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振武忆红一军团宣传队

Admin 发表于2016-05-03 19:51:39
我常常想起红一军团的宣传队,尤其是在建军节。
当时,宣传队员都是从连队挑选来的年轻活泼、口才流利、政治开展较快的班长和战士。可是多数人没念过几天书,就连教歌子、写标语、召集群众大会、布置列宁室(俱乐部),都是边学边作。由于我们同战士们一起生活,同享胜利的喜悦,同受艰苦的锻炼,熟悉战士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因此,我们的宣传活动就为大家所喜闻乐见,成为政治工作的有力武器。
活跃在根据地军民中间
列宁室,这是宣传队员在连队的重要工作场地。部队只要在一个村子驻三天以上,总是首先找两间好房子,由宣传队员协助连队指导员把列宁室布置起来;操课之余,就在这里唱歌、排戏、跳舞、讲故事、说笑话、猜谜语……进行各种有益的文娱活动。特别是教歌子,我们教战士,战士再去教驻地群众,一传十,十传百,党的政策和鼓动口号,便通过歌唱,很快地传到每个人的心里。远道来找部队的同志,只要站在村口听一听有没有歌声,就可以判断出村里有没有部队驻扎。
排练的节目够一次演出用了,就开一个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军民联欢晚会。
那是什么样的晚会呀:顺山坡架起几根竹竿子,用几块门板搭上一个简单的台子,挂上幕布,就算是舞台。要演歌剧了,一套锣鼓,一把二胡,就是伴奏的乐器。心灵手巧的宣传队员用细竹条做镜框,用墨涂黑,糊上一层玻璃纸,眼镜就成了。再戴上纸糊的高帽子,就扮成了反动头子或者帝国主义者。开晚会嘛,总得有灯光啊!我们从山上砍些松油柴,劈得细细的,借用群众捉鳅鱼的铁罩子,把它架起来,往横竿上一挂,灯光就配成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照明灯有黑烟,开完晚会再看看,每个演员都熏成了黑鼻孔、黑眼角。
物质条件虽然那样困难,可是,演出却从不间断,而且受到部队和群众的喜爱。当观众们看到高兴的地方哈哈大笑,看到难过的地方低头流泪、或是愤怒地边看边骂那些白匪地主时,我们就知道剧情已深深打动了观众,获得了宣传效果,这时,我们是多么高兴啊!
在宣传队员的经常活动中,飞行读报和化装演讲,要算最为简便有力的方式了。消息传来,某团某连打了个什么样的胜仗,消灭了多少白军,缴获了多少地主武装的枪支,给农民分了多少田地和资财,飞行读报员就拿着小报到处跑:“同志们,听胜利消息-…”不等人散,他又噗笃噗笃跑到别处读去了。
敌人耍什么新花样,党采取什么对策,宣传队员就到大街上化装演讲,根据地军民就能及时了解清楚。有时也演街头活报,边走边演。
不知道怎样才能说明红军战士和根据地群众对我们的喜爱和亲近。部队要扩军,我们出动一讲,青年们就围着我们转:“红军同志,你去问娄,我家老的少的都同意……”我们被拉到他们家里去。在“扩红”高潮中,一个宣传队员平均一天扩来一个新战士。宣传队员和战士一起睡稻草,一起工作和战斗,那更是什么知心话都谈。
随部队挺进游击区
部队出发前,宣传队员就把油印的传单(有时打开城镇也印些铅印的)装满小挎包,小铁桶里是写墙头标语用的白灰、黑烟子、红土(有时也弄到一点彩色颜料),还带上自造的大笔 ——棕麻刷子,算来要比别人多几斤重量。
随部队行动的宣传队员,还要给战士们的背包上挂个识字牌。战士们一个跟一个的望着前面的识字牌,脑子想着,手指头比划着,边走边学。路上一休息,宣传队员就到处挑战、拉歌子、讲笑话、猜谜语。这样行军,谁还会感到疲劳呢!
