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九四八年十月,我从豫皖苏边区回华东。由于陇海路被敌人隔断,只好经豫西、晋东南、冀南绕道而行。路上,饱览了解放区欣欣向荣的景象。土地改革之后,翻身农民正以冲天的干劲,热火朝天地发展生产、支援前线。近一个月来,济南、锦州、长春、郑州、开封相继解放,人们无不欢欣鼓舞。“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党中央九月会议上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正在人们心坎上扎根。为了加速消灭国民党反动派,争取全国早日解放,解放区全体军民都在百倍紧张地战斗和劳动着。
十月下旬,扩大的华野前委会议结束。会上根据毛主席、中央军委关于淮海战役的指示,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具体部署。
淮海战役,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战略决战。当时,在全国范围内敌、我力量的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已经转为优势。但是,垂死的敌人还梦想挽回他已经无法挽回的败局。华东地区的敌人,也集中了它的主力兵团,扼守以徐州为中心的战略要地,企图作垂死的挣扎。要取得这一决战的胜利,不经过一系列严重的战斗,没有充分、及时、准确的物资供应,没有适应战役发展需要的支前后勤工作,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个战役,我参战的兵员与民工将在百万以上,战场纵横数百里,连续作战几个月,粮食、弹药及其他军需物资的消耗是巨大的。单是粮食一项,每天就要两三百万斤。这些粮食,要靠自己带、就地筹、战斗缴,而主要的是靠后方送。作战地区,不仅有恢复区,而且有新区。从解放区后方到作战前线,不仅要翻山越野,而且要通过水网湖泊。我们缺少现代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靠背扛、肩挑、马驮、车船载。这一切,便把大规模现代战争的需要与分散的落后的农村经济之间的矛盾突出起来,使我们的支前后勤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毛主席教导我们:“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华东全党全军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把决战的胜利首先建筑在全民动员的基础上。华东局及时发布了动员人民支前的指示,并且组织了华东支前委员会以加强支前工作的领导。华东支前委员会迅速会同各地党和政府的领导机关,进行了大规模的动员工作和组织工作。于是,更大的一幅翻天覆地的人民战争的宏伟图景,便在华东大地上展现出来。
二
历经战争锻炼的华东人民,在“全力支援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统一意志下行动起来。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早在战役发起以前一两个月,支前、后勤的准备工作就从各方面广泛地展开了。首先是调集了大批干部,建立起各级支前委员会,组成坚强有力的支前指挥机构。其次是把成百万的民工,完全按照军事上的需要,组织成一支强大的支前队伍。在这支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里,有早已组织起来并且经过济南战役严格考验过的山东的老民工队伍,有华中苏北、淮海等地区首批组织起来的常备民工。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区,说着不同的乡音,但都怀着一个共同的誓愿:“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后方广大人民日夜不停地在赶办粮秣军需,妇女们忙着碾米、磨面、缝军衣、做军鞋,吱吱呀呀的小车队,一个追一个地向屯粮点和兵站奔驰。这些按照预定计划建立起来的屯粮点、兵站,正迅速集结起大量粮、弹、医药等军需物资。还有通往前线的道路、桥梁和电话线都提前修理了。民兵自卫队已经准备好了配合解放军执行战时勤务,后备兵团也准备了随时可以补充主力部队的兵员……
一切准备停当。十一月六日,华野主力辞别了送行的乡亲,按照毛主席批准的作战方案,从邹县、临沂等地区分路齐头南下。大军后面,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民工队伍。
淮海战役打响了!我华野部队在中原野战军的密切配合下,一举突破了陇海路东段北侧三百里敌军阵地,把敌人的阵势完全打乱。黄伯韬兵团在西逃途中,被我军包围于运河西岸的碾庄圩地区。
