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年 3 月 17 日 ,克亭同志不幸与世长辞,噩耗传来,我们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们为党组织失去了一位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而悲痛,为失去一位多年出生入死共同战斗的老战友而怅然。斯人长逝,风范永存,他的坚强意志,他的高风亮节,他的不朽功勋,他的音容笑貌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
高克亭同志 1911 年 7 月 1 日出生在陕西省府谷县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他 7 岁入私塾学习, 12 岁升入府谷县第一高小求学。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列强入侵,生灵涂炭,他对反动黑暗统治下的中国人民遭受的沉重灾难和压迫感受较深,因而在他的青少年时期逐渐萌发了救国救民和强烈的变革社会的愿望。在高小学习的四年时间,他开始追求真理,追求进步,和进步学生一起,组织发起了驱逐反动校长的学生运动。此后在新任校长,共产党员严叔先的帮助下,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和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经常和进步学生一起探讨革命真理,参加集会和演讲会,宣传革命思想。高小毕业后,克亭同志先后到榆林,太原一面求学,一面参加革命活动。
1929 年 7 月,在太原上学期间,高克亭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正值革命处于低潮,山西太原一片白色恐怖。但他面对反动派的屠刀,高举共产主义的旗帜,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革命的大洪流中去。不久,他受党组织的派遣,以到山西太谷县铭贤中学求学为名,在铭贤中学秘密发展党员,并任铭贤中学党支部书记。他曾受太原市委的安排,多次到天津与顺直省委联系(当时太原市委受顺直省委领导),传递文件和情报,每次都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1931 年初,高克亭同志受命出任山西革命互济会党团书记,从此开始了职业革命者的生涯。他根据山西特委书记刘天章的指示,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到山西省第一监狱和被铺入狱的郭洪涛等同志联系,传达山西特委对狱中党员的指示,帮助建立狱中党支部,郭洪涛同志任支部书记
1931 年 8 月下旬,因叛徒出卖,高克亭压同志不幸被捕入狱。由于互济会的一个党员被捕叛变,供出克亭同志负责与狱中党支部联系,敌人对他多次审讯,严刑拷打,逼他说出与狱中党支部的关系。面对凶恶的敌人,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保守了党的机密和狱中党支部的安全。故此,敌人把克亭同志判为无期徒刑。他入狱后,狱中党支部了解到他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在与他同时被判入狱的一些党员中,首先恢复了他的组织关系。他在狱中积极组织难友学习,宣传马列主义,秘密发展党员,为争取最起码的生存权利,参加和组织了第二次,第三次绝食斗争。在第二次绝食斗争中,狱中支部派克亭同志与典狱长谈判,典狱长以威胁,恫吓,利诱等手段企图使克亭同志屈服,克亭同志义正词严地批驳了敌人,并要求狱方答应政治犯提出的条件,否则决不复食。典狱长恼羞成怒,给克亭同志戴上十几斤的镣铐,关进黑暗潮湿的地下室,一连三天受到了非人的折磨。后在绝食政治犯的强烈要求下,狱方被迫放出克亭同志,并同意了政治犯提出的要求,绝食斗争取得了胜利。后来,克亭同志任狱中党支部书记。由于克亭同志在狱中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突出表现,由此而得了一个“小共产”的外号。
七七事变后,高克亭同志经党组织营救出狱,随即投入火热的抗日斗争中去。在组织的安排下,他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陕甘宁边区党委组织部任统计科长,并有机会多次聆听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报告,政治思想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938 年 4 月,中共中央为加强山东党的领导力量,建立稳固的抗日根据地,决定从延安选调大批优秀干部到山东工作。郭洪涛同志等 50 明干部乘汽车经西安,于 5 月到达山东。克亭同志和马千里同志带了 10 多匹马分头启程,被敌人阻滞,又返回延安。同年 8 月克亭同志随张经武、黎玉同志一行奔赴山东抗日前线。
