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如生平传略

Admin 发表于2014-11-03 16:51:29
李竹如(1905~1942),原名贻萼,字世华,曾用名一凡。山东省利津县城关区庆科村人。童年在家乡读小学,1922年到惠民山东省立第四中学读初中,1925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高中。平时他注意搜集进步报刊,宣传进步思想。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附中停办,李竹如到济南正谊中学读书,在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在党组织领导下,他同几位进步同学,集资办《竞进》周报,开始了办报生涯。为工作需要,李按照党的指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8年,他受命回利津县开展工作,当时军阀混战,利津等县一时成为空白地带。李竹如公开以国民党员的身份,组织县党部,团结进步青年,反对封建势力和贪官污吏,开展革命活动。国民党正规军进入山东后,在利津县打击进步人士,把李竹如列入镇压对象。在一天夜里,乡亲们用绳子把他滑出城墙外逃走。他第二次到南京,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政治系。学习期间,他以黄包车夫为素材,写了新兴文艺小说《车夫》。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担任了中央大学中共支部书记。他积极领导学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发动南京各学校师生,于9月28日在南京示威游行,捣毁了诬蔑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央日报》馆,人心大快。接着,京津沪等地大批学生到南京请愿,李同他们并肩战斗,于12月27日,组织南京及各地学生代表3万多人联合举行请愿示威,南京国民党政府派出警察镇压,在珍珠泉桥,制造了“珍珠泉桥惨案”。李竹如临危不惧,一面抢救战友,一面组织疏散,表现出他的革命热情和组织领导能力。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南京爱国师生再次组织请愿示威,中央大学首当其冲。国民党反动派勒令中央大学停课,提前放寒假。春节期间,南京地下党组织遭破坏,中央大学的几位党员被捕。春节后,李竹如只好放弃学业到济南寻找党组织,到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任教。当时,乡村师范学校的党组织也遭到破坏。为恢复党组织,他同季华创办了《今报》。季华曾在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学习,是一位进步女青年,她和李竹如志同道合,彼此爱慕。不久,济南国民党政府又进行了一次大逮捕,季华被当作嫌疑对象被捕,四个月后,被营救出狱,二人到北平完婚。1932年秋,李竹如更名李一凡,同季华一起到平原山东省立第五乡村师范任教。到校后与共产党员马宵鹏取得联系,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共抗日主张。1934年3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扶持末代皇帝溥仪做伪满傀儡皇帝。为揭露敌人阴谋,李竹如编写了《大登殿》讽刺剧,他既当编导又当主要演员。演出时,台下观众大骂溥仪卖国求荣,痛斥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李竹如利用课堂作为宣传阵地,团结教育了大批爱国青年,并发展他们入党,走向了革命道路。1935年,李竹如到济南同国民党员杨沛如创办《新亚日报》,李竹如任副社长兼副总编。他将正谊中学进步同学聘来担任编辑、记者,使报纸的实权掌握在革命者手中。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新亚日报》当即刊登。李竹如一面教学一面办报,来往于济南与平原之间。后辞去教学专门办报,任报社主编。由于《新亚日报》为人民大众说话,在读者中的影响与日俱增。杨沛如社长越来越追随蒋介石,千方百计排挤李竹如,李被迫离开了报社。1936年夏,李竹如到上海,办起了《文化报》,由教育家蔡元培题写报头,报纸编辑人员极少,李竹如既是主编又是编辑、记者,大量文章由其写作。同时,他还要到印刷厂,安排排版、印刷和校对等事宜。《文化报》发表了大量救亡文章,还用相当篇幅介绍新兴文艺运动。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后,李竹如写了专篇通讯《鲁迅先生之丧》,。后在《文化报》开辟专栏,系统地介绍了鲁迅的生平和著作。此后,在专栏内,相继介绍了郭沫若、茅盾、巴金、丁玲等几十位进步作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文化报》虽然出版时间不长,但发行量很广,除上海市外,还发行到北平、江苏、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市。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李竹如赴延安参加抗日。李竹如随身携带钢版,一路上,把《中共中央宣言》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油印成册,横跨安徽、河南、山西三省,步行千里,边走边散发。沿途爱国知识青年,一听说大名鼎鼎的《文化报》主编来了,纷纷主动投靠他。李竹如把这些爱国青年编成一支宣传队,沿途宣传抗日,人数越来越多。同年10月,他带领这支宣传队进入晋东南,遇到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被留在一二九师作民运工作,在顺县一带发动群众抗日。1938年,李竹如调晋冀豫区党委机关报《中国人报》任社长兼总编。1939年1月
1日,《中国人报》社和《新华日报》的华北工作团合并,出版华北版《新华日报》,李竹如任副总编。1939年5月,李竹如调任八路军十八集团军第一纵队秘书科长。6月下旬,一纵总部到达沂蒙山区,李竹如任一纵民运部长。同年9月,调任山东分局民运部长,在鲁中、鲁南、滨海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工作。1939年冬,李竹如任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兼任《大众日报》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山东分会理事长。为把报纸办好,他首先抓编辑、记者的队伍建设,教育大家重视加强报纸的党性和人民性,靠自身奋斗,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他对重要社论和短评都亲自撰稿,几乎每周写一篇社论。在游击战争环境中办报,经常遭遇敌人的破坏,报社先后转移在沂水、蒙阴、费县、滨海等地。印刷厂每迁到一地,机器铅字安置在堡垒户内,必要时埋藏地下,保证了报纸印刷的安全。为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他带领排字工人,改革排字技术以木代铁,制成了木制石印机,木制铅印机,木制胶辊等。1940年2月22日,李竹如当选为山东宪政促进会常委,任组织部部长。同年7月26日至8月26日,山东省联合大会在临费沂边联县青驼寺(今属沂南县)召开,李竹如被选为主席团成员,会上被选为驻会参议员。1940年下半年,李竹如任山东文化界救亡协会会长。1942年1月,被任命为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秘书长兼山东分局调研室主任。1942年,日本侵略军集结兵力,对沂蒙山区根据地进行“扫荡”。同年11月2日拂晓前,山东军区和战工会转移到对崮峪,近万名日伪军对对崮峪实行“围剿”。在突围中,李竹如头部中弹牺牲。李竹如牺牲后,山东各界举行了追悼大会,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致了悼词。李
竹如的遗体就地掩埋,后移葬利津县革命烈士陵园,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内陈列着李竹如的事迹介绍。
浏览:1198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