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 杨维屏毕业后当了一名教书先生。时值“七·七”事变爆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他投笔从戎,和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抱着誓死不当亡国奴的爱国之心,准备自己组织抗日队伍。 这时, 中共山东省委成功地发动了徂徕山起义,他们便于1938年3月在共产党员董琰和爱国人士杨荆石的介绍下, 在高家岭村组织了一个小队到黄庄参加了抗日武装起义。 5月,杨维屏经董琰、刘其人、胡乃家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被分配到山东分局机关任机要科长。1939年3月,任山东分局组织部组织科长。 1940年12月,中共莒中县委成立,杨维屏任组织部长,1942年5月任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之后,是抗日根据地最为困难的时期,外有日本侵略者的频繁扫荡,内有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的一次次反共高潮。杨维屏领导全县抗日力量坚持与敌斗争的同时,认真贯彻中央的指示,开展了以减租减息为内容的“双减”运动,有力地打击了反动势力,团结了中坚力量,组建了工、农、青、妇等群众团体,多数村建立了党支部和村政权,巩固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1944年,杨维屏调到山东分局办公厅任秘书,主要负责分局的电文、会议安排及接待工作,并兼编刊物。1945年10月,杨维屏被任命为华东局滨北工作队队长,带领70多名干部进驻胶县。1946年上半年,他们配合县委深入开展了反奸诉苦运动,铲除伪政权, 发展党员,建立农村政权,使新区工作很快开展起来。1946年7月,胶县以洋河为界分为胶县和胶南两个县, 9月,华东局工作队撤销,杨维屏任胶县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1947年3月,解放军准备解放胶县和高密两县城,分东、西两线作战,东线指挥部由杨维屏任政委,胶南县独立团团长孙怀堂任指挥,经过两天两夜的战斗,解放了胶州城。高密、胶县的解放,使解放军控制了胶济线东段,孤立了青岛、潍坊之敌, 并打通了胶东、滨海、鲁中三个战备区的联系。1948年4月,奉华东局之命,杨维屏任民工团政委,带领1500人支援七纵二十一师解放淄川城。因支前有功,上级奖励他大盖枪1支、子弹50发、军毯1床。
新中国成立后,杨维屏先后担任中共胶州地委副书记、昌潍地委第二书记等职,他同广大农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基层工作。
1958年9月, 杨维屏被任命为山东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兼省科委副主任,授命组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接受任务后,他立即赶赴中国农科院,虚心向农科院的领导和技术人员请教。回到济南后,又认真听取原山东省农科所负责人和技术人员的意见,大胆地把一批年轻技术骨干提拔到领导岗位上。不到半年时间,一个包括11个专业研究所、1个实验农场和院部党政机构的农科院就筹建完成,于1959年3月14日召开成立大会。作为山东省农科院第一任党组书记兼院长,他十分重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并委以重任,使山东农科院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国内著名的科学家,研究出了许多国家级科研成果。他根据当地农民的特点,把增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列为农科院的重点工作内容。
三年困难时期,杨维屏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处书记兼即墨县县委书记。他吃住在基层, 坚持调查研究, 总结出了经济严重困难的原因:人民公社的“一平二调”、“大锅饭”、“瞎指挥”,挫伤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当时的实际形势下,他从群众生活极端困难的实际出发, 采取每人增拨1分自留地的办法,号召群众生产自救,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使即墨县粮食增产1亿斤。1962年他被调往山东常年灾区——惠民地区后,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怎么根治盐碱地上。胜利油田开始建设后,他被任命兼任山东省胜利油田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参与油田规划,代表地方党政军支持油田的开发和建设。
“文革”结束后,中央决定在辛店建设齐鲁石油化学工业总公司,引进一套年产30万吨乙烯设备,计划总投资60亿元人民币,杨维屏被任命为党委书记、总经理。到任后,他带领技术人员去北京、南京、上海找专家请教,不顾60多岁的高龄,亲赴欧洲、美国、日本考察,连续奔波87天,实地考察企业32家,完成了30万吨乙烯设备的引进工作,从1979年计划实施,到1987年5月30日一次投产成功。
1983年,杨维屏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主要从事调查研究和咨询方面的工作。同年10月他又兼任了黄河三角洲开发规划小组组长职务,带领由19人组成的规划组,奔赴黄河三角洲一干就是5年。 为制定综合治理开发规划,他在黄河三角洲近1700万亩土地上,深入各地调查研究,倾听各方意见,制定了长远计划和近期发展计划。之后,他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计划落实上,在开发资金缺口较大,难以有效开发土地时,报经省委同意,征得中央支持,3年争取国家资金6000万元,保证了400万亩荒碱地的开发。
1988年8月1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聘任杨维屏为咨询顾问。1990年11月10日离休,享受省级待遇。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杨维屏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聘为政府顾问。1994年10月4日在济南逝世。
浏览:117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