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龙回忆淮海战役的支前民工(下)

Admin 发表于2016-03-15 19:15:58

十二月一日,徐州解放。鲁、苏、皖、豫、冀五省联成一片。淮海战役即将按照毛主席的部署进入最后歼敌高潮。根据总前委的决定,在徐州召开了有华东、中原、华北各有关地区及两大野战军的代表参加的联合支前会议,统一安排了大围歼战中军需、民力的组织和使用,以及其他各项后勤支前工作。
徐州是一座有三十多万人口的城市,又是蒋介石进行反革命战争的重要战略基地之一。当敌人仓皇逃走时,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军事设施和战略物资。这是我们支前工作中一个新的极为有利的条件。
但是,这时前线的需要也更大了。仅陈官庄附近集结的我军及为我军作战部队直接服务的人员,即达一百五十万人,加上对俘虏的供应,每日需粮食就将近四百万斤。其他各种作战物资的消耗也大大增加。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把现有的物资,迅速抢运到第一线去。
徐州解放后,军事管制委员会除了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市场贸易、稳定金融,并着手恢复生产等工作外,首先就紧紧抓住了支前工作。立即把广大工人、市民、学生动员起来,使淮海战役的强大支前队伍中,又增添了一支新的生力军。
数以万计的铁路工人和铁路沿线的农民动员起来,抢修被敌人破坏的铁路。在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里,以徐州为中心的铁路通车了。东到新安镇,西迄洛阳,南抵宿县,北达济南,陇海路和津浦路的联系很快沟通了。冀鲁豫和山东北部的人力、物资,已经可以由津浦路加紧南运,中原地区的人力、物资,也可由陇海路迅速东调。同时,徐州的汽车工人、大小平板车工人,也都积极参加支前运输。这样,就大大加快了前线作战物资的运输速度。
第一批运往前线的是徐州的缴获物资,其中包括部队急需的各种火炮一百七十多门,各种炮弹十二万多发,子弹一千三百五十七万发,炸药十三万五千斤,被服装具一百多万件。此外,还把城内的公、私医院组织起来接收伤员。机械修配总厂也恢复生产,为前线服 务。
这时,解放不久的徐州,很快就成为支援我军作战的重要枢纽和基地。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我军在陈官庄前线推迟了总攻杜聿明集团的部署,开始战场休整,进行调整组织、补给物资、改造俘虏和评功等项工作,同时还开展敌前练兵,准备最后的攻击。
包围圈内、外的景象,形成了强烈对照:我军阵地上粮弹充足,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尽管年节前后雨雪交加,但参战部队每一个人都收到了中央慰劳的一份年礼:一斤猪肉,五包纸烟。咫尺之外的敌人,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们烧尽了抢来的木柴、家具以及挖出来的棺木,还是暖和不了冻得皮青肉紫的身子。前些日子,还指靠空投活命,现在飞机来不了,即使飞机来一两次,投下来的少量食物,也被大官们抢走。敌人内部,常常为抢夺一块大饼而火并。打死、饿死、冻死的命运,时刻在威胁着他们,士气直线下降。
就在这时候,我军对敌人展开了强大的群众性的攻心战。在彻骨的寒风里,敌人整天可以听到这样的喊话:“蒋军兄弟们,快跑过来,解放军宽待俘虏,大米饭、白面馒头尽你们吃饱!”这样,我们的大米饭、白面馒头、热包子、肥猪肉,也成了直接打击敌人的武器,它伴随着我军的俘虏政策,深深地渗透进了敌人的心脏。在前后二十天中,舍命逃出活地狱,前来向我军投降的,共一万四千多人,足有两个师兵力。
一切都到了瓜熟蒂落的程度。于是,前线总指挥部发出了总攻击令。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历时六十五天的淮海战役结束了。我军共歼敌五十五万五千余人,胜利比预计的更快更大。

