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先恩回忆黄安独立一师在宋埠吃“千家饭”

Admin 发表于2016-05-03 18:10:39
过去在农村里,有些慈爱的母亲,向左邻右舍要些“千家饭”给孩子吃,据说这样可以使孩子“长命百岁”;可是,已经不是孩子的红军战士,也曾吃过“千家饭”。
那是一九三一年的初夏,黄安独立一师奉命调到长江以北的宋埠一带,打击向根据地侵犯的敌人,保卫群众麦收。战斗很激烈,我们打得也很顺利。但是几天之后,部队的粮食发生了严重的困难。
前方指挥所不断给师经理部(即后勤部)打电话:“部长同志,粮食搞得怎么样?赶快想办法,战士没东西吃了,这样下去怎么打仗呀?”
情况相当严重。经理部立刻召集各团经理主任和连事务长前来开紧急会议。
人们来齐了,经理部长带着沉重的心情对大家说:“同志们都知道,部队断粮了,前方同志没吃的,就不能保证战斗的胜利。怎么办呢?到白区去搞吧,仗打得很紧,抽不出部队;向群众筹粮吧,目前正是青黄不接,群众也没更多的粮。大家出出主意吧!”有些同志原来还以为叫他们到师部来领粮的,听了经理部长的话,便悄悄把米袋藏在身后,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默默无言了。静了片刻,经理部长又催促大家:“谁先说,不要怕意见不成熟,提出来大家研究嘛!”
“不知道这个办法行不行。”一团三营事务长王奇华站起来慢吞吞地说,“咱们驻地附近村庄很多,是不是可以等老乡吃饭的时候,挨家去匀点饭。这样一来不会让老乡负担太重,影响生活,二来我们积少成多,也能解决点问题。”他刚说完,马上有几个人表示同意。
经理部长想了好久,才点点头说:“可以试试,不过有一个原则大家要遵守,那就是不许让群众挨饿。”
王奇华由师部赶回来,天已经黑了,他躺在一棵大树下,翻过来调过去,无论如何也睡不着。眼望着满天星斗,心里想:明天见老乡们怎么开口呢?他们会不会有意见呢?……一连串的问号在他脑子里转。
东方刚朦朦亮,他就爬起来,唤醒炊事员老李和另外两个同志,挑起木桶就出发了。走了十几里路,就望见龙头寺村的屋顶上升起缕缕的炊烟,这正是早炊时分。
村子一片紧张战斗的气氛:两个手持红缨枪的少先队员正在村头放哨,几个青壮年正在忙忙碌碌地捆绑担架。一群老乡蹲在一家门口,神色紧张地在谈论什么,他们看到王奇华走进村来,便围拢过来问:
“同志,从前边来的吗?打得怎么样?”
“我们的麦收保得住吗?”
“……”
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一堆问题,目不转睛地看着四个同志,等着回答。
王奇华擦了一把汗说:“打得很好,光前天晚上就消灭敌人一个营。”
老乡们听说前边来人了,都放下手里的活跑来听消息。人越来越多,把四个同志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当中。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费了很大劲,才从人缝中挤到前面来,睁圆两只大眼睛,屏气凝神地听着。
王奇华接着说:“只要咱们军民齐心,保卫麦收没问题。”快说到正题,他有点不好意思,嘴忽然笨起来,半吞半吐地说:“不过前方部队……”
人们脸上被胜利激起的笑容,立刻消失了,不知出了什么不幸的事情。
一个老汉急得直跺脚,他说:“同志,只管说吧,再坏的情况根据地人民也经历过,经得起考验。”
王奇华一看老乡们着急了,就赶忙解释:“不,不,大家放心吧,倒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部队断粮了,可你们也拿不出许多粮来。我们想,向你们匀点饭给前方送去。”
“闹了半天就为这事啊! 为什么不早说, 我们就是再困难也不能让咱部队饿着肚子打仗……”一个老大爷还没说完,一位白发稀落、手拄拐杖的老婆婆把话头接过去:“原来就为这个呀!咱们别再耽误时间啦,快回家拿饭吧!”话音刚落,人们像阵风似地散去,边走边喊:
“乡亲们,饭熟了少吃点,给红军留一些。”
这意想不到的顺利,使几个同志非常感动,老李说:“要是保卫不住麦收,怎对得起这些老乡呢?别看我没枪,就凭这菜刀和扁担也要拚死几个敌人。”
过了半袋烟工夫,人们都端着盛满各式各样饭的碗罐瓢盆回来了。看着群众这股热劲,王奇华不知说什么好,只是不停地向老乡们致谢。
“你们闪闪,让我进去。刚才那个挤在人们当中的小姑娘端着一个大碗,小心翼翼地从人缝中挤进来王奇华刚伸手去接,一看是一大碗面条,又把手缩回来,心想:日子这样苦,平常谁家能吃面呢?他连忙问道:
“小姑娘,你家今天吃面吗?”