前线战斗的胜利就像给民工脚板上抹了油,民工们送弹药、运伤员健步如飞。但是,战役进展比预计顺利得多,屯粮点、兵站、医院被远远地甩在后面,运输线大大拉长,小车、挑子、担架怎么也赶不上急行军的部队,这就出现了前送后运的严重脱节现象。部队自带的粮食吃光了,弹药也消耗很大,而规模巨大的围歼战还正在展开。敌人为了抢救危局,蒋介石亲自下了死命令,催逼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由徐州东进,黄维兵团由河南兼程增援,蚌埠之敌也昼夜北犯。形势确是十分紧张,只有抓紧时机,迅速歼灭包围圈里的敌人,才能获得初战的胜利。可是,这时前线所迫切需要的粮食、弹药却还远在赶运途中,粮食供应问题分外突出。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一面由部队就地筹措,一面进一步发动群众,将一切可以使用的力量都组织起来运送粮食。连上前方去的担架,也担负运粮的任务。还采取了分段运送和直接运送相结合的办法,就近把鲁中南和苏北的粮食迅速抢运到部队。
在鲁中南和苏北地区,几十万民工动员起来了。在最短的时间里,把临沂、滋阳(今兖州)、台儿庄、潍县、青州及盐阜、淮海地区各公路干线都加修了。还在那些乱石峥嵘的山岭,阡陌参差的平原,河道交错的水网地区,开辟了千万条新的运输线。』敌人破坏的运河大桥,也突击修复。洪泽湖、南阳湖、微山湖的渔民、船工,也驾驶着船只赶来参加运输。
胜利召唤着觉悟了的人民,民工在支前中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临朐南流区三百辆小车,每车载粮三百二十斤,日行六十余里,十天完成了全程六百四十里的运输任务。莒南县运输团四百辆小车,赶运十一万斤白面,从山东到江苏,自带的口粮吃光了,还没追上部队,但他们没有动车上一撮白面,忍着饥饿坚持追赶,终于完成任务。
民工们排除万难把粮食、弹药送到前线,又及时把伤员运走,大大鼓舞了解放军的士气。前线出现了一个歼敌高潮,十一月二十二日,便传出了歼灭黄伯韬兵团的捷报。
三
全歼黄伯韬兵团之后,由豫南赶来企图解徐州之围的敌人黄维兵团,被引进了我中野兄弟部队部署在双堆集地区的“大口袋”;由蚌埠北上增援的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也遭到我军强有力的阻击;杜聿明集团于十一月三十日弃守徐州向西南逃窜,又被我军包围于陈官庄地区。陈官庄与双堆集两大包围圈遥遥相对,形成南、北两个战常歼灭华东敌军主力于淮河、长江以北的时机,已经来到。
在这关键时刻,毛主席、中央军委电示总前委:必须争取在当前最有利的态势下各个歼灭当面之敌。只要我们能在第二阶段中大量歼灭南面敌人,我们就可以全部实现战役计划。这个指示还具体告诉我们:必须准备给予三至五个月时间,必须准备以几个作战阶段(已完成了第一个作战阶段)去取得战役的胜利。∝须准备全军部队及民工一百三十万人左右三至五个月的粮食、草料、弹药,十至二十万伤员的治疗……。这些英明的指示,使得我们能够更主动、更有预见地去迎接新的作战阶段给予我们的任务。
由于战线飞速西移,战局扩大,两支野战军并肩作战,参战人员激增,军需物资供应量陡增一倍还多。山东、华中所筹粮食,距离需要很远。这时,华北局立即令冀鲁豫区调拨一亿斤粮食迅速南运。中原局也令豫皖苏区大力筹粮,供应进入该区作战的部队和民工。这样我们就得到三大战略区的合力支援。
但是,由于作战地区大多处于新区和恢复区,政权建设和动员群众的工作一时还赶不上,各种各样的困难就接踵而来;特别是两大野战军集中于豫皖苏三分区的初期,供应上的困难更为突出。
越是困难,越发激起了广大民工的积极性。他们中有些人虽然早已超过服务期限;由于长途跋涉,体力也逐渐减弱;加上天气转寒,衣着单薄,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但他们“支前到底”的决心并没有丝毫动遥他们以“敌人不灭,支前不停”的口号互相勉励,并且普遍开展了为人民立功的运动。莒南担架团中的共产党员朱正章,忍着脚上的伤痛,连续完成了八次转运伤员的任务。淮阴县张集乡的女担架员李兰贞,不仅和男队员一样出入火线抢救伤员,还是一个优秀的看护员。她所率领的担架小组,人人都表现了高度的爱护伤员的精神。在刺骨的寒风中,担架员们脱下自己的棉袄盖在伤员身上;伤员饮食难进,他们拿自己的津贴费买糖和鸡蛋给伤员吃;途中遇到空袭,他们就毫不犹豫地以自己的身体护住伤员。
新恢复区的人民,对国民党反动派有无数血海深仇,他们在重获解放以后支援解放军的劲头更大。不仅青、壮年男子踊跃出征,积极投入运输战线,妇女们也不甘落后。泗南县孙园乡一位女乡长接到任务,亲自带了七十头驴子出发支前;泗宿县朱湖区一位女乡长,听说前线要粮很急,不等风雨稍停,立即带领十四辆大车送面上前线。在这些妇女干部的带头下,靠近淮海前线的纵横交错的运输线上,迅速出现了难以数计的“娘子军”。
这时,我军不仅有老解放区和恢复区人民的积极支援,而且广大新区人民也很快成为支援前线的一支强大力量。许多新区,在我军刚进驻不久,就纷纷地组织起支前委员会,领导广大人民为部队带路、磨面、送粮食、抬担架。当我们的筹粮工作队向新区人民说明情况,提出征借或征购粮食的任务时,他们都自觉地把余粮拿出来了。还说:“解放军流血牺牲为着我们,我们献点粮食算得了啥1仅永城东北地区,在短短四天的时间里,就筹到粮食三百多万斤。在宿蒙前线战地的一个村子里,男人怕国民党军拉夫都逃了,只有妇女、儿童看家。解放军一到,在家的人马上拥出来欢迎,说:“总算把你们盼来了1并且立即忙着帮助我军烧水、做饭,有的还套车冒着风寒为解放军运送弹药和伤员。
就是这样,为了战胜共同的敌人,老解放区、恢复区及新区广大人民,都紧紧和前线部队结合起来了,结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整体。这个战斗整体,迅速把黄维兵团砸得粉碎!
浏览:195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