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这是个多么亲切的名字!不只因为这里西通秦川,南依伏牛山脉,曾是历代兵家必争的要地,更重要的是,偃师很早就建立了党的组织,抗战前是豫西革命活动的中心,抗战后地下党又组织了各种抗日团体,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正因为党在群众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偃师也就有了“红偃师”的称誉。
但是,自从国民党汤恩伯的军队来到豫西以后,豫西各地党的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群众的抗日怒火被摧残得奄奄一息,加上“水、旱、蝗、汤”四大灾害的蹂躏,整个豫西变成了人间地狱。偃师也同其他各地一样,已不再是当年的“红偃师”了。五个月前——一九四四年四月,豫西人民又遭受了一次空前的浩劫。 日寇为逼使国民党投降, 发动了“河南战役”,驻守在豫西的汤恩伯等部,号称四十万“国军”,不战而逃,仅仅三十七天,丢掉了三十八座县城。转眼之间,便把数千万人民抛在日寇的铁蹄之下。这景况谁不痛心!
为了解救河南人民,中央发出紧急命令:从黄河北的太行、太岳根据地抽调一支部队, 挺进豫西;从鄂豫皖边区的新四军五师组织一支精干队伍,进入豫南;并由王树声同志率领一部,随后从陕北入豫,统一领导河南的抗日武装,开辟河南敌后抗日根据地,以使华北八路军和华中新四军联成一片,为反攻创造有利条件。我们这支由太行、太岳根据地来的部队,番号是“豫西抗日游击支队”,司令员是皮定均同志,政委是徐子荣同志。按照预定计划,我们来到了偃师。
部队向前走着,沿途所见,真是触目惊心!早在出发以前,我们就听说过遭受了“水、旱、蝗、汤”四大灾害的豫西人民的苦难生活,可没有料到,实情比听说的严重得多!眼前是一片干裂的黄土,地里寸草不长,树木都已萎枯。天天可以看到被抛弃在路旁的白骨,村村都有正处在死亡边缘的饥民。多少人家在等待着外出逃荒的亲人归来!多少人家在担忧着被国民党抓走的亲人的安全!有一次,我们遇见一个病得半死不活的中年妇女。我问她,为什么家中无人照顾?她只是嚎啕大哭,伤心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还是旁人告诉我,她的丈夫被国民党抓去当兵,因开小差,被枪毙了。不久,她的大儿子又被抽丁抽走。她把祖上留下的两间破屋都卖了,想把儿子赎回来,谁知又被国民党士兵劫走。她一气之下,便把刚满周岁的婴儿摔死在保长脚下,免得长大又去当兵。她自己也就因此得了重病,躺在床上,整天哭哭啼啼……
豫西人民恨透了国民党军队。一路上我们听到许多老乡们聚众收拾汤军的故事。特别这次汤恩伯溃逃,更激起了人民的愤怒,拦途截打,解除了整排、整连、整营的汤军武装。就连汤恩伯的副司令王仲廉,率部逃到一个山坳坳时,也被群众拦住了。王仲廉还在马上耀武扬威地说:“我是三十七集团军副司令,堂堂抗日大军,谁敢阻拦?”群众却理直气壮地反问:“你们对俺百姓是狼,见了鬼子是兔子。鬼子来了,为啥夹着尾巴就跑?”王仲廉被问得张口结舌,无以对答。旁边的副官走出来,战战兢兢地问道:“你们到底……要干啥?” 群众一齐吼道:“把枪留下!你们没种抗日,俺们抗!喊着,叫着,一拥而上,动手抢夺。王仲廉见势不妙,打马便跑。当他逃到豫鄂交界的老河口时,随身只剩下几个马弁了。
群众赤手空拳夺取了汤恩伯军队的武器,纷纷组织起各种名目的地方武装。只可惜这些武装多数被地主豪绅们利用,成为他们发展个人实力的工具。我们进入偃师以来的这几天,每天枪声不断,大火燃烧,械斗频起……
这天,我们走在偃师的中部。天刚麻麻亮,部队翻过一个山口,冷不防一声枪响,鼓噪群起。抬头一看,山坡上黑乎乎地站满了人,挡住了我们的去路。
我们只好停止前进,向他们喊话:
“老乡们,我们是抗日的八路军!”
