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伟1956年撰写的自传(上篇)

Admin 发表于2016-03-04 15:32:17
于伟,原名于增荣,男,汉族,1917年12月30日出生于安徽省天长县铜城镇北大街。
一、家庭情况
我家有父母、兄弟姐妹共7人,2间洋房,生活依靠父亲一人的劳动收入来维持。父亲开始学茶食手艺,后来做帮工,摆过杂货摊及挑担赶集贩卖,还筹措了一笔资金开了茶食糕饼店,但因军阀混战,遭孙传芳的败兵抢劫,造成亏本而停业,只好借印子钱?做资本开了个茶水炉子。可旱灾、水灾、虫灾、兵灾、匪灾不断,逐渐失业。为了维持生计,有时帮粮行量斗称秤,有时贩卖鸡蛋、鸡、鸭等,但一家人还是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我们兄弟三人陆续失学了,被送去当学徒。我去了杂货店,哥哥于恩荣去了中药店,弟弟于冬荣去了茶食店,大妹于佩荣和小妹于怀荣因年纪小,在家帮母亲做些家务事。
我参加革命后,大哥在家开了个小药铺,现经商改,可能已经是合作商店或公私合营商店了。弟弟、妹妹三人在1940年以后都陆续参加了革命。父亲于宗仁在1940年当了抗属理事长。1943年冬天,深夜下乡送救济粮给贫苦抗属,受了风寒病故。三弟于进(原名于冬荣)于1940年参加新四军,1944年任天高剧团指导员,中共党员,后因抢救被洪水淹没的水稻,身染重病牺牲了。大妹1946年参加人民解放军,1955年从二野后勤部复员回乡,现在四川重庆农业社工作。小妹原是纺纱工人,1946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做医务工作,现在安徽省交通所做医务工作,中共党员。母亲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支持革命,已于1946年病故。
二、社会关系
叔父于则周,大革命后经瞿秋白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在中共淮南市委?统战部工作。他在小学任教时,将我带在身边让我读到高小五年级。因为我读书聪明,他喜爱我、关心我,1937年还动员我去陕北参加八路军。我受叔父的影响较深,在他的教育与影响下,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三、个人经历
1924年春,在叔父处读私塾一年,接受启蒙教育。1925年春至1930年底,在天长县铜城镇县立第二完小读书。1931年,先是出天花,后又长脓包疮,整整半年,花了不少钱,偏又遇上灾年,从此失学了。
1932年3月至1936年底,父亲托朱肇歧先生将我介绍到天长县铜城镇中大街立泰祥杂货店做学徒。原本只需三年,因我家拿不出三十块银元作押金和伙食钱,所以做了四年学徒,最后一年作为谢师。在这期间吃了许多苦头,却获得了不少社会知识,也受了一些腐化思想的毒害。
4年春至5月,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我在家做苦力,帮父亲挑水烧茶炉子。可我未婚妻家却认为年轻人在家劳动没出息,对我刺激较大,所以我想外出谋生。5月,向魏瞎子和孙大个子借了印子钱作为本钱,购置了一副小烟摊,挑往各处赶集贩卖。在这一段时间,亲身体会到穷人受高利贷剥削的痛苦,仇恨旧社会许多不合理的制度。直到1937年10月,日军打到南京快要过江时,我经叔父于则周动员,与徐叔之、章林、周元斌、郁怀勤、朱化尤、王振铎、缪士赢、郑文尤、刘彬如、龚培贞、蒋良朋、于桂荣共13人,组织了一支流亡宣传队,从家乡铜城镇出发,步行千里,才到河南的商丘车站,乘难民车,一直到达陕西西安城,找到了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经介绍到三原县云阳镇安吴堡参加第四期西北战时青年训练
①当时中共淮南市委设在安徽省淮南九龙岗。班学习两个月,班主任是冯文彬和胡乔木,学习内容有中国革命问题、游击战术、民族统一战线、红军长征故事、人民游击队与群众的关系、新旧部队性质的不同和抗日歌声等,提高了革命觉悟,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8年3月青训班毕业后,由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介绍到山西省临汾县新军学生游击队,编入一大队二中队。这是一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曰武装,与山西新军决死队、政工队等部队一样,领导人是薄一波、张文昂、韩均,大队指导员程焕文,中队长李仁越,政治指导员苏环。那时,部队在晋南汾城襄宁一带打游击,在刘家峪与日军作战,伤亡很大。我是新兵,负责运送伤员。不久,队部以送新军教导师受训的名义,把我介绍到驻西霞村的八路军晋南第一游击支队一大队二中队,当时只有十余人。
过了二三个月,部队发展到五六十人。我那时工作与学习都很积极,热情又高,进步也快,就被提拔为副班长。中队长是刘德胜,政治指导员李德荣,排长尹三元,都是老红军,班长毛重民。
5月20日,部队驻山西襄宁县三羊村,在一个小菜园里,我由政治指导员李德荣与班长毛重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候补期一个月。8月,毛重民提拔调训后,我即提拔为班长。
我注重学习军事常识,懂得不仅要战胜敌人,还要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这是革命军人必备的条件之一。这段时间,我亲身经历了日军两次突然袭击,都是我排一班打掩护,全中队无一伤亡,安全撤退。一班副班长刘振海是东北军中一个有战斗经验的老战士。特别是有一次,我们部队正在午睡,遭敌人骑兵、炮兵500多人袭击,我们向另一个山头撤退。敌人用机枪紧紧封锁我们必经的要道和山峡。我正想冲过去,机枪击穿了我的干粮袋。刘振海叫我们赶快贴着右崖壁通过,否则就会被击倒。大家都按他的说法去做,结果全队通过,仅一人受轻伤。我亲身体验到老战士经验的可贵。
(登载于中国党史出版社《南下干部在玉环》)
浏览:1119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