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刘顺元在皖东地区战斗和生活纪实(下)

Admin 发表于2016-03-16 16:57:48
关心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1940年1月,中原局决定撤销苏皖省委,分别成立中共津浦路西和津浦路东省委。5月,刘顺元由路西省委书记调任路东省委书记。进入津浦路东后,他根据刘少奇的指示,在广大路东地区开展了以“三七分组”、“分半给息”为内容的减租减息运动。
    1940年10月下旬,刘少奇率领中原局机关离开津浦路东地区前往苏北,刘顺元与路东联防办事处副主任方毅等人送了一程又一程,刘少奇临别前握住刘顺元的手嘱咐说:你们今后在注重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同时,要更加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只有群众的生活真正改善了,我们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刘顺元到津浦路东半塔集不久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地痞流氓、奸商李宝隆欺行霸市,明明一斗芝麻能出6斤油,农民拿一斗芝麻去,还换不到2斤。刘顺元觉得农民遭受的剥削太重了。他将半塔中心区委负责人请来,建议由半塔集的工人抗敌协会发起,组织民众合作社,为农民榨油。并要求政府有关部门投入股金200元,赠给老马两匹,促成此事。这个民众合作社开市榨油以后,农民拿芝麻来榨油,每斗可换4斤半。从此以后,每次逢集,民众合作社门前都是人山人海,影响很快扩大,农民纷纷要求入股、扩股。这个由半塔集工抗会负责人杨言德为经理的合作社,事业如旭日东升,很快由单纯的经营榨油发展到经营百货、医药用品、农具、种子、粮食,并且先后办起了织布厂、卷烟厂、被服加工厂、毛巾厂、农具厂和畜牧场。为了反击日伪顽的经济封锁,合作社还专门制作了近千部纺车和织机,发给农民纺纱织布。1944年,刘顺元亲自前往总结经验,并写了《介绍杨言德合作社》一文,在《淮南党刊》上发表。此时,杨言德合作社的经营范围已扩大到整个津浦路东地区,拥有资产近千万元,年利润近600万元。广大农民也从合作社的换油、分红、赊账、施药中,每年获益近千万元。半塔民众合作社成了淮南地区经济建设的一面旗帜,是党、抗日民主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纽带。
    半塔民众合作社的发展,解决了淮南地区军需民用方面的许多难题。但是有许多农户,由于缺少耕牛、农具、资金和劳动力,收种不能适时,生产和生活仍有很大的困难。刘顺元根据毛泽东关于《组织起来》的讲话精神,要求半塔中心区委,带头开展劳动互助运动。各地纷纷建立起劳动互助小组,其中以大余郢村的骆腾云互助组最为出色。刘顺元亲自到骆腾云互助组蹲点调查了半个月,发现骆腾云虽然一字不识,但是头脑清楚,公道能干,并且创造了一整套公平合理的办法,解决劳动互助中做活先后、劳力强弱的矛盾。尤其令刘顺元感兴趣的是,小地主冯国英,不会做农活,别的互助组不肯接纳,而骆腾云却看中他有点文化,请他参加自己的互助组,帮助记工算账。全组21户,组织起来以后不仅家家生活都得到了改善,还建立了民主生活会制度,跟共产党组织一样,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很快消除了丈夫打老婆、婆婆欺媳妇等旧社会的恶习。
    根据骆腾云互助组和其他先进互助组的经验,刘顺元号召淮南各地,从“私有财产基础上的集体互助”这一特点出发,根据自愿、公平、公私贫富兼顾和提高热忱与生产技术这四个原则,发扬群众的创造精神,把劳动互助和大生产运动提高到新的水平。1944年7月,津浦路东各县已组织起互助组8000多个,参加的农民达到10万人以上,并且涌现出一大批生产积极分子和劳动模范。通过互助合作运动,路东地区广大农村,生产面貌和社会面貌都焕然一新,许多地方出现了“路不失遗,夜不闭户”的局面。
    在充分发动群众,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的同时,淮南区党委还注意纠正了在减租减息中对地主打击过大、在锄奸工作中捕人杀人过多、在干部工作中不敢放手使用知识分子等“左”的偏向,把绝大多数群众都团结在党和民主政府的周围。
培养和造就党的干部队伍
    当年在淮南地区工作过的老同志,如张劲夫、李世农、石天行(曾任天长县委书记,淮南日报社社长)、石明之(曾任江浦县委组织部长,淮南党委党校副校长)等都一致认为:刘顺元在淮南地区的最大贡献,是率先垂范,培养出了一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深受群众信任和爱戴的干部队伍。