“八路军?不假,这是好队伍。可惜都在黄河北,咱豫西没有。”
“我们真的是八路军呀!才从黄河北过来的。”
“哪个知道你真假!谁脸上也没有刻字!”
战士们再要解释,对方已哄动着叫嚷起来,舞刀弄枪就要动武。最后还是干部们举起大盖枪,拍拍腰间的牛皮子弹盒,向他们解释说,这都是在太行山区打日本缴来的,并向他们说明:我们只是借路,绝不打搅百姓。他们这才答应下来,让我们翻过这个山口,到达了佛光峪。
佛光峪,是偃师南部山区的一个大村。这里山岭绵延,山里尽是盘山路,很适合于打游击战。当我们到达时,皮司令员和徐政委也已过来了。支队的其他部队,正兵分五路,配合地方工作队分赴伊川、临汝、嵩县、巩县、密县、禹县等地活动。我们把一路上的经过向他们作了汇报,他们当即指出,眼前的环境非常复杂,特别是国民党的特务正布下一个阴谋,他们趁乱打着我们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弄得群众真假不明,给我们造成了很多困难。因此,必须迅速采取措施,打开眼前的僵局,使我们很快在群众中生根立足。于是决定:先来个武装大游行,广泛地开展宣传活动,把八路军过来了的消息尽快告诉群众。群众本是心向我们的,偃师又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澄清了是非,辨明了真伪,群众自会欢迎我们。这个宣传的任务,就交给了武占魁同志。
武占魁同志带着一个排,立即由佛光峪出发了。一路尽走大村大寨,走人多的地方。战士们武装整齐,容光焕发,随身还携带着大批“豫西抗日游击支队”的布告、《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各种标语传单在沿途散发。每到一地,一杆红旗在前面飘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其他抗战歌曲响彻四方。不论在村寨边,还是大道口,只要有人,就停下来宣传党的政策,说明八路军来这里的任务。
有时候,他们走近一些村寨,寨门忽地紧闭起来,任你磨破嘴皮,也是不开。战士们既不动怒,也不着急,坐在寨门前唱起歌来。到吃午饭的时候,就把袋里的干粮掏出来啃着充饥。没有水喝,喊老乡们从寨墙上放下吊桶,把大头银元放进去,买他们的开水喝。天黑了,就在寨门外露宿,以星空为被盖,以禾柴为床褥。老乡们很快便从这些行动中辨明了真伪,一处处寨门嘎然而开,群众像亲人一样把战士们迎进寨去。
有一次,他们在陶家寨又遇到了拦阻。群众听到战士们的喊话,最近又听到附近风传的消息,已是半信半疑。正要打开寨门,来了个恶霸乡长,硬把机枪架上寨墙,不许战士们前进一步。局面顿时紧张起来,战士们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就在这种僵持中,忽地跑来一个青年,站立在寨墙上招手喊道:“乡亲们,这是真的八路来了-…他们就是打登封机场的八路,不会有假……”后来才知道,这个青年曾被鬼子抓到登封去修飞机常一个多月以前,皮司令员他们路过登封时,打进了这个机场,歼灭了守卫的鬼子,解放了两三万民夫。这个青年回来以后,就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全部告诉了寨里的乡亲。他的话比什么都灵验。老乡们一阵呼喊,把恶霸乡长的机枪掀下寨墙……
