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化若回忆红军“诱敌深入”活捉张辉瓒的故事(上)

Admin 发表于2016-05-03 20:12:08
蒋介石兴兵十万,分八路向中央红区进行第一次“围剿”,是以蒋介石公布他的“围剿” 命令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在国民党反动报纸上大喊大叫的。
我军第一次反“围剿”,是在同立三路线进行激烈的曲折的斗争取得胜利后,在毛主席亲自设计、组织和指挥下进行的第一个运动战的战役。
反“围剿”开始前,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无论是从全国看,还是从当前战场上看,都仍然是敌强我弱。当时敌军情况是:蒋冯阎军阀混战初告结束,蒋介石指使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拼凑了杂牌军约十万人,任命伪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担任“围剿”军总司令,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向我江西红区进行第一次反革命“围剿”。敌人处于外线作战地位,进行战略进攻,其指导方针不外是“分进合击,长驱直入”,也叫“并进长追”。这样大规模的“围剿”和反“围剿”,对敌我双方都是第一次。
一、东渡赣江
罗坊会议是第一次反“围剿”的开始。罗坊会议决定的“诱敌深入”是在新情况下具有新内容的,从实际出发提出的鲜明有力的战略方针,其实质是战略退却,由白色区域退到红色根据地内,以便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迫使敌军分散、饥饿、疲」,发生错觉,暴露弱点,造成对我有利的形势,以便于我军能集中最大优势的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罗坊会议只决定“诱敌深入”的总方针,主要内容为:一、退到革命根据地内作战;二、不在赣江以西,而在赣江以东。至于战略退却的具体部署,则是尔后逐次讨论研究后,逐步具体决定的。十一月一日红一方面军总部在罗坊发出行动命令,命令全方面军立即收拢部队,东渡赣江,开向樟树、抚州、乐安、永丰地区,边工作、边筹款、边备战。主要是筹款,因此地是白区而且较为富足,而我军往后战略进攻,不会再到此地,所以抓紧时间筹款、筹粮以备作战。命令中还写上“相机略取樟树、……相机略取抚州”字句,表现出我军战略进攻姿态,和能压倒敌人的革命气魄。当时这一部署也的确考虑到转到赣江东岸后,如果敌军急进尾追 时,我军能在发现敌军弱点时各个歼灭之。就是说这个东渡部署是能迎战的,因而也更能迷惑敌人。
命令下达后,全方面军经吉安及其以北地区东渡赣江时,总部是在峡江渡江的。毛主席亲自从峡江绕道到吉安城去布置江西地方反“围剿”斗争的工作。对赣江以西地区坚持斗争的工作(包括吉安等城市的撤退工作)在路线、方针、方法、政策、策略等方面,都作了极为详尽周密的指示和部署。
我军按照毛主席指示移到赣江东岸,首先到达樟树、抚州、永丰地区,使向袁水流域进攻的敌军扑了一次空。
二、黄陂集中
红军东渡赣江后,立即紧张地抓紧时间加速打土豪筹款。总前委又召开了会,研究退却终点问题。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初次转入运动战,务必更为慎重,求得有充分把握才打,退到边沿区不如退到中心区,条件更为有利。但仍分两步走,使部队得到休息不至过于疲劳。于是再下令向边沿区东固、南垄、龙冈、小布移动。敌军随后渡江,在樟树、抚州地区,扑了第二次空。我军第三次下令向黄陂中心区集结,到了退却终点。向我边沿区进攻的敌人第三次扑了空。至此我军已集结完毕,转入战略反攻。
