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民同志自传:家庭情况与社会关系

Admin 发表于2016-03-03 14:28:07
我原名王士俊,男,出生于1920年8月,山东省蒲台县乔庄区牟王庄人。
我参加革命前,家有15亩土地、8口人、12间房屋、大车三分之一部、1头小驴。家庭生活完全依靠农业生产。现在家庭人口已经增加到17口,1955年已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家庭生活依靠农业生产合作社劳动收入。父亲王乃卿,现在是农业社社员,拥护共产党。当年地下工作的同志经常住在我家,吃喝不分,还给我家送了个外号叫“八路店”。我二弟王士勤从小放牛种田,未读过书,现是农业社生产小队长。三弟王士俭是青年团员、中共候补党员,从小在抗日小学读书,在革命阵营中培养到初中肄业,1947年参加工作,1949年与我一起南下,在温州茶厂工作。他于1950年11月回家结婚,在家生了一场大病不能回来,又加上家庭困难,没得到及时治疗,病了一年半多时间,恰逢家母亡故,所以一直在家将近两年之久。他曾写信问我是否还可以回来工作,那时机关正在精减,我即回信告诉他,时间太长,又加上精减人员,再回来工作有困难,在家生产也是一样。他现任农业社会计兼乡会计辅导员。四弟在家读书。家中其他人都是女人和小孩。
关于亲属方面:我外祖母家是贫农,全家务农;岳父家是中农,也是务农;其他亲戚都是中农或贫农,以种田为业,没有干过不法事情。
二、个人历史划分和详细叙述
我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1927—1940年是第一个时期,1940年参加工作到南下是第二个时期,南下到现在为第三个时期。现分述如下:
(一)从读书到参加工作以前的情况
从7岁开始在本村小学读书,12岁升高小,14岁高小毕业,一心想毕业后设法升学。到1935年,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只得在家务农。1937年,黄河决口,泛滥成灾,家乡一片黄水,田禾颗粒无收。与父亲外出做短工两年,挣钱维持一家生活。以后又用小土车子贩卖粮食一年,从中挣点粮食维持生活。在做短工时,因年龄太小,锄地跟不上,受到地主的辱骂:“看你发丧的抬出轿来不是架子。”心中非常痛恨。1939年初,基督教到我村放账救济,并收容儿童入灾民收容所,如不入教,就得不到救济,也不能入灾民收容所。我全村都入了教,得到了救济,我的弟弟、妹妹到了灾民收容所。秋后,收下了粮食,全村也就自然与基督教断绝了关系,所以基督教内说:“灾区的教徒不是信徒是饭徒。”
这个时期,从读书到进入社会,滋长着自私自利的思想,特别是当小粮贩时,掺糠使水我都干过,8斗粮食卖8斗5升,为了得到救济入了教。
(二)从参加革命到南下
自1939年冬,到我村开展工作的同志都住在我家,经常与我谈话,使我受到了启发,提高了觉悟。1940年5月,蒲台县地方行政工作团成立,刘铭三任团长,吸收进步青年学生参加,我主动参加了。经过几天训练,分配我任宣传员,主要任务是配合成立县政府和选举县长做好宣传工作。两个月后,转入扩军大队,大队长宋福永,副大队长王继敏,我任扩军小组长,在本县三区动员参军。半年后,扩军大队解散,我被调到渤海三支队。那时地域观念很强,不想离开家乡,不乐意到三支队去,就找县长刘铭三提要求在当地工作。县长迁就了我,找宋福永商讨,将我留在地方上,暂任抗日小学教员。
1942年5月,蒲台县成立县联小,由县民政科科长兼教育科科长傅光汉任校长(1952年任丽水专区副专员),孙东亭(原三支后勤被服厂厂长)和我任教员。1943年2月,我调任蒲台三区文教助理员,区长是常万祥。1944年12月,我调任县文教科任科员,县长是傅光汉。1945年4月,又调耀南公学整风。7月,为了配合秋季攻势,我被调到前防司令部战地工作团工作,团长是后勤处管处长,副团长是王泽民(渤海行署财政处处长)。9月战斗结束,到惠城工商事务所任会计,所长是任步阶。1946年2月调惠阳滨工商支局任总务,3月由副局长宋丹亭(由厦门税务局局长调入)、监委李怀芝二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惠阳滨支局合并到下洼支局。从这时直到南下,都在下洼支局和渤海海关工作,先后任工商支局会计兼文书、海关文书、税务股副股长、海关所副所长和渤海总关验估股股长。在这四年中,担任过下洼支局局长的有周云辉、刘永昌、陈X X(在下洼任局长时生肺病亡故),副局长有孙化南、郑丕训,监委李铁夫。(刊登于山东党史出版社《南下干部在玉环》)
浏览:1829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周大鸣周大鸣
    周大鸣周大鸣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