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会后,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派出许多干部到各地传达八七会议决议,恢复和整顿党的组织,建立党的秘密机关和交通联络站。为此,中共中央设立了北方局,开始整顿北方各省的党组织。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上海、武汉的山东籍党团员陆续返回山东工作。在上海暨南大学上学的莱阳籍共产党员李伯颜,于12月回到山东开展工作。
在莱阳,李伯颜开创了我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创建了我市第一个县级共产党委员会,另外还成立了烟台最早的党领导的农民武装“胶东抗粮军”,成为我市党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发展党员:
钢胆、热心、沉着、慧敏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上海暨南大学上学的莱阳籍共产党员李伯颜,于1927年回到济南。通过同乡知己孙耀臣,李伯颜开始与中共山东省委接上关系。
中共烟台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李传敏介绍,“在城市里,当时国民党的力量比较强,从农村开始比较便于开展工作。李伯颜老家在莱阳,也方便联系当地群众,所以省委负责同志指示他回莱阳建立党组织,开展农民运动。”
李伯颜、孙耀臣于12月18日回到莱阳县前保驾山村,立即进行党组织的创建工作。他们首先组织部分贫苦农民,进行革命启蒙教育,成立和发展农民协会组织。然后在农民协会会员中物色党员发展对象,进行教育培养。不久,便以“钢胆、热心、沉着、慧敏”为条件,发展孙文合、孙洪成、孙凯山、孙功思、林世卿、林世茂6人为共产党员。12月26日,在孙耀臣家中,由李伯颜、孙耀臣主持成立了中共前保驾山村支部委员会。
为了扩大党的队伍,李伯颜开始前往莱阳东部的农村开展工作。1928年1月,他到万第镇水口村,与共产党员宋海秋等接上关系,向宋海秋等传达了省委指示,并了解了石龙沟的情况。根据石龙沟党员数量多、觉悟高的情况,李伯颜委托宋海秋到石龙沟成立了中共石龙沟村党支部,这是烟台现辖区第一个农村党的支部,宋式纯任书记,宋开甲任组织委员,宋云甲任宣传委员。党支部成立后,党员很快发展到20多名,组建了3个党小组,并派出有活动能力的党员,到周围村发展党员,扩大党员队伍。
烟台第一个县委:
诞生在水口村村民家中
到1928年3月上旬,淳于、田家灌、王宋等村发展了一批党员,建起了党小组。这时,莱阳全县已发展党员100余名,除小学教员、小商人外,80%以上是贫苦农民。“除了烟台、莱阳之外,当时还有掖县(现莱州)、蓬莱、海阳、莱西有党组织,但是人数都比较少,只有莱阳是胶东地区党员数量最多的地方。”李传敏说。
党员队伍不断扩大、贫苦农民迫切渴望摆脱地主剥削,种种形势都表明建立县委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经过几天的酝酿筹备,3月中旬,在水口村党员宋玉桂家中召开了各村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宣布成立中共莱阳县委员会,李伯颜任书记兼组织委员,孙耀臣任宣传委员。这是烟台市第一个共产党的县委。
中共莱阳县委成立后,扩大党组织、组织群众、建立武装、发动武装暴动、创建苏维埃就开始作为中心任务。莱阳县委建立后,以水口村为党的活动中心,在兰家庄、薛格庄、寨庄头、淳于村建立了4个地下联络点,使党组织很快扩大到大夼、姜疃、山前店、南务及莱阳、海阳边区。同时,孙杰三、孙铭瑞、于璋东等地下党员,在海阳县小纪以西地区扩建党的组织。经过两个多月的组织工作,到5月初,莱阳全县已发展党员300多名。
在莱阳早期农民协会的基础上,莱阳县委以贫雇农为骨干,继续发展农民协会组织。李传敏介绍,“农协是党领导下的农民群众组织,实际上它是农村的一级政权。农协组织的活动有很多,包括创办农民夜校,帮助农民识字学文化,教育农民要自己解放自己等等。”
由于地下党组织扎根于人民群众中,所以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农民协会组织就发展起来了。到1928年4月,除水口村外,在田家周围的田家灌、五处渡、西赵格庄、迎格庄等村,发展农协会员300多名。下旬,李伯颜派南石础村党员于振海、于殿军去海阳西部地区开展工作,与地下党员在30多个村庄建立了农民协会,其中仅夏泽村农协会员就达150多名。5月,建立农民协会的村遍及全县,农协会员达到2000多名。
组建“胶东抗粮军”
开展武装斗争
在党组织和农民协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莱阳县委抓住时机,发展武装,组建“胶东抗粮军”与封建反动势力作斗争。