这场大战,是以往战史上所少见的,它对于后方支援的要求,也是华东历次战斗所没有的。
战役过程中,鲁、苏、豫、皖、冀五省,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援前线。动用的民工(包括在前线服务的随军民工、二线转运民工、后方临时民工)共达二百二十五万余人,还有担架七万三千九百多副,小车四十一万多辆,大车三千多辆,挑子四万二千四百副,牲畜六千三百头,船只一万三千六百三十艘。依靠这些看来是非常落后的工具,共运送了粮食五亿七千多万斤,弹药一千四百六十多万斤,以及无法统计的其他军需物资。广大人民不仅用手推、肩挑、背扛等办法,把所生产的大批粮食、物资送到了前线,而且还先后选送了十万子弟参加了解放军,派出了一百三十多个民兵团直接参战,看押俘虏,警卫物资,打扫战场,捕捉散匪,维持地方治安,把主力换出来打仗和休整。这就是支前后勤工作给予战役胜利的有力保证,这就是广大人民对淮海战役的伟大贡献。
人民的全力支前,不仅从根本上保证了对前线的物资供应,而且也给了解放军以巨大的精神上的鼓舞。当我军与黄伯韬兵团拚杀最剧烈的时候,在运河渡口,正有成千的民工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趟过齐胸的寒流,日夜不停地在护送伤员和抢运粮食、弹药。在敌人炮火犁翻了几次的战场上,无数的担架队员,正不顾自己的安危在抢救战士的生命。这种伟大的阶级友爱精神和无畏的英雄主义行为,大大增强了我军战士的杀敌勇气。在日常的接触中,部队和民工也是亲如家人。互相让房子住宿,让锅做饭;碰到困难,就互相帮助;打了胜仗,就互相鼓舞,到处体现着我们军民的高度一致。这种一致,是我军巨大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源泉。
我们的支前民工队,同时又是新区工作队。他们到了新区,模范地遵守政策纪律,访贫问苦,现身说法向新区人民宣传革命道理,讲解我党我军的政策,从而成为启发新区人民阶级觉悟,带动新区人民支前的一支重要力量。当一支民工队到达刚被敌人洗劫的铜山县万家窝村时,碰到一个要卖儿交租的大娘,大家立即凑钱帮助她,使她们骨肉免于分离。大娘感激民工们的帮助,感激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恩情,把孩子改名“爱民”,欢欢喜喜地投入了烧茶送水的支前工作。无数生动的事迹,使得新区人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解放军好,带出来的民工也好。
人民支援了战争,战争又教育了人民。民工们带着全家和乡亲们的嘱托走出家门,参加到民工队里,开始了有组织有纪律的军事生活。他们经过长途行军和战火的锻炼,学会了不少军事知识,懂得怎样去适应战争的需要。在漫长的支前道路上,他们一直以解放军的优异品质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他们不断以新区和老区的鲜明对比来进行阶级教育。他们还时刻以三爱(爱人民、爱伤员、互相友爱)、三好(服从领导好、省吃俭用好、艰苦劳动好)、三勤 (口勤、脚勤、脑勤)来互相激励。他们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决完成各种支前任务。他们有时还直接参加战斗,打击敌人和捕捉俘虏。事实上,民工队就是一座大学校。很多民工经过这座“学校”的训练,已经大大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他们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们已经和一个优秀革命战士一样,熟悉军事生活和具有高度觉悟。
在整个支前过程中,数以万计的民工立了功,许多人被选为模范;大批积极分子锻炼成为干部;大批先进分子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他们把伟大的革命理想和现实的支前任务联系起来,团结了广大支前民工,更响亮地喊着:“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这口号是完完全全地实现了。胶东一个姓潘的担架队员从平度出发时,带了一根拄手的竹竿,每过一个地方,就在竹竿上刻一个地名。最后,在这支短短的竹竿上,竟留下了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七十二个城镇的名字。这是伟大的远征支前的战士,用艰苦卓绝的行动写下的名字;是千百万解放区人民用对革命战争全力以赴的精神写下的名字。
为什么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解放战争中这样高度的发挥他们的力量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党的领导。党不仅在老解放区领导农民实行了土地改革,用一切努力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为解放战争创造了巩固的后方,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可靠的基础,为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支前的积极性创造了根本的条件,而且在战役以前和战役的过程中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动员和组织工作。同时,华东、中原、华北各级党委还根据毛主席指示的“耕战互助”的方针,正确地处理了前方与后方,土改、生产与支前的关系。照顾战争需要与照顾人民的负担能力相结合,建立强有力的地方支前组织与部队的后勤保障机构,科学的组织管理与使用人力、物力。这就使得我们经济上还是比较分散落后的农村,能够源源不断地支援规模巨大的现代战争而取得胜利。人民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正如毛主席所说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
浏览:356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qiheL
    qiheL
  • 坚冰大侠
    坚冰大侠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