其他新战士也是这样。游击区的情况比较复杂,除了日本鬼子,还有汪伪军和土匪部队。胶东地区大小司令就有24个,最大的一个叫赵保元,自称旅长,拥有大约二个团的兵力,当然也像胡传魁式的土匪司令,十来个人七八条枪。日本鬼子在县城和一些大的集镇都修了炮楼,炮楼一般有三四层高,上面建有瞭望塔,周围挖了壕沟,并架设吊桥,日夜监视四周的动静。我们游击队白天要活动是很难的,白天一般在山洞里隐蔽。到晚上我们就下来,宣传和组织群众抗日,打击汉奸。老百姓对我们很支持,不少青年要求参军。尽管他们生活十分困难,还是千方百计把地瓜干、玉米、萝卜干支援我们,亲热地称我们为“一二五”(一、二、五相加是八),即八路军的意思。随着游击队的壮大,敌占区变成了游击队的天下。敌人坐不住了,企图一口气吃掉我们。1942年秋,敌人对我们开展了拉网式的大扫荡。这个网拉得很宽,从海阳县东面的莱阳县拉起,自东向西一字长蛇阵,把我们部队拉在里面,也把好大一部分群众拉进去了。这个仗我们不能打,打起来群众一定要吃亏,所以领导让我们边打边撒,等待时机把部队和群众转移到外线去。敌人为了搜索我们,进展比较慢。白天拉网晚上他们就休息了。敌人为了给自己壮胆,也同时吓唬群众不敢突围,他们在驻地附近点起了一堆堆火把,好几里长。敌人这套伎俩我们通过侦察摸得很清楚,在两堆火之间是没有驻军的,是一个不小的缺口。所以一到夜晚我们就悄悄地分批地转移到外线,敌人毫不觉察。但最后还是有一个班和部分群众来不及转移,被拉在兜底了,结果在马石山一带与数倍的敌人展开了拼杀,这个班的战士全部壮烈牺牲,一部分群众也惨遭杀害,这就是当时的马石山惨案。
1944年我还参加过另一次比较大的对日本鬼子的战斗,那就是长沙堡遭遇战。所谓遭遇战就是敌我双方事先都不知道对方的情况下,突然碰上了。当时我们十四团奉命保护军区司令部从东到西转移,总共兵力是一个团,加上二个特务连和军区的一个特务营。日本鬼子是一个大队(相当于一个团〉和汪伪一个营,自南向北扫荡。本来这种情况双方碰上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敌人走到海阳北长沙堡时,突然转向东扫荡过来,结果双方一下子面对面碰上了。一发现情况我们立即抢占有利地形进行阻击,就兵力而言,双方差不多,但我们的武器不如敌人,敌人有机枪,有炮(弯把子机枪和掷弹筒)。面对面硬拼,时间拖久了我们会吃亏,所以团长命令特务营迅速迂回到敌人后面,等冲锋号一响,前后同时发起冲锋夹击敌人。日本鬼子被我们压缩到一块坟地当中,双方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经过反复冲杀,消灭了日本鬼子一个中队(相当一个连的兵力),把敌人打退了。我们的战士牺牲也不少,我的班长任长轮就是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那年才20岁,他是胶东军区有名的战斗英雄。他牺牲后海阳县的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专门编了一支歌《战斗英雄任长轮》。我是海阳人,所以我的子女至今还记得这支歌。每年清明节当地政府和群众一直还祭祀他。长沙堡战斗我们是打胜了,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军区总结时指出,战士很英勇,但我们武器不如敌人,另外拼刺刀的功夫还差一点。从这以后部队专门组织战士训练拼刺刀,没多久,我们的功夫不再输给日本鬼子了。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了,日本鬼子不肯向我们缴械,要缴给国民党,汪伪汉奸也不肯缴,为此我们在胶东平度县和汪伪军打了一仗,那些二鬼子战斗力差,一下子被我们打跨了,可我就在这次战斗中受了伤。我们十四团在抗战胜利后不久,就渡过渤海湾开向东北战场。我伤好留在山东许世友的十三纵队。解放战争时参加过济南、兖州、淮海、上海、福建等一系列战役,直到全国解放。
浏览:17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