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源同志自传

Admin 发表于2016-03-03 18:15:24
我于1925年7月出生在山东省广饶县八区陈庄乡南薛村,小名叫张胜,读书时起名张清源。
一、家庭情况
父亲张风岕,文盲,务农;哥哥张汉源,只读过几年书,下学后种田;嫂子家务。我家有8间房子、10多亩地、1头牛、1头驴及其他农具。解放前家庭成份中农,解放后,我和哥哥分了家,土改时分到7分地。现在我父母、哥哥家连我的地早就入合作社,家庭成员是拥护共产党、人民政府的。
二、童年时期
1933年在本村读私塾,先生张风羽(现在家务农)。1934年在本村读私塾,先生是庞家村的魏书春(现在己故)。第二年跟陈家庄陈树耕(现任小学教师)读书。我共读过三年半书,都是读死书。我不愿读书,父亲不肯,读不好又要挨打,只会念不认字。在这三年半中,糊里糊涂读了些之乎者也,什么孟子、孔子等书,什么用途也不知道,灌了一肚子没有用的东西。
1936年下半年,黄河决口,大水成灾,三年没收成,随父母要饭,直到1938年回家。这段时间受尽人家打骂,讨来的饭吃不饱。1944年在家帮父亲种地,主要劳动力是父亲和哥哥,我只看牛和送饭。19年我19岁了,才帮父亲种地。那个时候,我家为人老实,吃人家的亏,也受地主和土光棍的气,地里的庄稼经常被人家偷去,我们也不敢讲,只是肚子里很生气,但没有反抗力,怕闹出事收不了场。
家乡解放后,我参加青年抗日先锋队,经常听八路军讲故事。日子长了,我的思想受到了影响,觉得参加八路军比种地好。
三、第一次参加革命
1944年7月,我被父亲骂了一顿,觉得下不了台,偷了父亲的钱当路费,当天找到八路军入了伍。才参加部队时,穿上新军装感到很高兴。几天后,部队开到郑村时,父母找来了,向指导员请求要带我回去。那时候部队缺人,哪能叫我回去,只答应放四五天假。大概一月有余,部队每天行军,一天跑10多里路。我吃不消了,感觉参加八路军不好,思想很苦闷,回家种地。这是我第一次脱离革命。
四、第二次参加革命
1944年12月,和本村民兵薛竹全、张大成一起参加广饶县委会通讯班任通讯员,每天送信,没有别事。这时在同志们帮助下和上级党组织领导下,下决心做好工作。1945年6月,由县委会转到主力部队八路军直属团三营八连任战士。结果3个多月多次行军和打仗,身体吃不消,因病被部队送回家。这是第二次脱离革命。
五、第三次参加革命
1946年12月病愈后,上级叫我归队,又成为广饶县八区中队战士。这个时候,我对革命认识不足,感觉当兵很苦,跑路又多,搞不好上前线打仗还要牺牲性命,还是回家好,结果就开小差。主要原因是注重个人利益,对革命认识模糊,没体会到旧社会地主阶级对穷人的压迫,甘愿做牛马的思想存在,看不到将来的革命前途,个人利益第一,革命看形势,起什么风掌什么舵,有利就干,不利就算,再三脱离革命。
六、第四次参加革命
1947年2月开小差回家后,只有10多天又参加工作了。因为那时青年在家是不成的,趁早想办法找一份工作。我到利津县工商支局做通讯员,刚去的时候怕呆不长,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以后经过党的长期教育,在同志们帮助之下,通过新旧社会对比,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再加上自己学习,政治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认识到以前多次脱离革命是不对的,抗日和推翻蒋介石的统治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尽的义务。1948年1月,又经过“三查三整”,对我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批判,我也作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以前是可耻的,以后坚决革命到底,不半途而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查三整”结束后,我被分配到国营蒲台北关酒厂任保管员。从这以后,我积极工作,只要上级分配给我任务,就去完成,不怕吃苦。在国营酒厂工作两年,对党有了认识,感受到共产党是为了全国人民求得解放,使穷人走向幸福的生活。1949年4月,在北关酒厂由朱德元和赵成文二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候补期一年后按期转正。
1949年7月,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我是先入党后入团的。因为1949年建团时,要有几个青年党员加入团组织领导团的工作。
1950年2月南下后,在温州市中央公粮分库任保管员,工作是出色的,积极为人民服务。此时,思想上起了很大变化,产生了骄傲自满,认为南下经过千山万水,为有功之臣,老子天下第一,看不起别人。特别是对当地领导不服气,认为没有什么了不起,闹地位。想想自已在山东当个保管员,来到南方还当个保管员,思想不通。在粮库时看不起粮库主任,认为他没有能力,又不是共产党员,不能领导我,影响了工作。再就是市库合并粮食公司,思想不通,看不起经理,不服从领导,有时开会借口有事情不参加,他也拿我没办法。以后自己担任领导,工作上碰到很多困难,又产生了自卑思想。
现在地位观念没有了,认为文化低很难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思想有好的转变,上级分配给我的工作总是想尽办法来完成,与同级领导干部很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大局出发做好工作。

(登载于中国党史出版社《南下干部在玉环》)

浏览:1579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