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友徐兴华回忆做红军文艺宣传工作

Admin 发表于2016-03-14 18:00:14
我们俩都是放牛娃出身,参加红军后都做宣传员工作。我们俩八九岁就开始给地主放牛。在我们的家乡皖西,每逢传统年节,无论是在城里或是乡下,总是要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娱活动:耍龙灯,玩狮子,舞扇子,还有唱山歌、田歌、小调、号子以及花鼓戏等,名目繁多,千变万化。每次演出,只要有机会,我们这些放牛娃都是热情的观众。但是,我们对其中演唱的老调子、俗套子都不大感兴趣。
那时,我们家乡已经有了共产党,有了农民协会和红军。对他们演的文明戏、唱的新歌子,我们非常感兴趣,遇到机会就要学唱几句。我们最先学会的是《放牛歌》,歌中唱的放牛娃的苦,都是我们亲身经历的。边唱边想,渐渐地懂得了革命道理:放牛娃也是受地主豪绅的剥削和压迫,要翻身求解放,就要起来革命。我们先参加了儿童团,后来坚决要求参加红军,要打倒剥削阶级,让天下穷苦人都过上好日子。
那时,为了发动劳苦大众起来革命,还编有《工农兵和妇女解放歌》到处唱,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号召大家起来革命。这些歌子唱着唱着就把穷人唱觉悟了。那时候的宣传文艺工作不仅是唱歌子、演戏,还写标语、开会演讲和讲革命故事,但群众接受最快的、传播最广的还是歌曲和歌谣。一九二九年,共产党领导的豫东南商城暴动成功以后,十二月二十五日红军又占领了县城。
一九三O年初,商城县苏维埃准备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这下子宣传文艺工作可就忙开了。写传单、贴告示,还编了许多顺口溜、快板书、文言诗、白话文等。劳苦大众见了天口谁不乐呢,宣传文艺工作为这个忙点累点算个啥。可是,忙着忙着大家又犯了愁,那时没有电影,也没有能说会唱的洋喇叭。庆祝苏维埃的代表大会要是开得冷冷清清的,一点也不热烈,我们这些搞宣传文艺工作的可怎么交代呢?想起来心里就着急起来。也不知是谁想了个新鲜点子:“咱们编个歌子就唱唱苏维埃吧。”主意好是好,可是咋编呀!五音“宫商角徵羽”大家谁也不会,怎么办?想来想去想起个人来。商城县是有名的歌舞之乡,民歌小调、民间舞蹈多如牛毛。在他们之中有个文艺能人,他见啥学啥,学啥像啥,能拉会唱,还会谱个曲调。这人叫王继初,家就住在县城。城里头每年闹灯会都是他做主角儿。
我们搞宣传文艺工作的同志找到了他。他一听二话没说,就把一肚子的歌曲一股脑地往外倒,让大家挑支好曲子。他先唱了支《淮调》,大家不满意,这个调子有点太悲了;他又唱了个《砍柴调》,大家听又嫌太软了;他想了想又唱个《手扶栏杆》,大家觉得太俗气了。他唱了一支又一支,大家挑取繇全集红军宣传员手绘的壁画过来选过去,最后相中了《八段锦》调,于是大家叫他再重唱一遍。他一张口,歌声就像一股清泉水涌流出来。《八段锦》调的原词是:
小小鲤鱼压红腮,上江游到下呀嘛下江来
头摇尾巴摆呀哈,头摇尾巴摆呀哈,
打一把小金钩钓呀嘛钓上来。小呀郎来呀啊,
小呀郎来呀啊,不为冤家不到此处来。
唱罢大家拍手说:“行得!欢欢快快的调子,配得上歌唱苏维埃。”于是,又求县里负责宣传的陈世鸿同志填词。词写好了,由县委书记吴靖宇修改后,才交给王继初配上《八段锦》的调子。因为这首歌的第一句是“八月桂花遍地开”,所以歌名就叫《八月桂花遍地开》。鄂豫皖地区第一支新编的革命民歌就这样产生了。
召开庆祝大会那一天,大家满怀豪情地唱起来: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子竖呀嘛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啊,张灯又结彩呀啊,光华灿烂现出新世界。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农友们呀啊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随着“咚咚嚓”的锣鼓声,这优美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好像小溪流水,引得所有到会的人不由得随着哼起来、唱起来、笑起来。由于这支歌子的曲调大家熟悉,又是采用当地民歌的唱法,衬字也完全是当地的用语,什么“呀,嘛,啊,啦”,人们一听就会,何况又是十二段的反复词,台上唱完了,台下也就学会了。儿童团员们又把这支歌编成舞蹈来跳,这下子庆祝苏维埃代表大会开的又隆重又热烈。
特别是苏维埃政权的成立,劳苦大众翻身做了主人,谁能不放声歌唱自己的新政府。唱啊,跳啊,这支劳苦大众心中的歌,像张开翅膀的小燕子,从大街飞到小巷,从城里飞到乡村,很快传遍了鄂豫皖根据地,男女老幼都会唱。一九三一年夏,原红三十二师副师长漆德伟等人,从鄂豫皖调到中央根据地工作,这支歌子就由他们带到中央根据地,很快在那里流传开来。
一九三二年十二月,红四方面军到了四川,酷爱民歌的王继初也随军到了四川。那时,他已经担任了红四方面军文艺宣传的负责人,这支歌子又带到了川陕苏区。不久,《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就伴随着红军的足迹和影响,在全国范围内传唱开来。
谁在收藏
浏览:619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