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伍回忆战斗剧社回延安

Admin 发表于2016-05-01 00:23:04
一九四二年的夏天,晋西北的群山中,到处盛开着芬芳诱人的山丹丹花,庄稼也长得遍地油绿。田家会战斗胜利后,部队正在准备迎击日寇可能进行的“报复扫荡”。一天,我们剧社几个同志下部队工作刚回来,忽然有人兴奋地对我说:“你知道吗?军区要派咱们剧社到延安去学习啦!”我听了,心里简直也像山上的山丹丹花一样,盛开起来。延安,这是我日夜向往着的地方啊!那儿是我们党和八路军的首脑和心脏,那儿有敬爱的领袖毛主席。当时,我恨不得身生双翅,步履轻云,一下飞腾起来。
我们剧社的前身是红二方面军的宣传队,长征到陕北时,改名为战斗剧社。抗战爆发后,随一二○师部队转战在晋绥冀察等省的敌人后方。一九四○年晋绥军区成立,又归晋绥军区政治部所属。贺龙师长和关向应政治委员,一向对这支在战斗中成长的文艺队伍非常关心,这次是为了让剧社能在较好的环境中进行整训,才决定我们暂时离开前方到延安去学习的。
我们剧社踏进延安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每人得到一份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文艺座谈会,是在我们来到之前刚刚开完的。我们剧社社长欧阳山尊同志曾作为剧社代表先行到延安参加了会议。他在会上听了毛主席的讲话。欧阳社长觉得这个讲话极为重要,会议刚结束,就迫不及待地往回返。走至中途,在绥德迎着了剧社的同志们,他就根据记录先向我们传达了毛主席讲话的主要精神。主席的这个讲话,全面地、系统地发展和丰富了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尽管我们当时一下还不能领悟其深远意义,但很直觉地意识到毛主席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和我们的工作有关系,和我们的思想有关系。听了传达,好像找到了一把开心的钥匙,过去工作中有许多模糊不清的问题,突然找到了答案。一路而来,同志们不住地谈论着主席的讲话内容,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一份主席的讲话稿。现在刚走进延安的窑洞,立刻就看到了这个讲话的全文,真是如获至宝。
我们来延安的主要任务是整训。这时,延安正开展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我们也就卷入了这个学习热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整风文件之一,也是我们学习的基本文件。我们读着它,就像病人服了良药一般,精神顿见舒展,恨不得一字一句都刻在脑子里。同志们夜以继日地阅读、讨论,并把主席的讲话当成一面镜子,对照自己检查自己。学习中的第一个收获是:主席的讲话,一针见血地解决了我们剧社拿什么节目给延安做“见面礼” 的争论。剧社来延安后,领导上就确定要演出些节目,让在延安的首长和观众看看我们的“货色 ”,然后才好倾听意见,求得具体指导。拿什么节目呢?最初大家的思想并不一致。 有的说:“延安有的是专家、名人,咱们那些‘小玩意’、‘豆芽菜’,可拿不出手来。”甚至有的说:“咱们得排几个‘名戏’,才能在这里露露脸。”但也有相反的意见,认为要显出我们的传统来,必须拿自己在前方创作、演出的东西。这些同志说:“只要是拿出我们在前方常演的节目,就是‘小玩意’、‘豆芽菜’也是应该的。”在学了主席的讲话后,这个争论,当然就迎刃而解。剧社领导上决定拿反映前方斗争生活的东西来给延安当“见面礼”。于是挑选了几个在敌后曾多次演出而深受群众欢迎的节目,另外还根据在前方所熟悉的生活和材料,组织集体创作,突击写了几个小戏。先后演出的计有:《丰收》、《回头是岸》、《晋察冀的乡村》、《荒村之夜》、《求雨》、《自家人认自家人》等。这些节目除了话剧、儿童剧外,还有小型报告剧、活报剧等形式。演出之后,延安观众广泛地给予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好评。
