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插入敌区找寻杨德隆烈士的经过(下)

Admin 发表于2016-03-12 12:29:00
   经过询问得知:自17日起,敌一个团部住乡公所,村子里家家兵满为患.搞得鸡犬不宁。18日一大早。敌人倾巢出动同我军作战,强抓民夫抬担架、扛子弹。不一会,几里外枪声大作,越来越近,村民惊慌外逃。1个小时后,大批大批地抬回伤兵。傍晚,枪声渐稀,撤回村子的敌军寥寥无几,入夜,还演了一出“祝捷”的闹剧呢! 乡丁说:“18日夜.敌团长在乡公所前集合其残兵讲话,庆祝胜利,说打败了解放军,毙俘数千人,还打死一名高级将领,说着叫人用门板抬来一尸体,斜倚在墙上叫大家看,电石灯照的闪亮,照相机‘咔擦、咔擦’照个不停……。”
     我打断乡丁的话.急忙追问:“尸体什么样子?多高的个子?是胖是瘦?”    ’
     “中等个,胖乎乎的。”
      “穿什么衣服?”
     “下身穿军装,上身穿衬衣。”
     “衬衣是什么颜色?”
     “白色……不……没看清,说不准。”
     “是不是白底蓝条衬衣?”
      “好像是!好像是。”
     可以作出判断了,此人十有八九是杨团长,可现在他在哪里?于是我又问:“后来他们把死者弄到哪里去了?”
     叫人抬出去埋了。”
     “埋在什么地方?”
     “这我可不知道,我没参加掩埋,村子外面空地都埋满了死尸,谁知在哪里?”
     “村民有谁参加掩埋了?”
     “没跑掉的几乎都抓去了。”
    “请你帮我们找几个参加掩埋的人好吗?”
     “好!”
    即派工作组同乡丁去找老乡。
    他们走后,我发现自己有些粗疏,竟然忘记了解周围的敌情,于是,赶紧找一个村民询问。原来19日,胡琏把他的部队撤退至汝南县城,留下保安队盘踞在这里,今天下午还在敲诈勒索,晚上不敢住在乡公所,到附近南边的村子去了。
    我马上召集连长、指导员布置:第一,根据此可靠线索,在村子周围掘墓寻找。以工作组、六连一排和村民,混合编成了三个作业组,分片分头进行。第二,行动起来就难以隐蔽目标,难免被敌保安队发现,不过,谅他们不明底细,夜间不敢轻举妄动。我们在严密防御的前提下,不妨明灯火把照明,虚张声势,唱他个“空城计”,借以迷惑敌人。第三,速战速决,力争当夜完成任务。
    接着,布置工作组派人找一块好墓地,并到地主之家购买上等棺椁,预作掩埋准备。
    一会儿,乡丁找来了十多个村民,遗憾的是仍无人能说清杨团长埋在哪里。怎么办?时间十分紧迫,不容迟疑,当即决定由我、工作组长和孟指导员,分头带领三个作业组,开赴村南、村东、村西三片无青苗的地里,掘墓寻尸,出发前我再次提醒大家注意团长的特征。
    这里,是南门外的一片麦茬地,大约30余亩,青纱帐三面环绕,东面紧靠大路,掩埋死尸的土堆横三竖四,密密麻麻。月光照耀下,人影散乱,马灯、手灯闪闪发光,人们挥镐挥锹,挥汗如雨,不时有人呷一口烧酒,以驱臭止呕。
    急急匆匆,寻寻觅觅,挖一个墓又一个墓,都是国民党军人,一小时又一小时,时间飞逝.仍不见杨团长的遗体。可敬的首长,可亲的同志您在哪里?忽然,南庄传来了群犬的狂吠声,接着,“叭!叭!”几声枪响,飞弹掠过上空。吕连长立刻出现在我面前。
    “李股长,南庄有情况,怎么办?”
    “沉住气,派一个班到正前方200米处监视敌人,侦察情况,我们继续执行任务。”
    “是!”
    民工有些恐慌,手脚放慢了,我力作镇静,压低嗓门喊:“老乡们,不要怕,周围都是我们的大部队,敌人绝对不敢来送死。”话虽这么说,可我心里也不踏实,以此孤军深入,如有强敌袭来,受损失还不要紧,如完不成任务,怎对得起烈士.怎么向上级交待?事实证明颐虑是多余的,只听枪声响,不见人过来,心想,蒋伪军真是些窝囊废,比当年诸葛亮面前的司马懿还差得远哩!
    天空出现浮云,月亮时隐时现,由南而西移动着。我正在着急,忽听通信员小郝在那边喊:“李股长,快来,找到了!找到了!,我三步并两步地跑过去,借着十多支手灯、十多盏马灯聚光照射,看得清清楚楚,静卧在我们面前的不正是敬爱的杨团长吗?熟悉的身躯,熟悉的衣着,一如昨日。想不到在这夏季6月,遗体仍无大的变化,莫非马克思在天之灵“显圣”了?再仔细一看,只见他面色苍白,血染壮体,怒目竖发,似乎向我们诉说他壮志未酬恨未消的情怀。我见此情景,叫了声“团长!’,顿觉肝肠寸断,泪如泉涌,同志们也失声痛哭起来。一转念,觉得此刻还不是动感情的时候,赶忙抑止悲痛,叫吕连长传令各点收兵进村。
    我们怀着崇敬而沉痛的心情,抬着烈士的遗体,从南门进村,向东一拐,是一个弃置不用的学校旧址,绿草满院,古木参天。我们把墓地选在这里,迅速挖好墓穴,抬来漆黑透亮的柏木棺材,擦洗好烈士的遗体,整理好他那棉改单,退了色的粗布军裤和白底蓝条衬衣,向遗体告别,入殓下葬。“人间痛伤别,此是长别处”。同志们声泪俱下,“敬爱的首长,您安息吧!”我含泪挥毫,在匆匆赶制的木质墓碑上写上16个大字:
    “中国人民解放军忠勇烈士杨德隆之墓”。
    上百军民集合在烈士墓前,鞠躬致敬寄托哀思,个个泪如雨下。最后庄严宣誓:
    “继承烈士遗志。高举革命红旗奋勇前进!”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依依残月西下,黎明即将来临。我们告别了同我们奋战一夜的乡亲,离开坟场村。
    此刻.中原大地上,低空断云,烟雾如织.高树悲风,山河呜咽。一路上,恼海里浮现着杨团长的高大形象,仿佛他没有离我们而去,仍然指挥若定,率领我们奔赴睢杞战役的战场。
    此事已经过去40多年了,敬爱的杨团长仍然活在我们的心里。战争年代同志间那种异体同心的纯洁真挚的感情,那种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依然感召着今天和明天。它像中华大地上壮丽的山川一样,永世长存。
(作者李俊海,山东省沾化县人,1926年生,1944年参加革命。曾任抗日民主政府行政村长、区青救会主任、县委支前指挥部干事。1947年3月带县担架营随军支前,当年lo月转业入伍。历任10纵87团政治处民运股副股长、28军政治部秘书科科长、宣传处长、福州军区报社总编、军分区副政委、南京高级步校宣传部长、党史教研室主任等职。)
谁在收藏
浏览:99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 红山道长
    红山道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