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干部王克的革命生涯

Admin 发表于2014-10-26 05:03:35
   “从1949年南下到上海,我长期在劳动部门工作,离休后在上海劳动学会担任会长,和劳动工作打了一辈子交道……”一个细雨霏霏的下午,记者来到上海市华山路894弄,拜访淄博南下干部、原上海人大常委王克。听说家乡来人,王克早已在门口焦急等待,老人虽已90岁高龄,但面色红润,身体硬朗,提起淄博他动情地说了一句话:家乡情深如海洋!
  上学让我开始革命
  王克,1920年出生在高青县花沟镇王家寨村一个贫民家庭。“我们家是贫农,后来父亲做木匠,家里慢慢有了点收入。”落座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老人面带笑容,眼睛一直望向书房一角,不时陷入沉思。
  父亲的木工手艺在家乡逐渐有了些名气,想让王克子承父业,但母亲坚持让王克学习文化。11岁那年,王克终于走进小学大门。小学毕业后,他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简称乡师),乡师让他开始接触新思想,他也由此开始了革命生涯。
  说起乡师,王克说他脑子里闪动的最突出的记忆就是抗日学生运动。刚入学那一年,王克就积极响应“一二•九”学生运动,参加学生救国会。1937年他和学校108名学生来到巨野随军抗战,组织宣传队。“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说到兴奋处,老人说起他组织的《我的家在松花江上》和《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你可别小看宣传队,作用不小!”老人幽默地说。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王克一直做青年工作,1949年1月任中央青委研究室研究员,参与筹备第一次团代表大会,他的命运再次转折。
  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
  “1949年初,我到中共中央青委会工作,3月6日随青委机关进入北平,3月25日在西苑机场迎接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回忆南下前夕,王克非常动情地讲起了他和国家领导人见面时的场景。60年前的一分一秒,他都清清楚楚的记得。
  那一天,国家领导人在检阅部队后,接见了王克等人。“毛主席同我握手时,还亲切地问我叫什么名字,这万分激动的一刻,让我终生难忘。”此刻,90岁高龄的王克脸上荡漾起孩童般甜美的笑容。他说,当时革命形势发展很快,为了做好解放上海的准备,王克根据组织安排随军南下,参加接管上海的工作。
  从北京到上海,王克一路上激情澎湃,热情高涨。他回忆当时全国解放的盛况,到处看到人们敲锣鼓,扭秧歌,歌唱《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热烈欢庆即将诞生的新中国。
  抵达上海那天是5月26日晚,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王克算是见到了世面,到处都是灯光一片。翌日上海解放,回忆这段历史,王克显得激动不已。
  战士睡街头
  夺权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夺取城市之后,必须努力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这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确定的工作重心。
  但解放后,反动派四处散布谣言:“共产党只会打仗,不懂经济,不消三个月就自己撤退,上海滩是十里洋场,是个大染缸,共产党红的进来,白的出去。”王克说,接管好上海在全国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王克介绍,虽然当时各地物资奇缺,但全国各方面都支持上海,并源源不断地向上海运输“两白一黑”(大米、棉花和煤炭)等物资,让囤积居奇、垄断市场、哄抬物价的不法商贩一蹶不振,形势大为改观。
  为了安定民心,部队也从点点滴滴渗透这个大都市,一个细节足以为例。
  解放后,上海市市长陈毅要求战士不能住进百姓家,都在马路上睡。王克说他刚来上海时,有一天早上,他看到一位居民打开窗户看见战士都躺在马路上睡觉,先是惊愕,然后高兴地说,这是支好部队!
  “有了物资,有了群众基础,大家憋足一口气,一定尽快把上海的经济恢复好,发展好。”王克入城不久,就调到市劳动局工作,等待他的是更加纷繁复杂的劳资矛盾和失业难题。 
  42万人等待失业救济 
  刚刚解放的上海,困难重重,外有美蒋的经济封锁和飞机轰炸,内有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和各种不法分子的捣乱破坏,加上有些资本家的消极态度,不少私营企业关厂、停工或减产,有的资本家竟然弃厂出走,造成工人大量失业,失业人员登记人数达42万之多。
  “42万人不是小数目,很多企业的工人由于遭到解雇、减薪、欠薪和生活福利降低等各种原因,劳资关系十分紧张,救济安置失业工人和调解处理劳资纠纷,成为当时劳动部门最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这两大任务犹如大山压在王克肩上。
  他说当时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不计报酬,不计时间,有些从企业调到机关的同志,还自觉降低了原来的工资,繁重的工作任务和紧张的工作节奏,使加班加点成为机关工作的常态。“晚上开会或加班,经常越过‘三八’线(即午夜十二点),有时任务紧急就在办公室过夜,那是经常的事。”王克说,现在工作条件不同了,不必要完全沿用那时的工作方法,但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的传家宝。 
  失业救济和以工代赈  
  那么多人失业,如何解决?王克说,根据“失业救济和以工代赈相结合”、“介绍就业与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千方百计广开就业门路。
  “具体的做法有组织生产自救、发展社会服务业、支援外地建设等,修马路筑海塘以工代赈。”解放后,王克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思想动员,当时上海面临沉重的就业压力,他们动员社会青年到农村和边疆支援建设,动员技术人员去开发东北、西北。为了证明当时青年的觉悟,王克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资本家的女儿找到他,坚决要求到新疆去支援边疆建设。王克问她:“你为什么要去那么远的地方!”那个姑娘斩钉截铁地说:“为革命啊!”
  好男儿志在四方。为国家分担困难,成了那时候青年的伟大志向。王克说,在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1957年上海基本解决了城市失业问题,几年间还调节、裁定了劳资案件5万多起,上海经济逐步走向正规。
  “文革”后,王克重新回到劳动部门工作,后调到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咨询小组,也是分工联系劳动方面的工作,离休后担任上海市劳动学会会长。老人说:“劳动工作,是我一辈子的牵挂”。
谁在收藏
浏览:153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qiheL
    qiheL
  • 西土耳
    西土耳
  • XYP227125
    XYP227125
  • George.Yip
    George.Yip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