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楚珍在长期的医学活动中,秉承其父“三治三不治”原则,即:街坊邻里治,市井穷人治,疑难大病治;高官不治,劣绅不治,汉奸不治。在青州地区有口皆碑,留下许多“马先生为穷人治病不要钱,亲自熬药送上门”、“马先生鬼门关救人”、“众医束手他敢医”等经典故事。济南解放前夕,马楚珍乘着马车,冒着生命危险,日夜兼程,在大雨中急行7天7夜,给济南地下党组织送秘密情报,并将8名进步学生从济南国民党占领区转移到益都解放区,这8名学生后来分别成为革命干部、留学生、著名专家等栋梁之材。
1948年,马楚珍脱产参加革命工作。建国初,担任过益都县镇反委员会副主任、土改委员会主任、抗美援朝委员会副主任、县各届人民代表大会主席等社会职务。因公正无私,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青州是回族、满族少数民族群众相对集中聚居的地方。建国之初,如何发展少数民族经济,让人们上好日子是一个很棘手的难题。在马楚珍主持下,回族群众建立“伊光织布厂”,吸收百名回族群众人厂做工人,成为解放初山东为数极少、引入注目的少数民族企业。1950年,马楚珍以“华东地区少数民族国庆观礼团”成员的身份进京,当毛泽东主席在怀仁堂接见、宴请了少数民族观礼团时,马楚珍代表华东地区向毛泽东主席敬酒,被周恩来总理称为“美髯公”。
后来,马楚珍相继担任县卫生院院长、县政府卫生科长等职务。1955年,成为青州历史上第一任回族副县长,主管教育、卫生、文化等工作。马楚珍做副县长期间,淄博地区金岭镇因为婚姻问题发生民族冲突,剑拔弩张,枪战一触即发。马楚珍临危受命,奋不顾身,穿梭于两边荷枪实弹的群众中进行有理、有力、有节的说服教育,分析利害,化解矛盾,终于避免了一场恶性事故。1958年,马楚珍担任山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为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增进民族团结、提高少数民族物质文化水平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文革”中,马楚珍被“造反派”罗织种种罪名,残酷迫害。“文革”结束,他在担任省民委顾问、省伊协主席的同时,还担任了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山东省政协常委会的“双常委”,以古稀之年从事频繁的社会工作。1983年,马楚珍积劳成疾,因病去世,享年76岁。
浏览:107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