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胶东临时工委书记吕其恩

Admin 发表于2014-10-27 19:38:15
  革命少年初长成
  吕其恩1911年10月26日出生于辽宁省长海县王家岛村东滩山东屯的一个渔民家庭里。1921年就读于王家岛小学,1925年在石城岛高等小学读书,后入中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学校停办。正在初中二年级的吕其恩被迫返乡。当时日本人在东北烧杀掳掠,时不时地制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惨案,中国百姓毫无尊严和安全可言。年轻的吕其恩满腔怒火,决心脱离日本扶植的满州国,寻找光明,寻找可以赶走日本侵略者的力量。
  1932年夏天,21岁的吕其恩到达烟台。吕其恩进入烟台八中初中部三年级一班续读,1933年夏天,考入高中部。
  在烟台八中期间,吕其恩深受马列主义等进步思想的影响,开始在进步同学中组织起读书会,撰写文章,学习和宣传革命道理。同时,他还组织同学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亡华的阴谋,控诉国民党和反动阶级的黑暗统治,积极主张抗日救国,收复华北。他向往革命,一心想加入中国共产党。
  但是在当时,烟台的党组织活动极少,而且都是隐蔽的地下活动,想找到党组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吕其恩想了一个办法,他和同学经常到销售进步书刊的烟台大华书店,注意观察购买进步书籍的人,觉得谁像共产党员,就主动上前打招呼,想通过这种方式找到地下党组织,但终未能如愿。
  1934年暑假,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按命令全省高中学生一律军训两个月。吕其恩和他的同学都被集中到胶济线上的青州(益都县城)参加军训。期间,他们结识了潍县广文中学的学生、共青团员罗家治。他们在一起交流思想,谈论革命。经过考察,罗家治给他半张《红色中华》小报和一份共青团的秘密文件。吕其恩用最好的衣服剪成布包将这半张小报仔仔细细包好,到了晚间夜深人静的时候,几个同学凑在一起秘密传阅、诵读。两个月后,吕其恩回到烟台。
  抬“尸”游行震动烟台
  1935年春,烟台南山的梨花竞相开放,各校组织学生前往观赏。中午,烟台真光女子中学学生徐明娥和几个同学正在一小山沟小解。国民党烟台市公安局警察孔凡树发现后,顿起歹意,上前调戏污辱。徐明娥等人奋起反抗,并怒斥孔凡树无耻。孔恼羞成怒,开枪将徐明娥打死,制造了震惊一时的“血溅梨花”惨案(也称徐明娥事件和梨花事件)。事件发生后,烟台社会各界无比愤慨,纷纷向国民党烟台当局提出抗议,要求惩办凶手,安葬死者,抚恤死者家属等。然而,孔凡树胆敢如此嚣张,其实是有背景的。他的姐夫,就是当时的烟台公安局局长,本想包庇凶手的国民党当局对群众的呼声视而不见。
  在学生界,吕其恩挺身而出,以八中学生会的名义,积极串连烟台的志孚中学、益文学校、真光女子中学等学校的同学,决定由一名女同学扮成女尸,抬“尸”游行。他们成立了游行示威筹备会,吕其恩是领导人之一。
  游行当天,八中校长下令关闭大门,企图阻止学生上街。但吕其恩带领学生冲开大门,与志孚、益文、真光等中学师生和烟台市的小学教员汇合,保证了这次活动顺利进行。游行队伍来到戒备森严的市公安局大门口,高呼:“严惩杀人犯!”“为徐明娥同学报仇!”等口号。
  强硬的国民党当局终于害怕了。最终,他们派出了国民党公安局的一位负责人,与学生代表面对面商谈。答应负责死者的埋葬费、家属的抚恤费等。
  这次斗争的胜利,震动了全市。但是,由于吕其恩等人的革命活动触怒了学校和当局,1935年7月,吕其恩和同学柳运光等被以不遵守纪律这样低级的借口开除学籍。
  北大旁听找到组织
  1935年7月初,吕其恩和柳运光乘船离开烟台到达天津,从这里辗转来到北平,他们的打算是,一边求学,一边寻找党组织。
  人生地不熟,事情进展得很艰难。在北平,吕其恩连考两次北大,都未被录取。后来,他在北大当起了旁听生。1935年秋天,他搬进了沙滩公寓。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位进步青年,名叫李晓峰。当李晓峰得知吕其恩的经历和被开除学籍的原因后,便借给他一些进步书籍看,经常和他探讨时政。经过一段时间考察,李晓峰告诉吕其恩,他就是中共党员,并介绍吕其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6年6月,北平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向吕其恩传达了北方局的指示,要他回烟台工作,先设法成立中共烟台市工委,时机成熟再成立市委,并设法沟通与胶东农村党组织的联系。吕其恩回烟台后,经过一段工作,组建了中共烟台市工委,由他任书记,并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后来,又向组织推荐了理琪。北方局经过研究,决定中共胶东临时特委改为中共胶东临时工委,理琪为书记,吕其恩为副书记。到这年的12月,临时工委遭到破坏,理琪被捕,吕其恩在上级指示下,于1937年2月将胶东临时工委机关迁到威海,领导成员也作了相应调整,吕其恩任书记。1937年12月上旬,理琪从济南监狱获释回到胶东,在临时工委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了中共胶东特委,理琪任书记,吕其恩调任副书记。