1928年4月,山东督军(都督)张宗昌滥发军用票,引起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农民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张宗昌当时在胶东横征暴敛,为便于发动群众,县委就组建了‘胶东抗粮军’,意思就是要反对军阀征粮征税。抗粮军成员大多数是农协会员,还联合了部分地方农民武装。”
没有枪炮子弹,各支部和农协开始想方设法募集枪支。前保驾山村党支部募集到短枪2支、长枪5支,200余人参加了抗粮军;石龙沟村党支部发动党员捐款买短枪4支,农协会员到敌人内部获取长枪6支,100余人参加了抗粮军;海阳县夏泽村取得长短枪8支,发动周围村庄150多人参加了抗粮军。到5月初,莱海地区已拥有各种枪支30余支,无枪支的抗粮军成员也大多有了大刀、长矛,“胶东抗粮军”发展到700多人。但与当地军阀势力相比,武装力量仍处于劣势。
当时,国民党莱阳县公署保卫团、警备队有400多人枪,还有各区的乡团武装。县委根据双方力量对比情况,作出与农民武装田益三部建立同盟军的决定。为争取田益三,1928年4月底,李伯颜先派北石础村地下交通员刘凤全与田益三联系。在取得田益三同意后,李伯颜到羊儿山与田益三见了面,他对政治、军事形势作了透彻的分析,取得了田益三的信任。5月初,李伯颜以“胶东抗粮军”领导人的身份再到羊儿山,向田益三直接提出“攻城劫狱,建立莱阳苏维埃政权”的意见。田益三被李伯颜的气度和胆量所折服,当即表示他的100多人枪,全部加入“胶东抗粮军”,共举大事。事后,田益三找到李伯颜,建议联合与田益三部毗邻的徐子山农民武装共同起事。5月中旬,李伯颜派党员于元丰先与徐子山取得联系,随即亲自与徐子山会面。经过李伯颜推心置腹的交谈,说服了徐子山同意采取联合行动,武装攻打莱阳城。
李传敏说,“为联合当地两支农民武装,李伯颜亲自上山做工作,也打动了这些农民武装。作为莱阳县委领导的群众武装组织,抗粮军最多时成员多达800多人。”
攻打莱阳城:
开创胶东革命武装先河
莱阳县委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工作,党组织和农民协会队伍迅速扩大,抗粮军武装力量初具规模,武装暴动的条件日渐成熟。5月26日夜,县委在小院村西小河口夹河套召开莱、海边区,莱阳东、北、南部的党组织和农民协会负责人联席会议。
会上,县委书记李伯颜向与会者部署攻城劫狱和建立莱阳苏维埃政权的实施方案:以鸡毛传牌为联络信号,兵分四路攻打莱阳城的四个城门。在讨论方案时,大多数人认为部署得当具体,充满胜利信心。
但是,贪生怕死的小院村党组织负责人赵百原,在会议之前即把攻城劫狱的机密泄露给本村阶级异己分子赵会原,策划了破坏攻城计划和杀害李伯颜的阴谋。就在大家热烈拥护攻城方案的时候,赵百原突然提出反对意见,他以攻城时机不成熟等理由,起哄发难,使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疑惑不定。直到凌晨3点多钟,反对派仍纠缠不休,搅得会议无法进行,李伯颜只好宣布休会,决定次日晚再作研究。
会后,赵百原谎称本村人留下开会,诱骗李伯颜参加。年轻的李伯颜身处逆境,对赵百原一伙缺乏警惕和防范,当他正在思考会间争论的缘由时,即被赵百原、赵洪恩、赵洪明、赵永思等用腰带勒死,秘密埋在河套里。此事,到1947年土改复查时,党组织才查清赵百原是元凶,将其处决。
6月11日,国民党莱阳县公署保卫团抽调大部分士兵下乡征收户捐,莱阳城内仅留护城士兵40余人。城内地下党员宋仁甲,不知李伯颜被害,又与县委联系不上,遂连送两封密信给田益三,让其率部攻城。当日下午,田益三也不知李伯颜被害,接到密信后就按照李伯颜原定的攻城部署,率部疾赴城东吴格庄村西蚬河东岸密林里集结待命。徐子山接到田益三的鸡毛传牌后,也派30余人枪奔向莱阳城。黄昏时,发现城内侦探绕城北去,田益三怕暴露攻城意图,立即下令强攻东门。东门十几个护城兵仓促迎战,田益三部击毙了保卫团警备队长王秀山,占领东门城楼。这时内应宋仁甲派人送出4箱子弹,支援田益三,田益三抓住战机,率部乘胜攻破西门和南门,接着直逼县公署,在徐子山部的接应下,夺取了钟鼓楼,攻进监狱,打死狱卒,救出了270多名被关押的群众,县长王宝仁弃城逃窜。
县城攻下后,外出征收户捐的保卫团和驻平度的齐玉衡旅向莱阳城救援,田益三自知势单力薄,又始终未见李伯颜带领的“胶东抗粮军”,为防有变当夜撤出县城。
李传敏介绍,尽管“胶东抗粮军”攻打莱阳县城不算成功,但是此举在胶东开创了贯彻“八七会议”精神,以革命武装反抗反革命武装斗争的先河,对烟台市革命斗争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YMG记者 耿 晶 通讯员 家 荣)
浏览:8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