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院第一批接收的孩子共有62名,全部是华东局、华野部队的子女,其中有陈毅、粟裕、张鼎丞、曾山、罗炳辉、舒同等华东党政军领导同志的孩子们。根据年龄分成了三个班:3至4岁半的编为幼稚小班;4岁半至6岁的编为幼稚大班;6岁至10岁的编为小学班。各班人数后来陆续增加。1949年初,又增收了3岁以下孩子编为幼儿班。从1948年建院到1949年6月南迁,华东保育院在青州共接收一岁以上10岁以下孩子137名。保育院工作人员和孩子实行战时供给制待遇,孩子按战士标准发放供给。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农村物质条件很差,吃水要从村子的井里一桶一桶打上来,再一担一担挑回保育院,粮食柴草要用马车从几十里外运回来,孩子们的主食是红薯、小米、煎饼。孩子们的营养健康问题成为邓六金、李静一时刻挂心的头等大事。她们发动全院同志集思广益,千方百计地搞好孩子的营养和保健。邓六金到处化缘求援,从华东军区卫生部要来了5头奶牛,4只奶羊,解决了奶水喂养问题。保育科副科长文芸和总务科的同志,把孩子按战士供给而吃不了的粮食换成豆子,磨豆浆、做豆腐,并想尽办法,粗粮细做,制订食谱,调剂伙食。为了给孩子增加钙质,除炖骨头汤外,还自己做醋,把小鱼焖烂,连骨刺一块吃。对体弱多病的孩子,则按“病号菜金”标准,另做病号饭菜,并增加牛奶羊奶。在她们的共同努力和各单位的热忱援助下,孩子们的食品营养迅速得到改善,每个星期能够吃上一次肉,牛奶、羊奶、豆腐已成为孩子们主要营养来源。在卫生保健方面,邓六金、李静一主持指定了一系列卫生保健制度,包括餐具顿顿消毒,饭前饭后洗手擦嘴,毛巾手帕常洗蒸煮,被褥定期晾晒拆洗,床单枕巾定期洗涤,定期洗澡、理发、剪指甲,按季节注射预防针等。限于当时的预防、隔离、治疗条件,他们最担心的就是麻疹、腮腺炎等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有时老乡的孩子染病,一传染就病倒几十个孩子。在发生的3次流行性传染病中,全院病儿达87人次。邓六金、李静一带领全院上下,全力以赴,寻医问药,日以继夜,精心护理,绝大多数孩子都康复了,只有1岁多的小女孩淮淮,因生麻疹,并发了肺炎,病情危重,急需青霉素针剂。当时不仅保育院没有,就连整个华东局机关也找不到一支青霉素。邓六金毫不犹豫,立即带上医务负责人丛树贞,连夜策马急驰到300里外的济南,在一家教会医院买到了两盒青霉素,又马不停蹄地连夜赶回,小淮淮终于得救了,全院同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在邓六金、李静一和全院保教人员的精心抚育下,孩子们入院时又黑又瘦的小脸蛋变得油红润泽了,身体发育长高了,文化知识也学到了,个个健康活泼,在风雨中茁壮成长。
浏览:6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