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彬回忆杨奇清四、相识杨奇清

Admin 发表于2016-03-09 18:37:09
  到了晋东南后,我就在杨奇清同志担任部长的八路军野战锄奸部工作。我通过一个商店的关系向河南罗山去信,后收到我姐姐的来信,告诉我家乡解放了,政府对她们很照顾。在工作中,我与杨奇清同志相识了。他是一个老革命,我非常敬佩他。我在延安中央军委锄奸部二科办特派员培训班时,就听学员们提到过他。到了壶关后,和杨奇清同志接触多了,我感到他是一个非常好的同志,对革命事业很忠诚,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都很高,特别是对保卫工作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我们慢慢熟悉后,就开始恋爱了。没有人介绍,他热爱保卫工作,我也热爱保卫工作,可谓是保卫工作这条线把我们连在一起的。
  杨奇清,原名杨淑清,1911年11月6日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嘉义乡郑源大屋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夏秋,平江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农民协会纷纷成立,还组织了一只农民自卫军。杨奇清的父亲和叔叔、堂叔都相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形势和父辈的影响下,杨奇清走上了革命道路,先后担任儿童团团长和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大队长,率领少年儿童站岗放哨,协助大人们打土豪、查奸细。1928年初,经童干周同志介绍。杨奇清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4月30日,彭德怀率红五军重返平江,经中共地方党组织介绍,杨奇清参加了红五军。在部队里担任过宣传员、连党代表、指导员。
  1933年5月,杨奇清被推荐进入国家政治保卫局保卫人员训练班学习。8 月份结业后,先被分到红三军团一师任特派员,随后调军团保卫局任执行科科长。同年年底执行科改为执行部,杨奇清任执行部部长。从此走上了保卫工作岗位,开始了他几十年的保卫工作生涯。1934年4月,杨奇清改任保卫局侦察部部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12月,红军进入贵州,杨奇清由侦察部又调回执行部任部长。为了保卫首长和首脑机关以及电台等要害部门的安全,维护通讯联络的畅通,杨奇清经常不避艰险,不畏饥寒,哪里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为了给军团各级首长配备合格的警卫人员,他还利用战斗间隙休整的机会举办警卫人员训练班,挑选政治可靠、勇敢机智、胆大心细、吃苦耐劳、身体健壮的青年进行训练,培养出一批批忠于职守,在紧急情况下宁肯牺牲自己也要保证首长安全的优秀警卫人员。长征途中,他还多次负责保卫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安全。
  1935年8月,红军到达巴西地区,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了巴西会议。杨奇清负责部署了巴西会议的安全保卫工作。会后,他又推荐跑得最快的预审员叶运高带领一个手枪班,以最快的速度把中央紧急命令送到驻在20里外阿西的邓发率领的中央第二梯队(许多年老体弱的同志如谢觉哉、林伯渠等都在这个梯队),使这个梯队按时赶到巴西一同北上,迅速脱离危险地区。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陕北后,杨奇清调红十五军团任军团保卫局局长。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红军主力进驻陕西三原、耀县一带,杨奇清任中国工农红军前敌司令部保卫部部长。为了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他在三原云阳镇举办了较大规模的保卫干部训练队,既轮训在职的保卫干部,也吸收一些优秀的知识青年党员,对于提高保卫干部的素质扩大保卫干部的队伍起了重要作用。杨奇清不但要处理训练队的各项事务,而且还亲自给学员讲课。这个训练队的绝大部分学员,后来都成了保卫战线的骨干。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8月25日,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和所属各师、旅设立了锄奸部门。杨奇清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锄奸部部长。锄奸保卫工作的上级领导机关为总部保卫委员会,最初由傅忠、陆定一、杨奇清三人组成,后改由朱德、彭德怀、罗瑞卿、周恒、杨奇清五人组成。锄奸部主要负责内部保卫,巩固部队和反叛徒、反奸细的斗争。杨奇清将其归纳为八个字:“锄掉奸细,保卫自己。”另外,在抗战时期,锄奸部还担负的维护社会治安、帮助地方政权建立公安机关的任务。
  1937年10月,八路军一二九师挺进晋东南,按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着手创建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不久,八路军总部也移驻晋东南。
  1938年10月以后,日军华北方面军对我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1939年1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民主根据地连续进行“扫荡”,企图围歼八路军主力。八路军前方总部决定成立两个纵队抗击敌人;一个纵队由彭德怀、左权率领,留太北地区;另一纵队由黄克诚、杨奇清率领到太南地区。杨奇清还兼任抗大一分校政委。同年10月,粉碎敌人围攻扫荡,杨奇清率部胜利回师太北,与总部会合。
  1941年11月黄崖洞保卫战之后,为了粉碎日军的“扫荡”、“蚕食”和“囚笼政策”,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决定广泛组织武工队,开赴敌占区开展斗争。杨奇清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前总委派,率前总直属机关工作团深入武安北部地区,协助县委部署反“蚕食”斗争。他和工作团的同志们把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惩治死心塌地的汉奸、特务和争取胁从分子、失足者结合起来,并相互加强情报派遣工作,内线外线相配合,仅半年时间就积累许多成功的斗争经验。彭德怀对武北地区反“蚕食”斗争经验极为重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地区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提出了“敌进我退”、“深入敌后”的反“蚕食”斗争的重要方针,加以推广。
  经过一段了解后,1940年夏天,我和杨奇清同志在山西武乡结了婚。
浏览:1159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