特别使我们荣幸的,也是永远不能忘怀的,是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亲自看了我们的演出。我深深地记得,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初的一个晚上,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我们演出刚要开始,一个消息传遍了后台:“毛主席来了!”“党中央的首长们来了!”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很多人激动得泪都落下来了。几个同志在台上一演完自己的角色,也没来得及卸妆,就绕到台下去了,都想就近一些好好看看毛主席。
主席坐在观众席里,聚精会神地观看剧中的每个细节,时而还和坐在旁边的其他首长低声交谈。直到演出结束,我们几次谢幕时,主席仍站在台下不住地鼓掌和招手。
这一晚,我们好多同志久久不能入睡,窑洞里充满着欢乐、洋溢着幸福。更使我们难忘的是,这次演出后不几天,毛主席还亲笔给我们剧社写来了一封信,信上说:“感谢你们,你们的剧我以为是好的,延安及边区正需看反映敌后斗争生活的戏剧,希望多演一些这类的戏。”莫大的鼓舞,巨大的光荣,激发着我们每一个人。信,从这个人手里,传到那个人手里,直到今天,它仍然被珍惜地保存着。
徐老看完我们的演出,当场就热情地说:“你们的演出,反映了红军时代的传统精神。”
这时,贺龙师长、关向应政委都在延安。他们从红军时起就是战斗剧社的老上级。剧社一直就是在他们亲手培育和关怀下成长起来的。贺师长这时已担任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司令员,关政委因病在蓝家坪中央医院治疗。我们剧社这次来延安整训,也正是贺龙师长、关向应政委亲自安排的。所以我们在延安学习期间,贺师长、关政委曾不止一次地接见了剧社的负责同志,每次都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的指示。贺师长曾指示我们:要在延安多演些前方的东西,要好好学习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要好好检查在工农兵怀里躺得稳不稳,检查你们的方向对头不对头。关政委谆谆地告诫我们说:主席的讲话,是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思想的一部经典著作,一定要长期地下功夫学习,并指示我们要安心地在延安参加整风,要痛痛快快地“割尾巴”、“丢包袱”,把那些“知识分子”的旧习气彻底清除掉。
我们剧社的全体同志,也都深深感到,来到延安,在这阳光和雨露下,学习、整训,真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啊!因此,每个同志都下定了决心,好好学习。深夜了,窑洞里还亮着灯,交谈、学文件,一字一句地阅读着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我们学习过程中,延安文艺界的同志们,从各方面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说老实话,当剧社来到延安之前,我曾经想过:咱们这些前线回来的“土包子”,到延安说不定没人理睬。可是事实完全是两样。我们一到,就受到鲁迅艺术学院、部队艺术学校等文艺团体热情的欢迎。在我们演出中,青年艺术剧院、边区民众剧团等都给了很大的援助,并且有好几个同志在《解放日报》写了专文,介绍我们的剧社,评介我们演出的节目。我们整风开始时,鲁迅艺术学院和陕甘宁边区文协的许多负责同志来向我们作报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周扬同志的那次报告。