高克亭同志到山东后,被分配到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组织部任组织科科长,并分管蒙阴、泗水等县的工作。 1939 年 3 月,克亭同志任鲁东南特委(不久改为山东第一区党委五地委)书记,管辖莒县、日照、诸城、胶县、赣榆等县和高密到胶县的铁路以南一带的工作。克亭同志来到后,克服种种困难,充实健全了特委和各级党组织,大量发展党员,扩大党的组织,截至到 1940 年下半年,已建起了 19 个分区委、 75 个党支部、 1100 多个党小组,拥有 5000 多人。克亭同志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抗日自卫团和各种抗日群众团体,抗日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克亭同志大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了国民党赣榆县长朱爱周共同抗日。在克亭等同志的领导下,壮大了鲁东南的抗日地方武装,发展了鲁东南的抗日局面,还先后建立了莒县、日照抗日民主政府,以及一批区乡村的抗日民主政权。
1940 年底,高克亭同志调鲁中区党委工作,先后任区党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区党委副书记等职务。他重视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和组织建设,注重培养选拔干部,为根据地建设培养了大批骨干。在艰苦的反“扫荡”斗争中,他带领区党委部分机关干部和鲁中军区武装,穿插于敌人包围圈之间,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保护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在抗战最艰难的 1942 年底和 1943 年,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到泰山区和泰南区的接敌区和敌占区检查指导工作,组织领导党员干部开展反“蚕食”、反“自首”斗争,有时一夜就要到好几个村庄开会指导,给这些地区的干部很大鼓舞。他非常重视农村基层工作,采取了有力措施整顿农村党支部。他同罗舜初,霍士廉同志一起,领导了鲁中区的整风运动,为迎接抗日战争胜利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解放战争时期,高克亭同志先后任鲁中区党委第一副书记兼军区第一副政委,鲁中南区党委第一副书记兼军区第一副政委,书记兼军区政委。他积极组织领导了土地改革、参军支前、生产救灾运动。在沂蒙山区,在沂河两岸,到处留下他的足迹。他曾和区党委其他领导同志三进博山区,组织领导矿区生产、生活的恢复,给自卫战争提供了很大的援助。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五四指示》,参加领导鲁中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他积极组织支前工作,为配合莱芜,孟良崮,济南和淮海战役的胜利进行,为山东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莱芜战役前,我华东野战军主力原准备在南线寻机歼敌,因此数万民工日夜向南运支前物资。后因形势变化,我华野首长决定北上歼敌,这样一来,运到南线物资再往北运已经来不及了,也容易暴露我军的作战意图。华东军区首长陈毅、张云逸同志把在后方主持工作的克亭同志召去安排任务,要求鲁中区严密封锁消息,就地解决支前物资。时间紧、任务重、刻不容缓。克亭同志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支前工作。在区党委的领导下,莱芜,沂蒙,新泰等地的群众在很短时间就发动起来,很快筹备齐了粮草和担架等支前物资。战役打响后,克亭同志又亲赴担任主攻任务的华野第一纵队协调支前工作,并一再向叶飞,谭启龙同志表示:“还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来,部队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决不含糊。” 在淮海战役中,敌人把徐州以北 15 公里处的津浦铁路上的茅村铁路桥炸毁,此桥一断,等于卡住了津浦铁路的脖子,前方急需的大批粮食,弹药无法运送,南下部队无法通过,军情万分火急。陈毅同志亲自打电话给克亭同志,要他迅速组织抢修,正常需要半个月才能修好,要求 5 日完成。接到命令后,克亭同志立即布置发动群众,昼夜奋战,仅用了三天半的时间修好大桥,受到了陈毅同志和华东局的表扬。在整个战役期间,鲁中南区的支前工作,在克亭同志的领导下,搞得轰轰烈烈,扎扎实实,出动民工 230 多万人,担架 34313 副,运送粮食 8326 万斤和其他大批军用物资,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克亭同志十分重视生产救灾工作,多次强调一手抓支前,一手抓生产,在男劳力参加支前的情况下,充分动员妇女劳动力参加生产救灾,做到支前生产两不误。由于长期战争破坏,加之从 1948 年春天起,鲁中南区连续两年发生了水旱灾害,灾民达 500 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 33% 。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克亭同志认真贯彻执行华东局提出的“不荒掉一亩地,不饿死一口人”的号召,提出“以生产自救,社会互济为主,公家扶助为辅”的方针,和区党委一班人一起,全力领导大规模的生产救灾运动,经过全区人民的努力奋斗,终于战胜了严重灾荒,度过了难关。
(郭洪涛 谭启龙 赵健民 强晓初 张敬焘 周星夫 王保民 林萍)
浏览:170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