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寿德同志回忆革命生涯

Admin 发表于2016-03-03 11:44:06
我个人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个人有记忆到参加工作之前,二是参加工作之后到渡江南下之前,三是渡江南下直到现在。
1935年入学,读了两年半书,到1937年8月因黄河决口被迫停学,读书也不过是学几句话罢了。因洪灾跟父母到利津四区大刘家逃难半年。1940年年成稍有好转,村上新办了一所小学,我又有了读书的机会,读了一年就不读了。这年春天,八路军在我家乡一带活动,地方工作同志在我村组织青年抗日救国会和儿童团,我在学校里参加了儿童团组织并担任临时性指导员。1942年4月参加本村青年抗日救国会,7月参加了青年抗日先锋队,担任过青年抗日救国会宣传委员和青年抗日先锋队指导员,除了站岗放哨,还参加了1944年7月的解放许家、利津等战斗,执行挖工事修战壕和运输等任务,民主建政期间担任过村代表、区代表,指定为闾长。
1945年7月,日军士气低落,我军展开攻势,解放了蒲台、北镇、小营、道旭等城镇和据点。为了集中主力消灭敌人,组建了蒲台县子弟兵大队,担负保卫县城和地方治安任务,我也参加了,还先后担任副分队长、分队长、副中队长、代理中队长等职务,参加了张标家、陈家庙等打土顽战斗。我曾亲眼目睹日军扫荡时百姓惨遭奸淫、烧、杀的场景,祖父就是被土顽打伤积病而死的,父亲被土顽抓去坐过监牢,表叔被日军杀死,村上三个无辜平民被杀,邻村类似事件不胜枚举,我自己也被抓去呆了两天,心里充满了民族仇恨,只想早日赶走日军。因此,对各项工作都很认真负责。
11月上旬,渤海军区开办第二期武装干部训练班,县人武部送我参加培训,主要科目是爆炸和射击。培训期间,经刘东武和路炳南介绍,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心里非常高兴。我想入党已经很久了,在家乡当民兵的时候,党组织还处于秘密活动时期,但共产党员的艰苦奋斗精神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子弟兵大队,本中队干部只有我和指导员朱振清,他是党员,我立志争取做一个共产党员。不过那时入党动机不明确、不完整,只知道参加共产党光荣,参加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共产党是为劳动人民办事的。
1946年1月渤海军区武装干部训练班结束后,留在县人武部工作。当时正是旧历年关,便叫我回家过年。春节后即回县人武部工作,分配到小营区第二联防,搞反奸诉苦和发动群众工作。4月经组织批准转为正式党员。
而后,我回龙居区人武部任政工干事,在第五联防搞土改。冬季支前,参加解放临淄和齐东县城战斗。1947年上半年参加“三查三整”运动,因为我是本地人,家庭情况很清楚,没有被整倒。
1947年7月,人武部部长王德庆调走后,我任副部长,代理部长,大部分时间是带领民兵和民工支前,参加讨李(连祥)战役和胶济线上的金岭镇、山头店、埠顶等战斗。1948年3月,参加泰安战役,在泰安南关受了炮伤,在阳信疗伤40多天,伤愈归队。5月,担任支前任务,参加邹平、新城(桓台)两次战斗,接着参加了昌潍战役,协助三分区部队担负修工事、筑碉堡、抬伤兵、运输弹药等任务。6-8月,在地委参加整党骨干学习,回县后参加县、区整党工作。8月,解放区开始建乡,我被派西史乡兼任乡党总支书记。11月,区长马同安调走后,我调任副区长,代理区长,一直到渡江南下。
1949年1月,正是农历年底,蒲台县动员参军工作刚结束,县里召开全县干部大会,县委书记筠寿动员干部报名南下。我区干部被批准19人,我是其中的一个。当时南下的动机是:新区工作好做,南下工作只不过三年,顺便可以游山观景,南方的大米好吃,没打算过江以后长期艰苦工作。春节以后马上集中,好多同志思想产生变化没到,我区只到了6人,都是我本村和邻村的。到了阳信牛滕雨林,我们分编到3个小队,我担任七小队队长。在鲁南沙沟一带进行过江准备和学习新区城市政策。4月20日晚上随军过江,担任二十五军供应工作。
6月到了温州,由于当地坚持组织和南下组织意见分歧,一时不能分配工作,虽有些生气,也只能顺从罢了。在温州学习和休整了2个多月以后,分配到乐清,任城区区长。1950年2月,区委书记周时静调走以后,我担任区委书记兼区长,参加了春季的整风运动。6月调任中央粮库乐清分库主任。1951年12月调任县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副书记。1952年县府秘书姜贵育调走后,我兼任秘书工作。“三反”时负责第五路(工商、财贸)“打虎”(指打击贪污犯)指挥。县级“三反”结束后,调县委宣传部工作,职务没有宣布,听说是部长。干了5天即调温州搞小学教师思想改造。6月,调任温州地区文教干部学校副校长。那时真有些莫名其妙,自己没有系统地读过书,也不了解知识分子的特性,因而感到很吃力,多亏郑伯永和张扩夫的具体领导,才完成了任务。9月,文教干部学校结束后即分配中共玉环县委任组织部部长。1953年10月提任县委副书记。1955年冬,在省里参加了4个月的肃反审干骨干学习。1956年5月,在全县第一次党代会上被选为县委书记。
调玉环后,一般讲还是顺利的,县委班子成员之间基本上还是团结的,但有部分同志以提拔干部不公正为借口闹情绪。1953年10月,县委副书记崔云溪调省以后,我被任命为县委副书记,代理县委书记,县委只有我和黄乐平、仇心光三人。那时正贯彻总路线总任务,工作任务繁重,但领导核心力量薄弱。我刚担任主要工作,还没理出头绪,腰杆子有些挺不起来,工作很吃力。在崔云溪调走前,县委研究呈报的一批干部这时批下来了,但与县委呈报意见不同,弄得县委左右为难。后与在玉环帮助工作的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丁世祥(前任玉环县委书记)研究决定,暂不公布,再向上级反映意见。等了一个月以后,地委没有表态,县委认为拖久了不公布有责任,因而就公布了。这批干部公布以后,部分科局领导干部以提拔干部官僚主义为借口反对县委领导,辱骂地委某些负责同志,不但在县级机关干部中造成很大影响,而且在陈屿和坎门两个区的干部中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在这一事件中,县委始终执行地委要细致慎重、从团结出发、不要过早下结论的指示,再加县委班子本身团结,因而没有出现严重的乱子。通过贯彻四中全会决议,这种紧张局势才逐渐缓和下来。
(1956年12月13日)(刊登于中国党史出版社《南下干部在玉环》)
浏览:121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