作鼓动工作的宣传队员,总是在行军队伍里前后串。队伍一上山,就会看见他们在路旁插着小红旗,呱嗒呱嗒的打竹板,嘴里唱着:“翻山顶,看本领,比比哪个是英雄……”队伍走过去,他们拔下红旗又往前赶,到另一个山坡上等队伍去了。
任务最重的要算是跟随前哨部队走的宣传员了。一到休息站,先选个小空场,找个光滑一点的墙壁,把红旗插在墙头上,然后调好颜色,开始写标语、画漫画。游击区的群众没见过红军,被国民党、地主的谣言吓得躲进田野里或是山岭上,山村里静悄悄空无一人。宣传队员敲敲小锣,跑散的群众回来几个,宣传员就抓紧宣传。他们眼看红军纪律好、态度和蔼,再听了宣传员的讲话,四下一喊,群众就一个跟一个地全回来了。宣传队员便趁机召开个群众大会,发传单,讲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宣传党的“十大政策”,解释红军为、什么人打仗,打的又是什么人……群众听了这些,就给大队红军准备吃的喝的。等大队红军一到,卖茶水的,卖点心的,卖鸡蛋的,早在路旁等着啦。
这样的工作,一天行军八十里,就要作四五次。有时候,宣传队员把花钱请来的向导动员好了,一到休息站,向导就去找回跑散了的群众。纸包不住火,国民党、地主的鬼话是骗、不了群众的。
天黑宿营,宣传队员常常和红军战士一同组织各式各样的群众座谈会,启发群众讲述自己的血泪生活:因为交不上几斗租谷,被地主逼得卖儿卖女;说个不字,就被团匪绑去打得下不了床……于是,调查工作便顺利地进行了:哪家土豪有枪,哪家土豪恶迹最大,最富有,团匪跑到哪去了,群众的风俗习惯怎样……连指导员把这些材料连夜汇报到政治处。政治处根据汇报的情况,出上一个布告,一下就把土豪的财产没收过来,分给群众。群众舒开眉眼的笑脸,总是给大家的双腿加上用不完的力气。大家怀着胜利的心情,第二天又继续向新区挺进。
在战场上
每次反“围剿”的胜利,我们宣传队员也都付出相当的劳动甚至鲜血。
战斗还没有打响,宣传队员就协助政治工作干部把敌情告诉部队,帮助战士认识胜利条件和困难,鼓动战士们进行缴枪、捉俘虏比赛……战士们的战斗劲头总是鼓得足足的。粮食和担架,也都是宣传队员动员群众准备好了的。
当战斗在山地或村庄里打响了的时候,身体好些的宣传队员就出现在战斗的最前线。他们冒着弹雨,擎着硬纸壳作成的喊话筒,用洪亮的嗓音向敌人喊话:“白军兄弟,不要给反动军官、地主、资本家卖命!”“穷人不打穷人,欢迎你们过来当红军!”“过来吧,我们官兵平等1每次喊话总是招来白匪军官的子弹,可是白军士兵的子弹就往天上打,还有的干脆拖枪跑过来。当部队有了伤亡,宣传队员率领的担架队就上来救护,担架队跟宣传员学会了隐蔽、跳跃前进和爬行,把负伤的同志安全地撤下战常
常常在战斗进行中就押下来成批俘虏。战斗一结束,俘虏兵就更多了。收容俘虏、争取俘虏,这又是宣传队员的工作。在照顾俘虏吃饭、喝水、休息的时候,宣传队员就向白军了解哪些当官的打骂士兵最残暴,剥削士兵最苛刻,……从家仇谈到国仇。这样,经过三五天的争取教育,年轻力壮、阶级觉悟较高的俘虏自动报名参加红军;老的弱的放回去扩大宣传。还有的作为派遣人员到白军里去拉人拖枪。白军士兵一见回去的人,就偷偷问道:“是不是逃跑回来的呀?”被我们放回去的俘虏就会说:“跑个鬼,一过去就给吃好的,不打不骂,不搜腰包,那边真是官兵平等呢!”这样,就有更多的白军士兵了解了红军,有适当的机会,就偷偷地跑到红军这边来。
艰苦斗争中产生的戏剧和歌舞
以宣传队为基础,有干部和战士参加的业余战士剧社,曾创作了许多戏剧和歌舞,紧密配合了当时的斗争任务。
第五次反“围剿”时,敌人到处修碉堡,步步为营,并提出个欺骗士兵的口号,说是: “多流一滴汗,少流一滴血!”李兆炳同志就针对着它编了一个歌剧,名叫《血汗为谁流?》表演白军士兵修碉堡饥寒劳累、挨打受骂,经过我们的夜间喊话,最后调转枪口找到了出路。这个歌剧有一次曾演给四五百名从敌人主力部队抓来的俘虏兵看。他们一开始还仰在草坪上装出一副傲慢不逊的样子,可是过一会儿就坐了起来,又过一会儿掩脸哭鼻子了,最后喊开口号了:“打倒国民党,我们要参加红军!”
在当时,我们演戏的方法也灵活。 一九三三年的春节前, 李卓然同志曾编写一个话剧《庐山之雪》,剧情是蒋介石在庐山训练了大批军官,并指挥白军围攻江西根据地,围攻在红军英勇的打击下,接二连三被粉碎,最后像庐山上的雪,在火红的太阳照射之下,融化荆李卓然同志只写了剧本大纲,情节和对话都是演员自己编的。军团的首长都参加了演出,罗瑞卿同志当导演,聂荣臻、罗荣桓同志都扮演了角色。“将演将”,“兵演兵”,台上台下满场欢呼,热烈极了。后来我们又排演了一个《杀上庐山》。
当时的剧目,当然还有很多,如启发农民向地主斗争的《谁给我的痛苦》,上海工人给我们编的《苏区景》,宣传抗日救国的《亡国恨》……都是很受群众和指战员欢迎的。
舞蹈,在当时也有很多花样。有自己创作的叮呤舞、机器舞、儿童舞,有苏联的乌克兰舞、红军舞、海军舞等等。至于歌曲、山歌、小调,那就更丰富了,随处都有创作,而且流传很广。
红军宣传队在以后的长征中,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除了组织收容队,帮助掉队的同志等活动之外,在雪山、草地等艰苦征途中,也充分运用了文艺形式来进行行军鼓动,例如过草地时传开的一个小调:“六月里来天气热,黑水、芦花青稞麦;艰苦奋斗为哪个?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人人都会唱。
长征结束后,我们在陕甘革命根据地过第一个新年时,开了个热热闹闹的军民联欢晚会。萧向荣同志特地写了个《长征胜利歌》,由宣传队员唱出去,一直唱到抗战初期。
浏览:80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 江城子弟
    江城子弟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