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情况
在1940年6月入伍时,家中自耕田8亩左右,均是山地。全家十五六口人:父亲牛顺耕,大哥牛万奇,二哥牛万胜,三哥牛万祥,我是老四,大嫂和三嫂都姓张,二哥是光棍,加上侄儿侄女。我家是三辈以上的老佃户(地主是蒙阴县李家宅子),从曾祖、祖父、父亲到我们兄弟这辈,均过着饥寒交迫、入不敷出的贫困生活,以糠、菜为粮。父母于1954、1955年先后去世。
父亲、母亲、哥哥均是农民,拥护革命。二哥是共产党员。大哥、三哥是群众。土改后每人分到了一份土地和房子,现在均加入了高级社。
他们是务实的,再说我的姓在本地属少数,常受人家欺负。所以父亲常教育我出门小心,不要与人家打架,我们是不担事的。在旧时代,我家没有地位,他们留给我的印象是老实、守本分。
我现在家庭5口人,在温州工作,与老家仍有一般的通信联系,父母去世后就不够密切了。我的社会关系有外祖母及姨父、姨妈,他们均是中农或贫农,联系不密切。
二、参加革命前的个人历史
1932年以前,就跟父亲、哥哥下田拔草、看瓜、看牛,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但由于营养不好,身体很弱。当时我家劳动力多,父亲因为我家老辈都不识字,1933年送我入本村小学读书,既可养身,又可识字。当时读的是新时代教科书,有国语、自然、常识、算术等,老师是本村刘日愚、刘建信。1933—1937年,由于我身体不好,除去一年多时间在家养病,实际上是3年多的学龄。1937年下半年,因日军侵华学校停办。我失学后在家跟父亲、哥哥下田做些轻活。1938年上半年,又读了半年私塾。因为刘日楷为了教自己的孩子读书,叫我去陪读,不交学费,只是过节时送点礼。下半年因日军侵略停学。
1942年下半年,八路军宣传队下乡宣传,组织抗日,我参加了青年团(后称青年抗日救国会),经常集会、唱歌。1939年上半年,我担任村青年抗日救国会会长,下半年被选为中心村的青年抗日救国会会长(联合四五个行政村),参加了减租减息斗争,阶级觉悟逐步有了提高。
三、入党前后的思想转变
1940年1月,我年满18岁,党组织吸收我加入中国共产党,介绍人是本村陈瑞庭,系佃户出身。在张昌寺举行仪式时,乡支书亲自到场,挂了伟人像,讲了话。因为我是佃户,历来贫困,工作又积极,宣布没有候补期,入党即是正式党员。不久就担任支部宣传委员兼支部教员,秘密在山坡、地头给几个村上党课。
我对党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当时我二哥已是党员,再加上朱兆税、刘建德等经常与我谈话,说我们不仅要抗日,还要反抗地主的压iL后又让我阅读基本教材,我的民族觉悟和阶级觉悟大大提高。又通过减租减息,多分到了不少粮食,地主也不像以前那样厉害了,再也不用跑几十里路给地主送粮、送柴了,过去欺负我们的也比以前好了,也被人看得起,腰也硬了,深感共产党真好,使我坚定了入党的决心。但对党的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大清楚的,只知道跟共产党干下去没有错。由于参加工作,误了许多农事,庄稼荒了,受到了父亲的指责,有一段时间连吃饭也不与父亲一桌子吃,到家拿上煎饼卷上菜就到门口去吃,工作仍继续干下去。
四、参加工作的过程
1940年6月至1941年4月,在本县任中共艾山乡支部宣传委员。
1954年5至6月,任中共岸堤区委宣传委员。1941年7月至1942年2月,在中共鲁中区委党校学习,任小组长。1942年3月至1944年4月,任中共永太区委组织委员、分区委员。1944年5月至1945年I月,任中共永太区委副书记。1945年2月至1948年9月,任中共沂东县丰台区委书记。1948年10—月,任中共永太区委书记。1948年11月至1949年I月,任中共沂东县委组织部副部长。1949年2—4月,在南下干部纵队任支部委员、中队长。1949年5月至1951年4月,任中共浙江省嘉善县委委员、组织部长。1951年5月至1952年4月,任中共玉环县委副书记。1952年4月至1954年7月,任中共青田县委书记。1954年8月至1956年5月,任中共温州地委委员、渔盐部长。1956年5月,任温州专署副专员。
(登载于中国党史出版社《南下干部在玉环》)
浏览:105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