“不,妈妈病了,外婆从外边买来点面。妈说病好了,让我把面送给红军叔叔吃。妈还说,不让我告诉你们她有玻”
王奇华听了心里一阵热,忙说:“拿回去给你妈妈吃吧,粮再缺也不在乎一碗面。”
“那不行,妈不让我端回去。”她急了,一翻手把面倒在桶里,像完成一件大事似的,带着得意的笑容说:“看你要不要?”
王奇华又感动又难过,把小姑娘搂在怀里,抚摸着她的头发,喉咙像有东西堵塞着,断断续续地说:“好孩子,回去告诉妈妈……我们一定把白狗打退,请她放心养病吧!”
小姑娘刚走,那位老婆婆又拄着拐杖回来了,提着一篮子鸡蛋,硬叫老李收下。老李说: “我们要的是饭,可不要鸡蛋,你拿回去自己吃吧!老婆婆生气地说:“下蛋的这只鸡是你们从白狗子手里夺回来的,吃几个蛋还不是应该的吗?”说完放下篮子转身就走了。老李见老婆婆有些不满意,忙说:“别生气,老婆婆,我们收下了。”老婆婆这才转回身,笑着说:“我说你不能让老人生气嘛!”
不一会,六个大木桶都装满了,王奇华便告别了老乡,急返前线。
“同志们,事务长送饭来了。”他们走上阵地时,最先发现的战士便大声喊起来。随着喊声,阵地上一阵骚动,一下子围上不少人。有的说:“你可来啦,可把我们想坏了。”也有的说:“一天多没送饭来,是不是做好吃的耽误了时间?”
王奇华说:“是啊,这顿饭真不容易,请上千个厨师做的。”
大家一听莫名其妙,揭开桶一看,有个战士不满地嘟囔开了:“怎么都是些剩饭?”
指导员是知道粮食困难的,连忙说:“不要讲啦,我看有剩饭吃就不错了。快来吃吧!” 王奇华同志默默地站了一会,说:“同志,这不是剩饭。是群众东家一碗、西家一瓢凑来的。”接着他把小姑娘送面和老婆婆送鸡蛋的事情说了一遍。
大家都抬起头看着事务长激动的脸,端着饭再也吃不下去了。刚才最不满意的那个战士忽然大声说:“事务长,我对不起你,也对不起老乡们。”说着转过脸去,用手背擦着眼。 这时,指导员把手里的饭碗高高举起,大声地说:“同志们,咱手里端的是‘千家饭’,是千万人民的心意,吃了这饭,不要忘了人民对我们的希望,我们要坚决消灭白匪,保卫麦收。”话刚说完,阵地上响起一片激动的吼声。
饭还没吃完,敌人又向我们进攻了。战士们立即拿起枪、刀,奋不顾身地反冲下去,喊着震撼天地的口号:
“消灭白匪!”
“保卫麦收!”
经过激烈的战斗,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打扫战场的时候,发现有一个牺牲的战士和敌人的尸体扭抱在一起,旁边有一把沾满血迹的菜刀和两个被刀砍死的敌人。这位壮烈牺牲的战士就是炊事员老李同志。大家怀着崇敬而又沉重的心情,把他抬到后方去安葬。
战斗胜利结束了,保卫麦收的任务完成了,但“千家饭”却永远铭刻在战士们的脑海里,永远鼓舞我们勇敢战斗。
谁在收藏
浏览:147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