反攻前夕敌军的分布情况是:最西头是罗霖的七十七师在吉安,隔在赣江之西。最东头 是刘和鼎的五十六师在福建之建宁,不一定入赣。两头相距八百里。这八百里的中间,敌军分两大路:敌之右路军是张辉瓒的十八师、谭道源的五十师和公秉藩的二十八师共三个师;敌之左路军是朱绍良指挥的毛炳文的第八师和许克祥的二十四师两个师。第十九路军之六○ 师进到万安,六一师则进到泰和。在我军集结地北面的敌军,实际上只有三个师分占三处:四边张师进占我东固、南垄,公师在它后面的富田;中间谭师进到源头;东边许师进至洛口,毛师进到广昌,其先头进到头陂。敌军分散、疲」、士气低落。
我军的情况是:我军主力一、三两个军团加总部直属队,此时只有三万三千余人,把由二十二军缩编的六十四师(师长粟裕、政委高自立)计算在内,共约四万人左右(其中红十二军的三十五师负有佯动诱敌的任务,经常分开行动)。武器虽差,但士气很高。内部虽曾有意见分歧,在我们伟大统帅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至罗坊会议决定“诱敌深入”的方针后,已基本上统一在毛主席的正确路线下。
战区的地形基本上是山地,交通不便,敌军左右联络和后方补给都困难。我根据地内广大人民群众,多已组织起来,能封锁消息,掩护和支援红军作战,并有若干地方独立团能配合作战。
反“围剿”的准备工作,做得相当理想。红军一、三军团主力,已经集中整训,政治动员工作做得比较普遍深入,财粮已有相当的征集准备。总之,反“围剿”的准备工作既没有轻敌放松,也没有惊慌失措的现象。
在小布开了个动员大会。毛主席亲自写了一幅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这是毛主席英明的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在动员大会上,毛主席作了富有说服力和振奋人心的动员报告,详细说明了我军反“围剿”的有利条件,也反复说明了“诱敌深入”的必要和好处。
三、小布设伏
在主攻方向的选择上,考虑到:正面三处敌军中,张、谭是“围剿”的主力军,如果打掉了张、谭,就把敌军“八百里连营”切断,使之成为远距离之两群,敌人的“围剿”就打破了。从兵力上讲,张、谭两师各约一万四千人,我军则有三万多人,十三个团的兵力,一次打它一个师,兵力数量上占优势,有把握。如先打毛、许,则因:第一,地区居民条件不够好;第二,打了后再向西,则张、谭、公三师,势必靠拢集中,不易取胜,全战役不易解决。因此决定先打张辉瓒或谭道源。
为了达到全歼敌人的目的,最好是歼灭敌人于运动中。这里有一个慎重对待初战的问题。许多资产阶级军事家都主张慎重初战,毛主席改造和发展了旧的军事学,主张没有准备好不打,没有把握不打。要什么样才算有把握呢?主要是等待敌人发生错觉,等待敌人兵力分散、离开工事,等待和调动敌人进入于我有利的地形上来,也就是说等待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十二月二十四日,我们在黄陂得到情报,谭道源大肆拉夫,准备出发,向小布前进,这是个好机会。小布地形有利于设伏。方面军当即于二十六日拂晓前轻装向北前进,在小布埋伏。严格规定:白天不许煮饭,前线指挥员都不许带马,以求隐蔽和静肃。可是我军从早晨等到黄 昏,等了一整天,敌人没有来。当晚撤回黄陂。第二天半夜又去,从拂晓一直等到天黑,仍未见到敌人,只好再次忍耐撤回。这时候,有些怪话出来了。有的人不懂得在反攻中必须慎重初战,尤其是第一次反“围剿”更为重要。初战“必须打胜。∝须敌情、地形、人民等条件,都利于我,不利于敌,确有把握而后动手。否则宁可退让,持重待机。”毛主席就是这样坚持慎重的态度,忍耐着,等待着。“机会总是有的,不可率尔应战。”后来在歼灭了谭道源一部后,在清查敌军作战文件中,查明谭师确曾下令向小布前进。经询问俘虏,才弄清谭道源全师原已经集合好队伍,准备向小布前进,其先头部队并已出发,但因有一个反革命分子从红区内部逃跑出去告密,说小布埋伏了许多红军,谭怕得要死,立即下令停止出发,并把已经出发走了相当远的前卫,叫了回去。事实证明:在小布设伏,是正确的。
谁在收藏
浏览:1493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