  解放东北战功赫赫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我胶东各部队根据党中央“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分批乘船东渡黄海,进军东北。9月17日,吕其恩率领一个县大队最先到达安东。当时,遵照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指示,成立东满司令部。在部队迅速扩大的情况下,组成了第三支队,吕其恩兼政委,并建立了维持治安的保安司令部,吕其恩任司令员。后来,吕其恩为开辟向东北进军道路,继续率部向东北境内挺进,先后多次参加和指挥过解放东北的战斗,曾担任过庄河县人民政府主席,中共安东市市委书记、市长。
  1950年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抽调吕其恩赴苏联考察党的组织工作。7月回国,任中共沈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兼工业部部长。朝鲜战争爆发后,12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策五分部党委书记兼部长,指挥抢运军用物资、修筑战地仓库和营房,多次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后勤部的表彰,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勋章。1952年12月回国,任哈尔滨市市长。1956年9月,当选为中共“八大”代表。1957年7月,松花江出现特大洪峰,他任防汛总指挥,指挥抢险。抗洪斗争胜利后,动员全市人民修筑半永久性的护坡江堤,并分段修建带式江畔公园和重建太阳岛风景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他倡议、支持下,建设三棵树化学工业区、哈西机械工业区及长岭湖风景区。
  “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其恩受到江青一伙迫害,被批斗、戴高帽游街、劳动改造。1971年5月,患病手术。11月,任哈尔滨市革委会副主任,中共哈尔滨市委副书记。他主持召开科技人员座谈会,鼓励大家献计献策,支持建工局招回强令回乡的高级工程师。一批地方工业设施得到更新、改造。
  主政哈尔滨,专注民生
  吕其恩主政哈尔滨时,在当地市民中口碑极佳,主要原因是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改善人民生活上来,在一些柴米油盐的民生大事上极为认真,即便身体不好,也是操劳于政务,不肯休息。
  七十年代中期哈尔滨人曾经一度吃不着酱油,人们拎着大大小小的瓶子,骑着自行车全城到处跑,排班站队买酱油,全市出现“酱油事件”。
  1974年,当时的吕市长已经是63岁了。这位延安的老干部,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文革前,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哈尔滨的建设之中,长期的操劳和“文革”中的遭遇,让他患上了严重的神经根炎。
  在物质生活极为贫乏的七十年代,“酱油事件”的出现,对稳定老百姓的情绪影响很大。出现“酱油事件”让本来就已经满负荷工作的老市长肩上又多了一副担子。“再不能让老百姓吃酱油也凭票了,不能让老百姓的饭桌上再没了酱油。”这是老市长最大的感受,他几乎走遍了全市所有的酱油厂,他看到的好几个工厂都因文革期间减产停产,造成厂房年久失修,设备损坏而不能生产。他来到当时哈市最大的酱油厂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当年日本人留下的发酵车间,现在已是面积狭窄,设备陈旧,工人们冒着近40度的高温,汗流浃背地忙个不停。当他们知道眼前这位陌生人就是哈尔滨市市长时,简直不能相信,市长竟能到这闷得喘不上气来,弥漫着大豆、麦麸发酵味道的酱油厂车间来看望工人。
  在市长办公会议上,吕其恩提出:为酱油厂拨专款,建造一个新的酱油车间,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全市人民吃酱油的问题。随后,吕市长披挂上阵,亲临建筑工地的施工现场,指挥“酱油会战”。
  半年多的时间,一座两层楼的新厂房,在酱油厂院里建成了。新车间采用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设备,工人的劳动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产量翻了一番,哈尔滨的老百姓吃酱油的问题解决了,当新车间生产的第一桶酱油出来后,正阳河选派了六名职工代表去看望住进了医院,已经不能起床的吕市长,吕市长流露出欣慰的目光。
  1979年7月,吕其恩病逝。终年68岁。(YMG记者 李 珑 通讯员 家荣)
 
浏览:966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王帅
    王帅
  • 潘龙
    潘龙
  • 林平
    林平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