    刘顺元在淮南地区培养干部,重在理论上提高。尽管当时是战争环境,他还是坚持办干部学校,办理论研究班,并且坚持先学基本理论,再学具体政策。每逢重要文件的学习,都亲自作辅导报告。石天行回忆说:“刘老对学习始终抓得很紧。毛主席写的《(共产党人)发刊词》拿到手以后,顺元同志首先领导区党委成员学,再开大会动员大家学。他对这篇文章的解释,特别是对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的解释,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听了他的报告再看文件,就更有味道了。”曾任淮南区党委宣传部部长的张劲夫说:“顺元同志理论水平、政治素质高,有真知灼见,我们在理论上不如他。他在淮南对我们有帮助。”
    刘顺元在淮南地区培养干部,也重在基层、在前线锻炼。他本人先后在半塔集、大余郢、安乐乡、殿发乡等地蹲点,研究互助合作和乡村两级民主选举问题,也要求各县干部到基层、到前线去蹲点,并且经常召开座谈会交流经验,表扬好的,同时也把缺点教训分析得清清楚楚。当年的天长县委民运部长蒋华回忆说:“1940年秋季日伪军大扫荡中,凡是基层群众工作做得好的地方,都能坚持原地斗争;基层群众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就有动摇的、叛变的。这次反扫荡战斗结束以后,顺元同志就在省委扩大会上,号召加强基层,要求每个县委只留两个人照顾面上的工作,其余的委员都下去蹲点,每人搞好一个乡。我当年也到一个乡当了半年的总支书记,得到很大的锻炼。”她认为,这项措施对巩固淮南抗日根据地是有决定意义的。
    刘顺元在淮南地区培养干部,还注意加强群众对干部的监督,在基层实行由群众直接选举干部的制度。他1942年初在华中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说:“既没有代表制,又没有民意机关监督,又无定期轮换,行人员易于胡作非为,干部容易腐化,结果打倒了旧官僚,产生了新官僚,在乡村中养成了一批新的特权阶层。”他主张:“乡级彻底民主化,举行公民登记,民主选举,定期轮换乡级干部。”
    刘顺元在干部制度民主化方面,不仅是言者,而且是行者。1943年淮南地区的群众已经发动起来以后,他和淮南区党委认为,通过普选改造基层政权的时机已经到来。他选定半塔中心区的殿发乡作为全区的普选实验乡,并亲自指导了这个乡的普选工作。在讨论选举办法时,有人建议由党支部提出村代表和乡委员的候选人名单。刘顺元认为,实行真正的而不是名义的普选制是巴黎公社的基本原则,主张只提候选人的条件,不提具体名单。“选出了坏人怎么办?”刘顺元说:“应该相信群众的眼睛。即使万一选错了人,群众也会从中得到教训。”结果,依照公民资格和候选人条件,进行公民登记和村、乡两级民主选举的过程,就成了广大群众进行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的过程,一大批为群众所信任的基层干部脱颖而出。到1944年4月,淮南地区各乡的普选即全部完成。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从此在人民群众中扎下了深根。
    解放战争时期,刘顺元调东北工作,任中共辽东省委副书记,后调任华东局宣传部长、中共济南市委书记。全国解放后,任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代理省委第一书记,中共华东局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刘顺元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丧失自由达七年之久。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纪委副书记。1996年2月,刘顺元因病在南京逝世。刘顺元的骨灰按照他生前的遗愿,安厝在来安县半塔烈士陵园内的山坡上。
    刘顺元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光明磊落的一生,曲折坎坷而又光辉照人的一生。抗日战争时期,他在皖东地区战斗和生活了整整七年,与根据地人民建立和保持了血肉联系,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滁州人民永远怀念他。
浏览:64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