周扬同志一开头就很风趣地说:“过去听说贺龙同志领导的部队有三好:仗打得好、球打得好、戏演得好。现在报上常登着你们打胜仗的消息;又看到你们的‘战斗篮球队’在延安所向无敌(这时‘战斗篮球队’正在延安参加‘九一运动会’);再看到你们剧社的演出,真是名不虚传。”他这一讲,使得会场非常活跃。周扬同志接着说:毛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我们做文艺工作的同志“必须和新的群众相结合,不能有任何迟疑”。所以鲁艺今后的教学方针,一定要和工农兵群众紧紧结合起来。特别要和前方的对敌斗争紧紧结合起来。他说我们是从前方来的,在为兵服务上有很大的成绩,应该坚定不移地这样走。不要怕别人说“造型简单”,不要怕别人说“土包子”,只要遵照毛主席的文艺方向走,一定能取得胜利。周扬同志还亲切地嘱咐我们:“你们回到前方要和我们学校多联系,我们也要大力地支援前方,前方对学校有什么要求,一定能尽量充分地满足你们。”其实,这种支援当时就实现了,就在周扬同志给我们讲话后几天,从鲁艺戏剧系即调来王炎、林杨等七八个同志到剧社工作,大大充实了我们的艺术骨干力量。
延安的大批文艺工作者,经过整风,经过对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学习,都纷纷下乡、下厂、下部队;真正地做到了和当前政治斗争相结合,和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由此不仅迅速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品,而且对文艺工作者本身思想作风上的改造,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变化,在鲁艺演出的广场秧歌剧里,表现得最为明显。
那是在庆祝一九四三年春节的时候,结合着中国民间拜年的习俗,鲁艺组织了一个庞大的秧歌宣传队,在各个街头巷尾普遍地向群众作拜年演出,这个演出可说轰动了整个的延安城。鲁艺的同志们,还特地到我们剧社住的窑洞门口演了一常记得那次看到的有:王大化等演的《兄妹开荒》;于蓝等演的《挑花篮》;黄准等演的《新年劳军》;李丽莲等演的《跑旱船》;还有李焕之、时乐蒙、马可等,一会儿在乐队里伴奏,一会儿又到场上演戏。我当时看得确实振奋极了,不仅那种丰富多采的内容、新鲜活泼的形式、精湛朴实的表演,使人钦佩不已;同时还觉得这些同志大多是知名的文艺工作者,许多人还是鲁艺的教员,居然放下架子,走入了广场,真是面向工农兵的范例。他们把工农兵的思想感情,言谈笑貌,演得那样亲切感人,那样自然和谐。“艺术与人民大众结合起来,就发挥了它应有的光辉”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时我才算真正的领会到了。
鲁艺的广场秧歌演出,像磁石般地吸引着我,好几天我都一直跟着他们,看了一场又一常一边看一边不断地想:像这种轻便易行而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演出,带到前方去该有多好!过去我们在前方曾组织过“游击演剧团”、“五人演剧组”等,到敌占区去作“游击演出”和“飞行演出”,在形式上也作过种种尝试;但没有继续钻研,没有发展成有系统的东西,甚至还常碰到抵触。因为当时有些人不适当地强调“提高”,主张多演大剧、名戏。在那样残酷斗争的环境里,我们也确实尝过演大戏的苦头:要演大戏就得作大布景,没有木料,只有去拆寺庙,惹得老百姓到抗日政府去告我们的状。要演外国戏就得用外国服装和道具,别处找不到,只好跑到教堂里和牧师打交道。一出发演出,就要派民夫搬东西;一有了敌情,就要扛着布景片和道具箱子“跑扫荡”,甚至还要战斗部队来掩护。在这样情况下,剧社竟成了前线部队的累赘,自然就难说为工农兵服务了。现在看到鲁艺的秧歌队,背起锣鼓就出发,敲起锣鼓就演戏,群众看了还想看,观众与演员从思想感情上完全打成了一片,确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因此,我们剧社很快就把这一套节目排演出来,并结合前方情况,重新作了充实和调整,准备带回晋绥前线去。
一九四三年元旦和春节期间,陕甘宁边区的群众文艺活动,真是达到一个波澜壮阔的高潮。特别是秧歌剧的演出,更是遍及各个角落。群众为了庆贺生产大丰收,为了抒发在幸福生活中欢乐的心情,到处都自编自演,真是歌声遍野,锣鼓喧天。我们深深感到,这种新的气象,正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所放射的灿烂光辉!
刚解冻的延河水滔滔东流,春风吹拂着清凉山前的杨柳。我们怀着满心的喜悦,带着思想上的丰收,带着学习到的珍宝,告别了亲爱的延安,又重新走向前方。

浏览:52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