这一次游行宣传,犹如一阵春风,吹遍了偃师的村村寨寨,“八路军过来了”的喜讯,在千万人的口里传诵着。群众的误解消除了,国民党的阴谋被揭穿了,恶霸地主再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利用群众武装来与我们对抗了。我们不论走到哪里,处处都是热情欢迎,殷勤相待。这时候,因遭国民党迫害而失掉了关系的地下党员,也都很快地找到我们,成了我们和群众联系的桥梁,日以继夜地积极协助我们开展工作。与此同时,皮司令员也做了许多地方实力派的工作,争取了佛光峪的乡长裴子明,使他靠拢我们,献出了藏在窑洞里的全部弹药。这样一来,我们在偃师才算初步扎下根来。
不久,我们又听说戴口镇西面的五小村,有位名叫李勉的老人,他行医为业,为人耿直,经常照顾贫苦人家,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的儿女早在抗战开始,就奔赴了延安。为了团结他抗日,我们派了武占魁和地下党员杨福明同志一起前去,请他出来参加地方工作。开始他还有些犹豫,后经我们“三顾茅庐”地几次邀请,他又目睹我们部队严明的纪律,正直不苟的行动,终于拍拍胸脯,慷慨地说:“中!共产党千里迢迢,来救咱中原民众,我老汉跟你们走!从此他把名字改叫“李旭”,意思是八路军到来,才使豫西有了光明,宛如东方出现了鲜红的太阳,冉冉升起。
这时,整个豫西,也在逐渐改变着面貌。一连几次战斗打击了鬼子的气焰,拔除了几个伪军据点,收拾了几支土匪武装。以后,群众很快地发动起来了。巩县、嵩县、伊川等县,都先后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而且成立了嵩山、箕山两个专区。我们经过筹备,也成立了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大张大张的布告贴出去,群众争先恐后地围着看。上面县长的署名不是别人,正是李旭老人。没有多久,李旭又动员了他的侄儿,收集附近民间的枪支,成立了偃师警卫连。这便是偃师人民组织起来的第一支武装。
群众有了自己的政权,有了自己的武装,气儿更壮,腰板更硬了。每天,络绎不绝地有人到县政府来,倾诉他们的疾苦,提出他们的愿望。对群众的控诉,我们一概积极支持。
一天下午,一个衣不蔽体的农民,从数十里外跑来,声言要告状。一经查询,原来这个农民由于一连几年遭受“水、旱、蝗、汤”之害,家里的人都死光了,只剩下他和一个小儿子。前年,眼看着小儿子要饿死,他不得不狠了心,把仅有的两亩地卖给了地主。现在他身无立锥之地,特来找政府作主。县委会作了研究,认为这正代表了群众的迫切要求,应予以解决以利抗日。恰于此时,县里又收到支队部和嵩山专署发来的通报,上面说,巩县琉璃庙沟等地,正进行“倒地”斗争,把凡是过去荒年贱价卖出去的土地,一律按原价赎回。于是,我们也立刻行动,一个声势浩大的“倒地”运动,便在偃师南部山区开展起来。为此,我们还专门成立了工作队,分头到各村寨去帮助工作。工作队走到哪里,哪里的群众就熙熙攘攘,竞向他们反映情况、提出控诉。在工作队的帮助下,经过开会、讲理、折算地价、丈量土地,最后把一张张卖地文书从地主手里索取回来,一把大火,付诸一炬。老乡们如同掀掉了身上的一座大山,那种喜悦的心情,简直无法形容!
村寨里像节日一样沸腾起来了,农民们欢天喜地,互相道贺,跑到失而复得的土地上欢呼。多年来不玩的高跷、旱船、曲子戏,又闹起来了。到处吹吹打打,尽情欢乐。
至此,我们和群众结成了血肉关系。政权更加巩固,农村青年大批参军,地方武装也在原先“偃师警卫连”的基础上,扩大成立了“偃师独立团”。以后当鬼子到山区来“扫荡” 时,群众、民兵配合我们主力一个连,在佛光峪和西官峁把鬼子打得落花流水,死伤四五百。偃师,这个古来兴起过多少农民义军,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的地方,又红起来了!
浏览:38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