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同志回忆录1:家庭背景

Admin 发表于2016-03-04 22:17:11
我于1922年12月2日(农历十月十四)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我80岁生日时,儿女们为我在玉环大酒店设盛宴祝寿,并邀请许多好友参加。这喜庆的日子,却引发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回首人生风风雨雨几十年,不觉感慨万千。
光阴过得如此之快,我从一个幼稚的毛头娃娃进入了满头银丝、枝枯叶凋的残年,饱经风霜雪雨,历经曲折磨难,度过艰难岁月,终于享受到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从心眼里由衷地高兴,真切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的真实内涵。正如人们所说的,毛主席领导我们站起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富起来,江泽民继往开来跨进新时代领导我们强起来。
我父亲正名周奎卿,字问梅,外号周三先。他有五个兄弟,没有姐妹,排行第三,是旧社会的私塾先生。在上层人眼中,仅仅是稍有点文墨的穷教书先生。由于祖父去世早,这个家全靠祖母和大伯父支撑。那时,大伯虽然岁数不大,但穷人孩子早当家,能懂得持家立业。听父亲讲,有一年不知为了什么,大伯与一个稍为富裕的农家闹纠纷,两家打起官司。在封建社会里,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根本没有穷人讲理的地方,把几亩地卖光了,官司还是打输了,无理变成有理,有理变成无理。
大伯是一个很会持家的庄稼汉,是农业生产的一把好手,几个叔伯都很听他的话。一天晚上,借着微弱的小油灯光,在祖母的支持下,大伯主持召开了全家人都参加的小小家庭会,提议五兄弟中一定要有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说我们家穷就是吃不识字的亏,受不识字的苦,无论吃多少苦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支持我父亲把书读好。
父亲12岁那年跟邻村一个叫颜九章的老先生(颜二先父亲)读书,17岁结婚后又读了几年。俗话说:“小姑多了麻烦多,妯娌多了是非多。”几个叔伯都成亲后,就分家了。父亲就从沭阳县立高等学校停学回家,先后在东南方向离家2里多的赵油坊家、西北方向离家四五里的吴圩、新集北马路口、新集西老庄圩等地教了几年小学。我12岁跟随父亲到老庄圩读书,因家境十分贫寒,夏无单衣,冬无棉衣,脚穿草鞋,吃糠咽菜,一年到头都是“七月大番薯,三月老方瓜(方瓜即北方的长南瓜)”。可就是这样,我还都长得白白胖胖的,不生病。
在家教的影响下,我开始懂得穷人读书识字的重要性,所以下苦功学习。一天三次课,早上天一亮就上学,上一次课回家吃早饭,上午、下午各再上一次课。从上学到下学,边走边看书,就连吃饭时间也是边吃边看书,一天所学的课文都会背。13岁跳级读三年级。14岁读五年级,这年父亲停教了。
15岁那年,我到后颜庄跟颜二先生读六年级,课程名目繁多,有国语、地理、历史、自然、卫生、公民、作文,还学书法大楷小楷、珠算、绘画等。这一年免收我的学费。
第二年,我停学了。吃中饭时,父亲很动情地说:“淑田,让你停学是爸对不起你。你读书向来都很用功,叫你停学实在是太可惜了,还不是因家庭困难不得已吗?”他边说边流泪。我听了他的一番心酸话,不禁落泪,饭也吃不下。后来,颜二先生亲自跑到我家,要我继续上学。父亲说:“你是我家的恩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感谢你免收孩子一年学费,实在无法报答你的恩情。”颜先生说:“淑田这孩子实在惹人喜欢,求学上进心强,你不觉得停学太可惜了吗?”父亲考虑再三,担心以后引出不必要麻烦,下决心让我停学。他说:“吃人东西嘴软,拿人东西手软,欠人的债理短,泥鳅好捉,人心难摸,谁敢担保以后不会发生什么事故?”
就这样,我16岁在家务农,有时做季节工、小段包工,有时帮大哥做长工(大哥在周长富家做长工)。
(登载于中国党史出版社《南下干部在玉环》)
浏览:122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