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彬回忆杨奇清十、再回公安部

Admin 发表于2016-03-09 18:35:19
  1954年8月,杨奇清被任命为公安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分工主管侦察、文保、预审和劳改工作。后来,他还连续担任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三、四、五届常委。我回部后等待分配工作时,因身体有病就休息了一段时间。
  1955年4月,为了支持和推动亚非人民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加强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在万隆召开的有29个亚非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杨奇清以代表团顾问身份随团前往,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对这次会议极端仇视,派出大批间谍特务破坏分子,力图阻挠会议的顺利进行。美国派出了由70人组成的“记者团”,其中不少是专事搜集情报、挑拨离间的特务。台湾国民党特务机关也组织了众多的特工人员来到万隆,并由一名头子亲临指挥策划。会议召开之前,他们即在香港以安放定时炸弹的罪恶手法,使代表团工作人员乘坐的“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在飞往印尼途中爆炸。会议期间,他们又唆使和收买一些反动分子,在中国代表团经过的路上,混迹于人群中拥挤起哄,呼喊反动口号。他们还丧心病狂地组织了由26人参加、人人都配有无声手枪和匕首的暗杀团,并且内定刺杀代表团1人赏20万盾印尼币,刺中周恩来赏40万盾。敌情复杂,形势险峻。杨奇清沉着冷静,对代表团的安全保卫工作进行了精心的安排。他与我驻印尼大使黄镇商量,一方面通过外交途径要求印尼政府采取坚决措施,将有搞行动破坏的嫌疑分子逮捕起来,另一方面从内部入手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和安全措施,组织进步华侨协同搞好保卫工作。得悉国民党特务阴谋暗杀代表团人员特别是周恩来总理时,杨奇清立即召开代表团全体会议,动员“人人都做保卫工作”,明确职责分工,要求代表团代表、警卫人员、翻译和随团记者各司其职,不得有误,务必保证周恩来总理的安全。与此同时,他还和黄镇大使向印尼外交部递送备忘录,再次要求印尼政府切实保证周恩来和中国代表团的安全。
  杨奇清既是代表团保卫工作的指挥者,又是从事具体工作的警卫员。周恩来走到哪里,他跟到哪里。为了促使会议开得成功,周恩来白天开会之余一有时间不是到各代表团访问,就是同华侨、记者交谈,夜里还得批阅文件和向中央请示报告工作。万隆会议开了7天,周恩来总共才睡了13个小时。杨奇清只有在周恩来在住地办公时,才得稍稍休息。尽管身处异国,人地生疏,敌情严重,条件复杂,有许多不利因素,但杨奇清依靠代表团全体人员,依靠当地进步华侨,采取有效措施,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化险为夷,粉碎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特务破坏和暗杀阴谋,胜利地完成了使命。
  1956年春,为了掌握了解劳改部门管理和改造工作的实际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更好地指导工作,杨奇清深入到各地劳改工厂和农场进行调查研究,同战斗在第一线的管教干部具体讨论如何改进工作,更好地贯彻执行教育改造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在广西的一个劳改农场考察时,他亲自深入到犯人中间,详细了解犯人的生活和管教情况。随行人员和农场负责干部担心他住在农场不太安全,建议他到条件较好的招待所去住,但他不肯坚持在那里住宿。
  同年,杨奇清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出席了9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大会。中共八大之后,杨奇清到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学习一年。1957年初冬,杨奇清在党校学习结业,回公安部工作。
  1958年6月23日,第九次全国公安会议在北京召开。当时正值“大跃进”高潮时期,许多同志头脑发热,有人还在会上提出“运动万岁”的口号。杨奇清作了题为《认真学习党的肃反工作历史经验,更好地完成公安工作的任务》的总结报告。他不能撄其锋,只能以亲身经历回顾了党的肃反工作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并着重阐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肃反工作的教训,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同志有所冷静清醒。
  1959年4月,杨奇清应邀访问德意民主共和国,并观摩了该国内务部系统体育运动会。5月,在返回祖国途中顺路访问了苏联列宁格勒、基辅等地,考察了尖端工业的保卫工作。
  1959年9月,罗瑞卿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谢富治继任公安部部长,杨奇清仍任副部长。
  1960年3月18日,北京某饭店发生了一起伪造国家领导人签名从银行支取20万元现金的大诈骗案。中央领导同志指示公安部门限期破案。北京市公安局在中共北京市委和公安部领导下组成专案组,展开侦察,但由于仅有一纸伪造领导人批示报告,再无别的线索,进展比较缓慢。周恩来指名由杨来指挥侦破,并亲自与杨奇清谈了话。谢富治见契案进展缓慢,提出要把饭店提供情况的两个人抓起来。杨奇清认为捕人没有根据,决定不执行谢富治的捕人命令,并对专案组人员说,“上面的工作由我负责去做,你们不必担心。”他要求技术人员发挥现代科技力量,对纸、笔、墨、笔迹作鉴定分析;同时召开电话会议,将案情通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公安厅、局要求通力合作,协助破案,把发动群众查找罪犯和加强专案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杨奇清还和专案组一起再次到发案现场勘察,召集有关人员座谈回忆发案时的情况,终于弄清了发案经过和犯罪分子的面貌特征。为了澄清各人回忆的差别之处,座谈后他召集有关人员在现场进行模拟,重现发案当时的情景。杨奇清和专案组全体办案人员,日夜奋战,终于找到了犯罪分子。直到此时,杨奇清也没有轻易下令捕人。为了做到准确无误,他再次指示办案人员对全部情况反复核对。4月4日,在一切核实确凿无疑的情况下,他才签署命令,把罪犯逮捕归案。审讯中,该犯供认不讳。办案人员破获了作案用具和绝大部分赃款及一部分焚毁的余烬。事实证明,原来谢富治要捕的那两个饭店工作人员和犯罪分子毫不相干。
  1965年9月,我调任公安部十二局办公室主任。
浏览:124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