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希禄回忆南下四川云阳经过(下)

Admin 发表于2016-03-02 15:53:46
接管旧政权后,面临的首要问题仍然是粮食问题,没有粮食就要影响到各项工作的开展。因此,我们便组织力量集中征粮。当时,贫困的群众手中没有粮食,只有到地主、富农家中去征,但他们抵触情绪很大,有的把粮食藏起来、装穷叫苦,有的明顶暗抗、拒不交纳。于是,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宣传党的政策,并对地主、富农进行守法教育。有个地主名叫杨福白,开始抵触情绪很大,对抗征粮,经过说服教育,又迫于形势,他的态度才有了转变,并主动把粮食交出。攻克了这个顽固堡垒后,其他地主、富农见势不妙,也都纷纷把粮食交出来,我们用不长的时间便胜利完成了征粮任务。
大西南的四川省不同于北方,这里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都集中在极少数地主、富农手中。全国闻名的大地主刘文彩就在四川省大邑县。地主、富农对贫下中农的盘剥也十分厉害,农民辛劳—年,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再加上兵匪勾结,强取豪夺,人民生活困苦到了极点。土改之前,减租退押是党和人民政府解救广大贫下中农的一项得力措施。但是,由于触及到了剥削阶级的利益,他们往往极力抵抗,进行各种破坏。太平乡杨家寨有个大地主,土地多得横跨几个县,他家高墙壁垒,设有吊楼,养着家丁看家护院。他生活骄奢淫逸,取有五房姨太太,且他政治反动,勾结官府,横行乡里,不可一世。就是这样一个恶贯满盈的恶霸地主,他怎么能不抵抗减租退押呢?因此他造成的影响极坏。为了拔掉这颗“毒牙”,我们紧紧依靠当地贫下中农,充分发动群众诉苦诉冤,彻底揭发他的反动罪行,并依法将其镇压,有力地推动了减租退押运动的开展。
减租退押和清匪反霸斗争是结合进行的,社会趋于安定后,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有所改善。人们通过实事看清了共产党才真正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因此越发拥护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后来开展的抗美援朝、土改、农业合作化、“三反”、“五反”运动中,党号召到哪里人民群众就走到哪里,党的威望已在人民心中牢牢树立起来,革命运动和经济建设都进行得热气腾腾、如火如荼。回忆起那时的革命热情,至今仍激动不已。
我的第一故乡是山东革命老区,在云阳我整整工作了5个年头,算是第二故乡吧!后因工作需要,组织上于1959年调我去城口县当县委书记,那同样是一段令人难忘的不平凡的经历。
城口县位于大巴山东麓,北与陕西搭界,东与湖北毗邻,属三省交界处。这是个典型的山区县,境内山高林密,至今仍有大片原始森林。城口县仅有20万人口,属于小县,耕地也很少,仅有良田32000亩。这里交通闭塞,行路困难。记得刚上任的时候,我带着行李气喘吁吁地爬了三天山路才到县城。“紧走慢走,五天出不去城口”这句俗语,就是对当地行路难的真实写照。像我这样一个生长在北方大平原上的人,乍到这高山地区一时还真难适应。听说当地还有句怪话,说什么“宁愿到上海坐监,不愿到城口做官”。这也说明城口自然环境的险恶。但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我无条件地服从了组织的安排,过后还把妻儿老小接到城口。由于交通不便,这里有许多土特产品运不出去,也换不来财富。如生漆、核桃、红茶、绿茶,还有名贵药材麝香、虎骨、天麻、黄连等。当地群众都很少出山,偶尔出去一趟,看见长江里行走的轮船,简直不可理解:“大洋房子怎在水里跑?”由于城口山高水寒,主粮只有苞谷(玉米)、红苕、洋芋,小麦、黄豆很少且产量也低,人民生活很艰苦。1958年浮夸风盛行时,这里群众的生活就更加贫困。我到职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搞生产自救。当时,压力很大,心情沉重,曾发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改变这里贫困落后的面貌。我从搞调查研究入手,决心跑遍所属8个区、300多个自然村,掌握第一手材料,规划出治理山山水水的蓝图。遗憾的是,到头来竟没有村村走到,原因是起初低估了在这里走山路的困难。一个村寨明明举目可望,一条山川阻隔,一绕就是大半天,只能望村兴叹,为此我还差点丧了性命。记得那是1959年上半年的一天,我和一名同志准备翻越八台山到一个区去搞调査,这座山上45里、下45里,山高势险,群众早有“八台山,八台山,伸手摸着天”的说法。当我们手攀脚登地爬到半山腰时,无意回头一望,看到身下黑乎乎的深谷,立时冷气袭身,头晕目眩,一脚登空,眼看就要坠入深渊、葬身谷底,多亏同伴眼疾手快、死死抓住我的双手不放,才使我脱离险境。等来到安全地带,发现自己浑身上下已被汗水浸透。像这样的险情还发生过几次,每次都经受了生死的考验,就不一一述说了。在过去的工作中,自己做出了一些成绩,城口人民给了很高的评价,但是迫于形势也做了一些违心的事-其中,大炼钢铁时,上级下达给城口建380个高炉的任务,全县几万人上山砍柴,破坏了生态平衡,劳民伤财,影响了生产,就是一例。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其实“人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至今回想起来,我还痛心不已,总觉得对不起淳厚勤劳的山区人民。不过历史是最公正的,我们这些来自老区的干部,为了开发建设巴山蜀水,付出了艰辛,付出了智慧和劳动甚至生命,也换来了巴山蜀水的巨大变化,对于这一点人民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请家乡父老放心,在我有生之年还要继续努力,为开发建设新四川贡献余热。(孙希禄口述邢玉珠整理)
谁在收藏
浏览:146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